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民 本刊記者 于龍廣/文 汪 瓊/圖
鉛山縣,地處武夷山脈北麓,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山川秀美、人文薈萃之地。全縣人口48萬,省級貧困村14個,縣級貧困村16個,貧困戶4483戶。
為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整改成果,進一步加快推進脫貧攻堅各類政策、措施、項目落實步伐,確保今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全面達標提升,鉛山縣委、縣政府決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全縣范圍內集中力量開展脫貧攻堅“百日行動”。

江西財經大學對口鉛山縣幫扶基地

鉛山縣虹橋鄉石斑鱖魚養殖基地
鉛山縣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分三個步驟扎實開展,第一步,查找問題。10月20日前,各級各部門對照今年目標任務找差距,理出問題清單;第二步,展開行動。10月21日至12月底前,集中力量補短板、抓重點、強弱項,沖刺完成今年脫貧攻堅各項任務;第三步,總結迎檢。12月底,全面總結評估“百日行動”開展情況,認真做好迎接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和評估準備工作。
采取倒排工期、嚴把標準、夯實載體、整體推進行動方略。對表今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以日為單位抓調度、保進度,以目標為導向,倒逼補短板、抓重點、強弱項;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以戶為對象落實精準幫扶,以問題為導向,嚴防嚴查虛假脫貧、數字脫貧;對照今年脫貧攻堅工作部署,以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為載體,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提升精準脫貧的有效性;對應脫貧攻堅不留死角、不留盲點的工作要求,深入推進貧困村脫貧攻堅,高度重視非貧困村脫貧攻堅,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落一戶一人,統籌推進今年全縣脫貧攻堅成效整體達標提升。
行動重點主要為突出緩解深度貧困問題、突出貧困人口精準幫扶、突出脫貧攻堅重點工程、突出落實壓緊工作責任、突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盯緊深度貧困地區,盯牢深度貧困人口,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全面完善貧困人口動態識別管理系統,健全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信息與相關部門信息比對共享機制,按照因戶制宜、分戶施策的要求,嚴格核查精準扶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重點加快產業扶貧全覆蓋、健康扶貧再提升、搬遷扶貧再精準、教育扶貧再對接、貧困村村莊整治再推進,力促脫貧攻堅五大重點工程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讓貧困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按照“百日行動”時間節點和沖刺目標,落實壓緊各級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各級部門重點是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牽頭部門行業扶貧責任、各級駐村扶貧干部精準幫扶責任、縣督導組督導責任、各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實施責任,嚴防思想松懈、工作松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樹立扶貧扶志扶德扶勤的鮮明導向,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防止因懶致貧、因賭致貧、因婚致貧、因子女不贍養老人致貧等現象。改進工作方式方法,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激勵競爭方式,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自立自強、勤勞致富。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推進村民自治與依法治村相結合,突出抓好村規民約修訂、紅白理事會建設,下力氣整治農村大操大辦、高價彩禮、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探索建立親幫親、鄰幫鄰、富幫窮機制,營造濟貧救困良好風氣。
日前,鉛山縣武夷山鎮烏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喪失勞動力的殘疾人林建斌結束了由縣就業局舉辦的“電子商務培訓班”,他和其他29名培訓人員一樣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這次學到了《如何擁有店鋪》、《淘寶規則》、《淘寶SEO入門/SEO優化之標題優化》等課程,回去后,我想開家淘寶店,相信在就業部門的跟蹤幫助下,我一定能早日脫貧。”林建斌信心滿滿地說。這是鉛山縣多措并舉打好就業扶貧“組合拳”的一個縮影。
政策驅動,為就業扶貧提供剛性保障。該縣成立了就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及就業扶貧攻堅辦公室,人社局局長為組長,辦公室人員由相關股室及就業局、醫保局分管局長組成。并相繼出臺了《鉛山縣就業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文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2017年在就業補助資金里安排303萬元專門用于就業扶貧。下了發《2017年鉛山縣就業精準扶貧計劃》。

鉛山縣江天農業科技示范園芋頭種植基地

鉛山縣江天農業科技園
對貧困人員再精準識別后,全縣在勞動年齡范圍內勞動力共計5665人,其中有勞動能力的4150人,無勞動能力的1515人。對有勞動能力的4150人已通過精準識別,有培訓意愿的779人。其中外出務工1405人,就近就地就業1037人,在讀90人,自主創業184人,有就業創業意愿的205人,無就業意愿的1229人。
服務推動,為就業扶貧提供需求平臺。8月26日上午,首屆鉛山紅芽芋美食文化節在紫溪鄉和湖坊鎮同時舉行。鉛山縣就業局利用此次良機,在紫溪鄉舉辦了紫溪鄉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鉛山縣首屆紅芽芋烹飪技能大賽”,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來,鉛山縣就業局圍繞貧困對象的需求,采取日常服務與重點援助、專項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等幫扶活動,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實現轉移就業和穩定就業。
2017年,該局開展了17場專場招聘會,開展了“就業援助月活動”、“春風行動”、“送崗下貧困鄉、貧困村”,武夷山“河紅茶”專場招聘會、“民營企業招聘周”、“勞模美、勞工美、工匠美”專場招聘會、汪二鎮“精準扶貧送政策、送崗位”下鄉專場招聘會。編制了鉛山縣《就業扶貧政策匯編》并印制9000冊,全部發放至鄉鎮。印制了《鉛山縣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扶貧情況精準識別卡》10000份,舉辦了鄉鎮人社所就業扶貧業務培訓班,加大了對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指導,印制了一批就業扶貧宣傳資料進行粘貼并發放到各村鎮。
由于運費險的特殊性,本次調研主要針對具有較為豐富網購經驗的中青年消費群體(青年大學生和上班族),年齡在18-45歲之間。為使樣本數據更加真實可靠,受邀參與問卷調查的群體來自全國多個省市,以便了解不同地區和層次的消費者關于運費險的真實看法。

鉛山縣山尚家庭農場藍孔雀養殖基地
去年以來,鉛山縣就業局開展了電子商務培訓班22期,培訓681人,其中殘疾人電商培訓3期82人(含建檔立卡貧困戶9人);家政服務培訓8期4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20名;園區定向培訓4期322人;創業培訓7期187人;圖書管理員培訓1期60人,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有部分學員在培訓結束后實現就業創業,預計今年可退出貧困戶。
開發撬動,為就業扶貧提供崗位“倉庫”。一大早,稼軒鄉軫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肢體殘疾人朱宗明就拉著平車,帶上掃帚、畚斗等清潔工具,沿村一路打掃衛生。履行他剛受聘的村保潔員職責。除了村里的固定工資,縣就業局還給予他500元每月的補助,今年,朱宗明就可順利退出貧困戶。
為了給就業扶貧提供崗位“倉庫”,縣就業局大力開發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看護、社會治安協管、鄉村道路維護、保潔保綠、山林防護等社會服務類扶貧專崗,明確購買的崗位主要面向貧困人員,加大貧困人員托底安置力度。目前,全縣已開發扶貧就業專崗197個,其中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崗位154個,貧困村扶貧專崗43個,已安置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127人,貧困村扶貧專崗38人就業。
示范帶動,為就業扶貧提供精準“造血”。連日來,陳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寧德天天都到“鉛山縣智民水果種植園”進行果樹撫育、鋤草等輕活。活雖輕,張寧德每天都能領到70元的報酬。和張寧德一樣在果園里干活的殘疾人,每年至少能賺到2000元以上。這是鉛山縣就業局發揮就業扶貧示范基地、就業扶貧示范點、縣級扶貧車間(示范點)的精準“造血”功能給貧困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縣工業園區企業上饒市瑞辰密封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就業扶貧示范基地,開發了30個扶貧崗位,目前已吸納1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已與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達成就業意向15人。江西信江齊美殘疾人服務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就業扶貧示范點,公司安置21名殘疾人就業,其中建檔立貧困人員7人。縣級扶貧車間(示范點)5個,其中英將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已吸納24名貧困人員、汪二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已吸納5名貧困人員、勝威箱包廠已吸納2名貧困人員,與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達成就業意向6人、紫溪紫文蔬菜專業合作社已吸納30名貧困人員、鉛山縣智民水果種植園已吸納10名貧困人員。
鉛山縣殘聯和電商產業園推出“三零四免”新型創業模式,大力扶持貧困殘疾精準扶貧對象,使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創業就業,給殘疾人帶來了便利,也讓他們對生活有了自信。
“三零四免”新型創業模式,即“零門檻、零風險、零資金”和“免費辦公場地、免費技術指導、免費店鋪設計、免費貨源”,最大限度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幫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更讓殘疾人隨時學習、隨時工作。張學強是一位肢體殘疾人,由于殘疾程度比較重很多工作都不適合他,他一直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家里生活比較困難,成為縣里精準扶貧對象。今年5月,他參加了鉛山縣殘聯和電商產業園舉辦的殘疾人電商培訓班后,進入鉛山電商園敢闖電商有限公司工作,負責做數據包、店鋪管理、網店經營。“現在我白天在敢闖電商公司上班,晚上回到家里管理2家店鋪,雖然很辛苦,但一個月有2500元的穩定收入。”張學強如是說。
據悉,鉛山電商園敢闖電商有限公司由殘疾人萬里青與人合伙出資40萬元成立的電商公司,今年3月正式落戶電商產業園。該公司現有員工19人,其中8名為殘疾人。目前,已為260余人提供免費電商業務培訓,其中60人為殘疾人,他們大部分都從事網店經營,幫助他們解決了就業難題,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10月8日,鉛山縣篁碧畬族鄉18戶貧困戶易地搬遷的新房全部打好地腳梁,這標志著該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全面開花。2017年,鉛山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涉及113戶、4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戶、142人。今年以來,鉛山縣堅持“六項原則”,全面精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堅持縣為主體、部門指導、鄉鎮落實的原則。縣扶貧和移民辦負責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政策組合、資金整合、資源聚合、社會幫扶等扶貧搬遷安置工作機制,鄉鎮政府及其村(居)委會負責扶貧搬遷對象遷出、安置及后續的生產生活保障等具體工作落實。
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縣域總體發展規劃基礎上,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村現代化,科學制定搬遷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扶貧搬遷安置的總體目標、搬遷范圍及安置方式,確保扶貧搬遷安置工作有序進行。
堅持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的原則。嚴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積,根據安置點實際,同步配套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保障搬遷對象生產生活基本需要,防止出現因搬遷致貧返貧。

鉛山縣新灘鄉后坂村生豬養殖扶貧基地
堅持精確瞄準、應搬盡搬的原則。瞄準納入國務院扶貧辦信息管理系統中需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居住點、自然村或行政村為整體搬遷單元,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應搬盡搬。
堅持梯度安置、差別扶持的原則。根據群眾意愿和自身條件,實行鄉鎮和中心村集中安置及插花、投親靠友等多途徑的分散安置,采取“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扶持政策,對無經濟能力自建(購)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政府統一提供住房安置,確保其搬得起、搬得出。
堅持整合資源、創新機制的原則。按照“渠道不變、屬地管理、各記其功”的原則,根據中央和省有關整合涉農資金的要求,整合各相關部門涉農惠農資金,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集中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在縣工商銀行行長助理李敏的幫扶下,去年我參加了紅芽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代耕、代種、代管、代銷,當年我收益近萬元。今年,我種了17畝紅芽芋,收入可達2萬元。今年我頭上的貧困戶‘帽子’終于可摘掉了,感覺說話更有底氣了!”在鉛山縣紫溪鄉紅星村,貧困戶盧繼明興奮地告訴筆者。這是鉛山縣依托“一光一豬兩紅”(光伏發電、生豬養殖、紅芽芋、河紅茶種植)產業,帶動貧困戶實現持續分紅、穩定增收的一個縮影。
為幫助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鉛山縣按照“以企帶村、以村帶社、以大戶帶貧困戶”的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一光一豬兩紅”產業,變為貧困戶“輸血”到幫貧困戶“造血”轉變,通過產業幫扶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摘帽。
依托光伏產業分紅。該縣將國家光伏發電政策扶貧資金,入股鉛山縣投宇光伏電力有限公司投建的總裝機23MW的光伏發電項目,可幫助4600戶貧困戶每年合計分紅1380萬元,確保戶均分紅3000元,人均分紅1000元。貧困戶可連續4年參與分紅。
依托生豬養殖分紅。該縣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與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溫氏集團進行合作,投資1300余萬元為貧困戶建設生豬養殖基地,按照每頭豬100元的利潤為貧困戶分紅。該模式覆蓋面廣,規模不受限制,收益穩定,收益時間長,見效快。目前,該縣在6個鄉鎮建設了年出欄2萬頭的生豬養殖場,覆蓋700余貧困戶,2000余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依托紅芽芋種植增收。鉛山是“中國紅芽芋之鄉”、華東地區最大的紅芽芋生產基地,該縣采取“合作社+市場+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鼓勵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種植紅芽芋。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銷服務。紅芽芋上市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2%的價格向貧困戶收購;如遇市場行情低迷,合作社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確保貧困戶每畝利潤1000元。當每畝收益超出1000元時,超出部分則由合作社和貧困戶按6∶4分紅。這種模式下,貧困戶出租田地每畝收益400元。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每年可獲取6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有效實現了貧困戶“一份田,三份錢(分紅、田租金、務工費)”的可觀收入。
依托河紅茶種植增收。鉛山“河紅茶”歷史悠久,被譽為“紅茶鼻祖”、“茶中皇后”。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6萬畝,產量1200噸。該縣在部分產茶鄉鎮實行“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政府按每畝1500元的標準,將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打造茶園基地,實現貧困戶分紅。該縣英將鄉去年投入了120余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鉛山縣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建成了420余畝茶園,137戶貧困戶2016年每戶分紅500元,今年每戶可分紅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