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健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22)
長沙工匠文化傳承的亮點及優化措施
楊清健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22)
長沙有著濃縮了中華匠人幾千年文明與智慧的湖湘工藝,近年來,長沙工匠文化傳承工作蓬勃發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改進策略為:開發傳統手工業的附加值、擴大工匠文化傳承的范疇、加大民間參與的力度、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加強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播等。
長沙;工匠文化;傳承
“工匠精神”在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培育工匠文化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所在。長沙有著濃縮了中華匠人幾千年文明與智慧的湖湘工藝,湘繡、夏布、陶器、剪紙、煙花、棕編、石雕等傳統手工藝蜚聲海內外。長沙有著深厚的工匠文化底蘊,但是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技藝漸漸沒落,工匠文化也隨之式微,而今隨著產業的升級,工匠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再度得到凸顯。對長沙工匠文化進行傳承,有利于推動長沙市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長沙市實施制造強市的戰略,也有利于長沙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利于傳播湖湘歷史文化和長沙精神,有利于長沙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質的歷史文化名城。
工匠文化包含了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兩個方面,近些年,在長沙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長沙工匠文化傳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出現了許多新亮點。
長沙市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扶持工匠文化的傳承,包括經濟方面的政策,比如建立產業園、加大資金投入、優惠稅率等政策,還包括對民間團體、個人認定和資助的機制。
近年來,長沙建立了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老糧倉珠寶產業園、沙坪湘繡產業園、瀏陽市文化產業園等,其中發展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長沙銅官鎮是中國的五大陶都之一,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在唐朝就形成了“南青北白長沙彩”三分天下的格局。2009年,長沙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銅官的傳統文化,修復銅官鎮的陶藝街”的計劃。2011年,銅官陶瓷文化產業園正式開始建設,長沙市政府用提供創業基金、優惠稅率等政策吸引了大量在外地的長沙陶瓷手工藝人回銅官創業。此外,政府在陶瓷文化產業園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陶瓷文化旅游產業,將傳統工藝和體驗式旅游結合起來,游客可以觀賞陶瓷制作工序、自己動手體驗制陶技藝。幾年來,產業園發展迅猛,按照望城區編制的《銅官陶瓷產業復興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銅官陶瓷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可以達到100億元,藝術工作室聚集100個,陶瓷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建設投入100億元,游客突破100萬人次。
長沙市建立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入選的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會得到4000元的現金補貼,開福區和雨花區也建立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入選的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會得到3000元的現金補貼。此外,2015年,長沙市委宣傳部主辦了“千年傳承,匠心筑夢”——2015年長沙文創十大工匠首屆“金手指”傳人評選活動,梁定華(夏布)、顏頌華(煙花)、周佳霖(棕編)、張詢(剪紙)、譚藝(銅官窯陶瓷)、徐懷友(菊花石雕)、米海兵(動漫)、胡義平(湘繡)、金煉(老糧倉章子客)、陳金成(面塑)成為長沙市十大“金手指”傳人。2016年,又舉辦了第二屆“金手指”傳人評選活動,并且長沙市委宣傳部決定將這個活動繼續舉辦下去,對當選的“金手指”傳人,政府給予資金、創業支持等一系列獎勵。通過“金手指”傳人評選這個平臺,有力地推動了長沙文創產業的加速發展,2016年長沙文化產業總產出2470億元,增加值810億元,占GDP的比重8.7%,文化產業已成為長沙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收集和保護現存的、具有歷史價值的長沙傳統手工藝的實物、文字資料、相關的工具材料等,是傳承工藝的重要方式。長沙市目前非遺博物館有15家,天心非遺保護展示中心、雨花非遺館、銅官窯博物館、沙坪湘繡博物館、瀏陽花炮博物館、華夏剪紙博物館、玉和醋博物館、柳建新刺繡藝術博物館、火神廟博物館、朱國強皮影博物館等。位于橘子洲的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有望在2017年建成,這些非遺博物館收集了大量長沙傳統手工藝的實物、文字資料、相關的工具材料等,為工匠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價值載體。
傳統的家族教育、師徒傳承的受眾人數有限,學校教育則是傳承長沙工匠文化的重要途徑。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示范學校”在長沙市實驗小學梅溪湖學校掛牌,剪紙、皮影、舞龍、棕編等多個非遺項目,作為拓展素質課程供學生選學。湖南科技職業學院也開設了長沙傳統手工藝的專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該校職業技術教育的亮點,其校外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也落戶雨花非遺館,真正做到了傳承與創業的連接。
很多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最直接的原因是不能帶來利潤或者利潤低,所以傳統手工藝如何適應市場的需求,如何與人們當下的消費需求相結合就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長沙工匠們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比如銅官窯將陶器與湖湘茶文化結合起來,開發打造銅官窯黑茶專用陶器;長沙湘繡從單一的藝術品逐漸走向藝術品和日用品共同發展的局面;瀏陽夏布從前主要用來做蚊帳,現在不僅用來做時裝,還推出了包具、茶藝家飾等深加工產品。
長沙工匠文化傳承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湘繡業、陶瓷業尚未形成規模效益,產品附加值不高;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承主要集中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忽略了對現代手工藝的傳承;在民間中的傳承力度不夠;強調技藝的傳承忽略了精神的傳承;工匠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夠等等。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改進的措施。
傳統手工藝的高情感和高文化特性使得它具有很高的附加值,所以企業要大力發展傳統手工業的附加值,激發傳統手工藝的無形資產——歷史文化優勢。中國經營最早、經營時間最長的手工紙藝品牌匯美閣紙藝品牌創始人劉頌松女士一再強調,“產品要有情感屬性、文化屬性,產品中無形的資產,經歷、回憶、情感等都是傳統手工藝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也是產品增值的重要手段。”
目前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承基本上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忽略了現代手工藝的傳承。工匠技藝不僅包括傳統的手工藝,而且還包括現代手工藝,比如發動機焊接、零件打磨等等。如果只把工匠技藝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無疑把工匠文化的范疇縮小了,必須同樣重視和傳承現代手工藝,才能真正推動長沙實施制造強市的戰略。
工匠文化的傳承不能主要依靠政府,也不能主要依靠企業,而是主要依靠民間。豐子愷說過:“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的本能;藝術無莊家,人人皆生知也”[1],手工藝術來源于民間基層,只有發揮民間百姓的主體作用,工匠文化才會得到真正的傳承。手工藝的傳承離不開中華民族幾千年多樣化的民俗,如春節就和貼剪紙、做煙花、聽花鼓戲、看皮影、舞龍等活動相關,因此要加大對民俗的挖掘、保留與推廣。日本白川鄉挖掘出已被淡忘的傳統習俗——濁酒節,并讓濁酒節從瀕臨消失發展成為當地居民強化地區認同的重要文化活動,長沙也應該深入挖掘、保留、推廣與長沙手工藝相關的民俗。
筆者在采訪長沙銅官窯陶瓷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彭望球的時候,他說:“我認為最大的技藝不是手上的技藝,而是透過你的思想的技藝所傳達的一種精神。”一個工匠不能僅僅只有技藝,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僅僅只注重技藝,而應該“技藝和精神傳承”并重。工匠要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還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敬畏之心,所以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應該定期通過開講座、辦培訓班等方式向長沙工匠們傳遞工匠精神,提高長沙工匠們的精神境界。
對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播,按照傳播內容可以分為兩類:1.對長沙工匠個人事跡的傳播。要著力于對長沙工匠“老故事”的傳播,“老故事”強調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的時代背景、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因為手工藝代表著當時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美好社會的追求,把手工藝與社會聯系在一起、與時代聯系在一起,挖掘手工藝代表的歷史文化內涵,表現出手工藝代表的歷史之美、社會之美,才能真正吸引觀眾。2.對長沙工匠手工藝的傳播。可以建立長沙工匠體驗館,讓更多的人體驗手工藝的制作,也可以用動漫、真人秀等娛樂節目來傳播手工藝。北京衛視真人秀節目《傳承者》通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守業人的絕活,吸引了包括90后、00后在內的眾多觀眾,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豐子愷.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責任編校:簡小烜)
HighlightsandImprovementStrategiesofChangshaArtisanCulturalInheritance
YANG Qingjian
(School of Film & TV Art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There are many handicrafts in Changsha. In recent years, Changsha artisan cultural inheritance has flourish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s follows: developing high emotional valu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rtisan cultural inheritance, intensifying civil particip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read of Changsha artisan culture.
Changsha; artisan culture; inheritance
G127
A
1008-4681(2017)06-0009-03
2017-09-11
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長沙工匠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研究”,編號:2017csskktzc32;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地方二本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影視工匠’的研究與實踐”,編號XJK17QTW004。
楊清健(1982— ),女,安徽蚌埠人,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