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幼兒園 呂秋蕓
疏離與回歸:在一間一起長大的教室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幼兒園 呂秋蕓
“朵朵滿天星,潔白似繁星。陽光照,雨兒淋,春天一到又來臨,風兒吹,飄呀飄,清香四溢暖人心……”這是東幼滿天星班的班級童謠。在這里,生活著一群可愛的孩子、有愛的家長和親切的老師。在這里,有著這樣一間神奇的教室——一間可以一起長大的教室。
進入21世紀,“家園共育”開始成為幼兒教育發展中的一種趨勢。初入職的我,翻開了兩本指導手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進行關鍵詞“家庭”的搜索:前者共5處,后者共11處。從簡單的數量的增加也不難看出:家園共育愈來愈成為幼兒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作為一種綱領性的指引,這也終將成為家園共育理念實現的必然路徑選擇的源地。
于是,我開始了大膽嘗試——把握幼兒教育創新的時代方向,本著服務社會的問題導向,結合東幼園本特色,通過豐富和完善“家園共育”的形式和內容,從而推動幼兒教育的創新嬗變。
《綱要》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同時還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基于此,在新生家長會前,我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調查中不難發現,家長的認識確實存在偏差,如:視幼兒園為托兒所;學知識比習慣、交往更重要;幼兒園活動多繁瑣等。新生家長會如期舉行,顯然我將重點放在了“家園共育”上——先是播放了關于安全測試的視頻,許多家長看后十分的驚訝,總覺得自己的孩子的安全意識很強……這樣的觀后沖擊為家長會“助力”不少,會后很多陌生的面孔向我聚集而來,與以往不同的是,我沒有了密集恐懼,而是充滿了期待與喜悅,因為我喜歡他們這樣的狀態,一種與我交流的狀態。
由“被動”到“主動”是很不容易的,一次簡短的家長會的影響并不能輻射到根深蒂固的觀念中,之后的每一天,我都會選擇一些關于幼兒教育、關于親子、關于家園合作的文章發到班級微信群中,并鼓勵大家進行交流,哪怕三言兩語,哪怕一個表情。一天一天地過去,變化也在慢慢地開始。
古話講“知行合一”,“行”必是缺不得的。很快,我們便成立了班委會,在一次次的商討后,對滿天星班家園共育進行了系列構想和具體安排。班委會中有一些教師群體,他們還提倡繪制網絡圖,于是,“主動權”也在潛移默化中轉移了。
足球小游戲的征集活動來的很是時候。當我揣著一顆跌宕的心把消息發送至班級群后,一些熱愛足球的家長,尤其是男家長活躍得不得了。我驚喜萬分,這顯然是個好征兆。我默默的看著群里的聊天,時不時提點小建議也就沒了更多的話。就在話題開始變得“枯竭”的時候,姜爸爸突然提議:“游戲設計好了可以到幼兒園里跟小朋友玩玩呀!”“對呀,還可以來場PK賽呢!”陸爸爸應和道。時隔三年,我都還記得。于我,我是很感動的,因為這是一份支持與信任;于他們,我也是很欣慰,要知道,剛開學不久家長之間就能如此暢所欲言,真的萬般難得!
打這后,我秉承“平等互通”“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家長資源”的宗旨,將多次活動的前期策劃放手交給了家委會的成員們,也許大家會問,你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大膽?類似這樣的問題,我也自問過,可沒有大膽的嘗試,又何來驚喜?又哪來突破?我選擇了這樣做,我就會承擔的起行為的責任。事實表明,我的“放手”是有成效的——“三八”節活動有聲有色,“成長”節活動豐富多彩……
似乎這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原點后正在向著正軸的方向,緩慢地行進;似乎這也是一種成長,一種僅屬于滿天星這個班級的成長。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句話是伴隨我成長至今的。對于家園共育,該如何“反”?于是,進入中班以來,我主持了市里的規劃課題《利用親子游戲促進中班幼兒學習社會交往技能的行動研究》,歷時一年。“家園共育”,它其實是個很飽滿的概念。我是這樣給它定義的——家長與幼兒園攜手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它明確了家庭與幼兒園在學前教育中的互利合作關系。順當的,我選擇了一個很小但有趣的切入點進行了大膽創新。起初的每天,我都會請家長拍攝一段與孩子的傳統親子游戲視頻分享到微信群中,種類豐富、玩法不一。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夠獲得社會交往技能,又能獲得“分享”與“被分享”的喜悅。每個人都有被人肯定的訴求,歷經三周,親子游戲的資源似乎殆盡,我很順當的啟動了“智囊團”,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對親子游戲進行深入挖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打破常規,創新玩法。線上交流模擬,線下在幼兒園里組織各類親子游戲活動,組織者為最富創新力的一對親子。這一年,我記錄了很多孩子成長的照片,也記錄了更多家長與我們一起成長的事件。
家園共育的最直接的指向是幼兒全面健康發展。這三年,我們一直堅持做著這樣一件簡單的事,小到一個環境布置的變化都喚醒動力,小到每天放學時在有限的時間里與家長、幼兒進行一次簡短的愛的交流,小到發現孩子的微妙變化并及時溝通,促使家長產生關注孩子的動力……都說幼兒園教師的生活是細瑣繁雜的,但正是在“繁”“細”中,讓家長們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和體驗,有了不斷思考和參與的動力。也就是這樣的三年,讓我作為年輕教師,更堅定了一份幼師的使命感。
三年短暫流逝,記憶越捋越清。由疏離走向回歸,我們肩并肩,在這間一起長大的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