康斯坦丁
在一些動物社會里,個體微不足道,群體卻充滿智慧:沒有領導,沒有組織者,所有的分工卻秩序井然。
我們過去常常認為,螞蟻一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當一群螞蟻雄赳赳地穿越廚房餐桌的時候,它們看起來是如此自信,想必它們“心中早已有譜”,知道要去哪兒和做什么。否則,它們怎么可能造起精巧的巢穴,進行浩浩蕩蕩的捕食活動呢?
不只螞蟻如此。成百上千的蜜蜂能夠迅速決定把蜂房筑在哪里,即使這個決定遭到許多蜜蜂的反對;成群的鴿子在城市的廣場上憩息,突然間,似乎有什么事情驚擾了它們,所有的鴿子同時飛了起來。
這些鴿子并沒有一個領導者,沒有鴿子告訴別的鴿子做什么,每只鴿子只是遵循簡單的規則:1.盡量靠近鄰近的鴿子;2.要避免擠撞鄰近的鴿子;3.與鄰近鴿子的飛行方向保持一致。就這么簡單的幾條,鴿子的行動就達到了驚人的一致。
不僅天空中的鳥群,還有海洋中的魚群,陸地上的動物,它們的群體協調能力都令人瞠目結舌。一些魚類或陸生動物經常要成群結隊地遷徙。沿途會不時遭到捕食者的攻擊,對這些動物而言,能否協調行動關系生死存亡。
在海洋中,當幾千條魚一起游動時,總比一條魚更容易發現危險。危險到來的信息很快會在一群魚中傳播開來,因為魚通過它周圍鄰居的行動來感知發生了什么事情。
這樣,一個虎視眈眈的捕食者就很難隱蔽了。它剛一現身,得到信息的魚群就會在一瞬間像爆炸似的散開,在捕食者周圍形成一團游動的泡泡,或者裂成多個“碎片”,然后又匯聚在一起,秩序井然地游走了。
陸地上的動物更是如此。北美馴鹿長途跋涉遷徙時,看起來很像一片云影掠過田野,或者像一堆多米諾骨牌頃刻倒塌,好像每一只動物都知道它的鄰居要做什么,而且一個緊隨著一個,依此類推。沒有預先的推測或者反應,也沒有原因和目的。只是如此這般趕路而已。
一個積雪的冬日,當鹿群以漏斗狀的隊形穿越溪谷的時候,一只狼悄悄地靠了上來,鹿群很快作出了典型的群體防御反應,就好像在整個鹿群里掀起了一陣波浪。后來,所有馴鹿都奔跑起來。狼追逐了一只又一只,一次次失利。最后,鹿群越過了山脊,留下那只倒霉的狼在氣喘吁吁地吞咽著積雪。
對每一只馴鹿來說,沒有比這樣的時刻更危險的了,但整個鹿群逃跑的動作是那么協調一致,看不出有什么恐慌。每一只馴鹿都知道什么時候跑,以及往哪個方向跑,即使它并不很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領導者負責協調它們的行動。相反。每只動物都只是遵循數千年來在面對餓狼攻擊時進化出來的一套簡單規則而已。
這就是群體智慧的迷人之處。不論我們是在談論螞蟻、蜜蜂、鴿子還是馴鹿,群體行為的基本要素——沒有指揮中心,只對局部的信息作出反應。遵循簡單的經驗規則——整合起來生成了應付復雜情況的高明策略。
如果成員中的一個出了故障,另外的就會頂替上去。并且最重要的是,集團的控制是無中心的,不依賴于某個領導者。因為假如有個領導者,一旦這位“大人”出了意外或突然發起神經來,那整個團隊都跟著完蛋了。
螞蟻已經進化出在它們鄰近區域尋找最佳路線的辦法,人類為什么不學學它們呢?
關于集體智慧,最重要的是行動。即使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比如說我們也許并不知道少用一個塑料袋,對保護地球環境有什么意義,但只要你、我、他都一起行動,拒絕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自然就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