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昔柒,馮毅梅,葛玉海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4;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610059)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技術創新研究
——評《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研究》
黎昔柒,馮毅梅,葛玉海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4;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610059)
《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研究》一書從對“創新發展理念”的解讀入手,梳理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技術創新觀,將技術創新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相結合,從經濟、人文、生態和法治等視角深入探討了兩者的相關性問題。其體現了四個方面的特色:一是扎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拓展技術創新研究;二是持守人本立場拷問技術創新價值取向;三是基于創新發展理念關注中國技術創新現實;四是著力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研究;技術創新;當代社會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他強調,創新是提高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富、科技人才眾多的優勢,占領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2]。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由此可見,黨與政府極為重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將它提高到了國家宏觀戰略的高度,擺在戰略核心位置。
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技術創新是創新主體基于具體歷史條件,在價值觀規約下,通過創新實踐使創新客體由“實然”變為“應然”,而實現創新價值的實踐活動[4]。技術創新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要與必由之路,易顯飛教授等著的《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研究》對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這一論題的探討,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技術創新實踐的有機結合,也是解決當前中國技術創新實踐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一種可能嘗試。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技術創新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是將創新發展理念真正“落地”的關鍵抓手。
本書關于技術創新的探討重心,不是泛泛談論其與當代社會之間的抽象關聯,也不在于揭示技術或者技術創新的本質或倫理問題,而在于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關照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與實踐問題。
首先,較為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技術創新觀。本書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技術創新觀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5]:一是解放前黨的技術創新觀。在土地革命時期,黨的技術創新思想與政策處于初創時期,其關注重點在于農業與軍事技術層面的發展與進步。在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科技創新政策已從簡單的“技術創新政策”拓展到“科學技術創新政策”,從“自然科學技術創新政策”延伸到“社會科學技術創新政策”。在解放戰爭時期,黨提出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結合”、“科學技術長入經濟”等科技創新思想。二是毛澤東的創新觀。其主要體現在三個結合:科技創新革命與制度革命相結合;自力更生與學中創新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全面跟進相結合。三是鄧小平的創新觀。其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尊重知識,尊重科技創新人才;學習國外先進的創新科技。四是江澤民的創新觀。他提出了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標志和集中體現的觀點;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科技創新人才是科教興國和科技創新的關鍵;提出建立新型科技創新體制。五是胡錦濤的創新觀。他主要提出了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將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戰略。六是習近平的創新觀。他極為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與科技創新的原創性,并提出通過體制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總體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技術創新觀是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科學技術創新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其次,堅持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闡釋當代社會的技術創新問題。本書的論述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矛盾兩點論與重點論結合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路線、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觀、技術創新觀為指導思想。一是實事求是地探討了我國技術創新面臨的瓶頸問題,揭示了我國技術創新在原創等諸多方面的不足。書中指出我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但遇到的原創性技術創新供給不足也越來越嚴重,有必要從對國外的技術依賴中徹底擺脫出來,“引進只能縮小差距,創新才能決勝未來”。二是基于矛盾的兩點論探討了技術創新的本質及特征等內在問題,同時分析了技術創新與“創新發展理念”、 技術創新與“技術使用”、 技術創新與“經濟新常態”、 技術創新與“以人為本”、 技術創新與“美麗中國”、 技術創新與“創新型國家”等一系列相關性問題。三是堅持矛盾重點論,重點圍繞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問題展開論述,凸顯技術創新在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地位。四是堅持和發展了中國化的科技觀和技術創新觀??傮w上,本書比較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創新觀,強調結合中國國情,走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技術創新之路。
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想,論證了技術創新必須“以人為本”的觀點,考察了技術創新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提出了技術創新的人性化問題。
首先,本書梳理、揭示了技術創新歷史演進的價值取向。技術創新價值取向是指創新主體在創新實踐中的價值標準所取的方向。著者分別從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后工業經濟時代三個階段論述了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6]。就技術創新價值論視角而言,在農業經濟時代呈現的是原始樸素的價值和諧;在工業經濟時代體現的是工具理性的膨脹與價值理性的迷失;在后工業經濟時代出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更高層次上的重新統一。要堅持創新價值系統的和諧,關鍵在于創新系統中各種異質價值取向之間形成“必要的張力”與合理的相互規約的結構。
其次,本書提出了“人性化的技術創新”[7]。著者認為,傳統技術創新已出現“價值撕裂”,它的價值定位已被多方質疑。質言之,傳統技術創新是以工具理性至上的“物本主義”為理論與價值支撐的。 因此,我們僅僅停留于經濟化、效益化的技術創新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走人性化的技術創新道路。人性化技術創新是指“技術創新活動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指導理念,創新過程應該有利于人的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創新結果應該是符合人性,不違背人的價值,從而實現技術創新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和諧統一”。人性化技術創新要求促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成人們和諧共處,而實現共同的理想與信仰追求,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其具體要求如下:一是人性化技術創新應該能繼續更好地滿足人的生存需求;二是人性化技術創新更應該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充滿人文價值關懷;三是人性化技術創新應該是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本書還探討了人性化技術創新的途徑: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技術創新價值觀;二是在教育觀方面,要大力推行對創新主體進行“兩種文化”融合的教育;三是在技術社會觀方面,要實現技術創新的人性化,公眾參與是重要的外部動因;四是在文化觀方面,應該在整個社會創造有利于創新的“人性化”社會文化氛圍;五是要加強技術創新的倫理控制。
本書認為,技術創新是“人為的”,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因此,技術創新必須保持經濟價值維度與人文價值維度之間的必要“張力”,做到事實與價值之間的辯證統一。
當前,黨和政府極為重視技術創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創新發展理念”這一指導思想,因為技術創新已成為解決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本書基于“創新發展理念”關注我國的技術創新實現,不僅探討了技術創新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關系,還討論了技術創新與“美麗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
首先,就技術創新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關系而言,本書探討了技術創新對于經濟新常態視域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8]。第一,技術創新是轉變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我國要打破傳統的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模式,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發掘技術創新潛能,創新消費需求與消費供給。第二,技術創新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必須進行環保技術的創新,利用節能高效材料,合理分配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三,技術創新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技術創新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突飛猛進,能帶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其次,技術創新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關鍵抓手,而“美麗中國”又體現為技術創新的生態價值取向。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美麗中國”納入“十三五”規劃,其涵蓋六大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懊利愔袊绷竽繕瞬粌H規范技術創新行為,而且是其價值取向與價值規范。著者認為,技術創新應遵循生態規律,創新過程與結果都要合理考慮環境容量、利用自然資源,使技術創新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循環過程,實現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此外,建設“美麗中國”必須走綠色技術發展道路,技術創新必須考慮生態影響以及資源效率,必須使整個技術創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生態的負價值歸零。技術創新產品必須具有環境友好性;必須最大限度地實現材料資源的利用率;必須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消耗;必須保持最大限度的可回收再利用率。
最后,就技術創新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而言,本書主要探討了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形成過程,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國實施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著者認為,創新型國家均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大,自主創新能力強。習近平的自主創新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技創新觀的最新體現,著者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習近平的相關闡述全面、深刻、豐富,對于優化我國技術創新事業的總體布局,打牢我國技術創新的人才基礎與人才優勢,掌握新一輪全球技術創新競爭的戰略主動,引領我國技術創新事業朝向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指明了方向與道路。
首先,本書既下功夫探討技術創新的本體論問題,也尤為注重其價值論問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技術創新理論體系。就技術創新本體論問題而言,本書基于技術創新與技術的視角進行了闡釋,認為從現象學視角來看,技術創新是唯一能揭示技術存在的方式[9]。現代社會的技術成果,如果缺少技術創新這一技術實現階段,技術成果將不能最終商業化,而被消費者使用和體驗,其存在意義也就無法呈現。因此,技術創新的每一階段都包含對技術的領悟。正是通過對技術創新每一階段與每一環節的具體把握,我們才能領會技術的真實含義。此外,著者還從多個學科視角對技術創新的界定進行了解讀。一是從經濟學或管理學視角將技術創新界定為實際成功應用的技術活動;二是從社會學角度將技術創新置于社會行為體系、社會能力體系和社會環境體系中來界定其概念;三是從技術學角度認為技術創新是在技術原理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技術形態的轉化過程,是從發明技術到構想技術、設計技術、試制和實驗技術、生產技術、產業技術不斷轉化的過程;四是基于哲學角度來界定技術創新,此一研究途徑呈現出了諸多理論研究向度。此外本書還探討了“廣義的技術創新”與“狹義的技術創新”,認為兩者的區分體現了技術創新歷史與邏輯的矛盾,只有將兩者辯證統一地進行考察,用價值理性拷問技術創新的終極意義方能實現。就技術創新的價值論而言,本書所用篇幅較多,不僅有技術創新價值取向歷史的縱向考察,也有“以人為本”、“美麗中國”等多方面技術創新價值取向的橫向闡釋,體現了技術創新價值研究的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有機整合。
其次,本書既建基于技術創新理論,又融匯技術哲學、科技與社會(STS)、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COT)等多門學科理論,比較全面地考察了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系。本書主旨在于探討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探討技術創新是什么這一問題時,著者結合技術哲學進行了深入揭示。在探討技術創新與技術使用、技術創新與經濟新常態、技術創新與“以人為本”、技術創新與“美麗中國”、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技術創新與創新型國家之間的關系時,著者綜合運用了以上多門學科知識,甚至在不同程度上融匯了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科技法學等學科理論。
再次,本書既扎根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將理論觸角延伸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作家關于技術創新的思想,使其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厚度。本書分析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資本論》、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和《恩格斯致瓦·博爾吉烏斯》等著作中的技術創新思想。著者認為在技術與資本結合,經濟價值至上的時代,工人與自己的工作是相分離的,他們對之也并不關心,這是因為不是工人控制技術,而是技術控制工人,人成為了技術的“奴隸”。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工人成了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和齒輪。也就是說,每個工人雖然可以在不同的工廠之間流動,表面看上去有了自己選擇工作的“自由”,實際上,他們成為了可以被替代的“零件”,他們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了,而是被“同質化”了,人們也就失去了其獨一無二性和不可被取代的價值。著者對“技術批判”與“制度批判”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其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科學技術的論述的深刻把握。
總之,本書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理論支撐,從對“創新發展理念”的解讀入手,梳理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技術創新觀,將技術創新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相結合,從經濟、生態、法治和人文等視角深入探討了兩者的相關性問題。本書扎根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但同時融匯多學科理論,拓展了技術創新的理論研究,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做出了一定的學術貢獻。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30.
[2]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強調:穩中求進推動經濟發展 持續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報,2013-05-16.
[3]李克強.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6-03-06.
[4][5][6][7][8][9]易顯飛,等著.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與當代社會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責任編校:陳婷)
Research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MarxismTheory
LI Xiqi, FENG Yimei, GE Yuhai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Ch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Research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ntemporarySocietystarts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comb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ist, combines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deep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 culture, ecology and rule by law. I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expand the stud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ooting in Chinese Marxist theory; the second is to ques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lding the position of people; the third is to follow Chi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alit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fourth is to explore and build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Marxism;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emporary society
A81
A
1008-4681(2017)06-0157-04
2017-08-17
黎昔柒(1976— ),男,湖南汨羅人,長沙師范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學技術哲學。馮毅梅(1983— ),女,山東臨朐人,東北大學博士生,沈陽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技術創新政策。葛玉海(1986— ),男,安徽毫州人,成都理工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