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鄭 恭
讓生活打開思路 讓范文提供拐杖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鄭 恭
《新課標》指出要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可見寫作之重要。本文主要論述“作文課到底該教什么”。我認為習作應該建構起表達的思維支架,用生活喚醒學生的寫作,打開其思路,用例子教會其寫作技巧,把兩者結合起來,即教“寫什么”與“怎樣寫”。
寫作 建構起表達思維支架 打開思路 寫作技巧
寫作最能衡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新課標》指出要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可見寫作之重要。那么,作文課到底該教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有人說重在教“寫什么”。毋庸置疑,打開思路,尋找寫作內容,確是重要一環。有人認為,初學習作者,應該指導“怎樣寫”,也就是寫作技巧和方法。我認為小學階段的習作,應該兩者結合,用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打開思路,從范文拎出寫法,提供給學生拐杖。
寫作來源于生活,孩子有孩子的天地與生活,一旦進入他們的世界,話題就多了,想寫能寫會寫的就多了。基于這一點,平時教孩子寫作應該盡量涉及他們的生活領域,觸發他們的某一根神經,調整好他們的狀態,讓其有話可寫,這樣他們才能思泉涌出,越寫越興奮,越寫越好。
上“寫菜”一課,課伊始,我拋出“喜歡吃什么菜,菜是什么樣子的”的話題,讓孩子交流,這話題學生感興趣,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天南的海北的,學生總想說出點新奇的美食來,興趣使思維跳躍起來了,思維的跳躍讓孩子徜徉在奇異的美食享受里了,奇異的美食讓聽的、說的腦神經都亢奮了……突然,我話鋒一轉,出示“西紅柿炒蛋”圖片,告訴大家今天要“寫什么”——寫一道“西紅柿炒蛋”。孩子們“想象的菜譜”與“現實的小菜”相差十萬八千里,我抓住時機挑釁“誰能把這道家常小菜說得有模有樣”,學生說不出道道,“不容易吧”,學生意識到越“家常”越不好寫,緊跟著,我出示一個片段:香噴噴的番茄炒雞蛋出鍋了,由又黃又嫩的雞蛋和又紅又大的番茄組成。裝番茄炒雞蛋的盤子是白的,還帶了點漂亮的紋樣。紋樣有紅色的窗花,藍色和黃色組成了幾朵綻放的花兒。學生讀后懂得這是寫碟子,力量沒用在“菜”的點子上,“要怎樣才能寫好呢?”既是老師的提問,也是學生此時最想解決的問題。著急啊,怎樣才能寫好呢?慚愧啊,自認為小菜一碟的“小菜”也寫不好。這些想法都寫在學生的臉上。
學生有了貼近自己生活的經歷,就有話說了,寫起來也就十分自如。學生懂得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了。作文要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要與做人相結合,防止寫出虛假作文。
“范文”就是“技法”的最好載體。一篇好的范文,勝過教師千言萬語的指導。“作前指導”,都離不開范文。離開了范文,我們的所有技法,都變得抽象而空洞。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習作課,本身就是從不會到會的模仿過程。借助范文引路,不失為學習寫作的好路子。
學生已然進入“饑渴”狀態,到底該怎樣寫好?我適時滲入“一樣一樣寫過去”“多用‘顏色’”“讓味道‘動起來’”“用上‘比較’”“用上‘好像’”等寫作技巧,我不是干癟癟地塞給學生,而是融合在學生的習作評析中完成的。如,“一樣一樣寫過去”,引用《大雜燴》的片段,找出有哪些料,明白何為“一樣一樣”;找《羊肉泡饃》片段中的顏色,感受顏色帶來的美感;填補《臭豆腐》片段中空缺的動詞,感悟味道的游蕩;用《片兒川》中與拌面、雜醬面、法國美食大龍蝦的對比,體味片兒川與眾不同的美味;用《小籠包》體會“好像”的妙處。接著,我又引導孩子賞析張海迪、老舍等作家寫美食的片段,進一步鞏固五種寫作方法,順帶明確了為什么要寫美食。我引導學生來評析這些片段,感悟“一樣一樣寫過去”“多用‘顏色’”“讓味道‘動起來’”“用上‘比較’”“用上‘好像’”等等寫作方法。
這樣給了一個實在的載體,抽象空洞的技法就變成了鮮活的文字,“范文”給了學生拐杖,孩子“得法”了,把“西紅柿炒蛋”說得津津有味了。
因此,我們要用好范文,提煉文中的技法,給學生以拐杖,而非模子,讓學生“得法”,而非格式。不要說寫作需要技巧,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門藝術,在起步階段,都得老老實實從一招一式學習開始。
你也許會擔心,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會被束縛,學生寫的內容會千篇一律,“同唱一首歌”了,這你大可不必擔心。為什么?因為我并沒有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范文的樣式寫,而是引導學生提煉文中的技法,所以,范文沒有成為繩索縛住學生的思維,而給想寫好“家常菜”又寫不好“家常菜”的學生以拐杖,讓學生有“法”可依,讓寫有了著力點,甚至是翅膀,就慢慢會走了,會飛了。光說不練假把式,我當場讓學生寫,鼓勵孩子把方法都用上。
當堂寫作,不讓習作變成帶回家的負擔,能讓學生趁熱打鐵,用靈感、熱情寫作,能有效提高審題、構思、運用語言的能力,真實地進行一次習作過程的訓練,有效防止“拼作文”“抄作文”,能當堂檢驗學生能否“用法”把“西紅柿炒蛋”寫得“色香味俱全”。
“作后評改”非常重要,與“作前指導”并不矛盾,應該是相輔相成,前后呼應的。這個前后呼應的過程,就是學生習作能力有效提升的過程。沒有“指導”,學生不得法,沒有“評改”,學生不悟法。
孩子“得法”了嗎?會用了嗎?看看孩子的作品就明了了:有十三個學生把五種方法全用上了,其余大部分學生也能用上二至三種方法,作者親自朗讀,聽起來舒服,感覺真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口味姿態不一的“西紅柿炒蛋”呈現在你的眼前。講評與修改,不可忽視,通過這樣的簡要評改,作前指導的寫作技巧,在學生的實踐中就體現出了差異。點評中,也是緊扣作前指導的技法落實和運用,帶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評是為了指導下一步習作能力的提升。這是孩子把“法”提高層次的重要一環。
實踐出真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記住,這是孩子們在“悟法”。
總之,建構起表達思維支架,用生活喚醒學生的寫作,打開其思路,用例子教會其寫作技巧,把兩者結合起來,借此打破“作前指導的機械”與“不指導后評改層次不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