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均村中學 馮仲玉
淺談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幾點憂思
江西省興國縣均村中學 馮仲玉
時光荏苒,不覺自己扎根農村教育事業已有六七年了。回首這幾年的光陰,每天與可愛的孩子們朝夕相處,我收獲了很多感動與喜悅,也飽嘗了失落與苦澀。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師看教師。我靜下心來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的職業,為自己走過的路來一次回顧,對農村教育來一次詮釋。但提到這看似簡單的話題,我卻倍感沉重,因為我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但我想以自己的理解,描述我所了解的農村教育的現狀,讓大家正視起來,努力幫助那些山區的可愛孩子。
改革開放三十年,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視,給農村教育帶來不小的變化。但從農村教育現況來看,不容樂觀,農村教育環境與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教育質量不高;教育課程設置的滯后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輟學較多,讀書無用論出現回潮等現象依然存在。
出現這些現象,個人愚見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的,也就是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些方面。
1.教師屬于“弱勢群體”
當年我們懷著對“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美好憧憬,步上了三尺講臺,滿懷信心要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多少年來,我們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地工作,總以為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社會的認可,但在物欲橫流、物價飛漲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為正常的日常開支而擔憂勞累。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物價瘋漲,市場經濟生存的指揮棒鞭策著所有人一切向錢看!作為老師的我們,同樣需要養家糊口,供子女讀書,贍養父母,同樣參與社會交往,同樣為五斗米折腰,不可能不聞世事當圣人,兩袖清風談教育。老師,一個理應受到社會尊重的知識分子群體,現在不僅在物質上得不到保障,而且在精神層面受到了一些社會人士和個別媒體的粗暴羞辱。
2.農村教學環境落后
農村學校的環境相當艱難。從硬件來看,農村學校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儀器、試驗設備、圖書資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別,加上農村偏遠地區的班額設置不合理,很多班級超編嚴重。初中班級人數多達60人以上,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紀律管理、教學方法、作業批改都增加了難度。這種班額現狀對新課程教學方式的沖擊很大,因為較為適當的小班設置才能更好地展現新課程所倡導的謀求人的全面和個性發展等教學理念以及探究式等教學模式的優越性。許多農村學校由于條件比較差,教師待遇偏低,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到農村去教書,所以農村中小學的教師整體素質比較低。同時,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嚴重制約著師資力量的調整。教師不是超編,就是缺編,在很多學校,沒有體音美教師,老師往往是什么課程都要教,如此,造成一些課程教學質量低下。
3.“讀書無用論”的謬論
“讀書無用論”在農村一直很流行。從理論上來說,家長希望孩子通過上學來改變自己以及家庭的命運,他們深知在農村生活受到的苦,從而把希望寄托給下一代。同時,家長對孩子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但是隨著我國教育形勢的不斷變化,高校招生率的擴大化和就業環境的嚴峻化,使得部分農村學生出現“畢業等于失業”的情況,農村的大學生也不再是天之驕子。因為其家庭環境與社會關系的原因,農村的學生面臨更加嚴重的就業形勢。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在農村來說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是巨大的,所以大部分家長認為如果付出那么大的代價還得不到回報,不如讓孩子早日出去賺錢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而且從學生的角度看,自己的父母也沒有讀多少書,還是能夠賺大錢,買車蓋房,所以很大一部分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從而不認真學習。
4.留守兒童過多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是對社會尤其是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留守兒童”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與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是農村教育,同樣農村教育也是國民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現下的農村教育出現了形勢嚴峻、困難重重的局面,所以努力拔除這一根根“毒刺”勢在必行!在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全面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為農村的孩子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