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凌霄



摘 要:城市公共交通已經是“大城市病”中嚴重的問題,它已經深刻影響著城市的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然而我們在實際搭乘公交車時,花費的時間卻較多,遠遠不能滿足快速生活的需要。本文從結合現實城市交通系統的實際出發,思考出一種能夠大幅提高公交車運行效率,保證行人通過十字路口安全,節約公交車站占用土地,倡導節能智能的新公交車通過十字路口系統方式。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城市高效運行的新思路。
關鍵詞:城市公交車;十字路口;懸掛;直接通過;系統;天橋站臺
中圖分類號:U491.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2-0198-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然而我們在實際搭乘公交車時,花費的時間卻較多,遠遠不能滿足快速生活的需要。城市公共交通擁擠已經是“大城市病”中嚴重的問題,它已經深刻影響著城市的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實行公共交通優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城市公交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指明了方向。
1 問題引出
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目前城市公交車通行效率較慢主要呈現有以下幾個問題:1)小車右轉和公交車專用道合并,影響公交車的同行速度;2)機動車增長加快,十字路口分道通行道路容量不足。3)電動車自行車交通意識水平低下,等待紅綠燈時占用公交線路情況嚴重。4)公交車站基本上靠近十字路口設置,停車時間和紅綠燈時間不協調,通行結構不合理。基于上述考慮,結合我們學生自身特點,同時根據最近成都市雙流區建設懸掛空中列車系統的新聞,我大膽設想了一種新的公交車通過十字路口的方式-----路口直接通行公交懸掛系統。
2 主要技術描述
為了加快公交車的通行速度,快速通過紅綠燈路口是最關鍵的環節。目前公交車需要按照統一的交通規則停車等待,而且一般主要干道的等待時間均較長。我的設想是利用公交車懸掛技術,在干道十字路口設置路口直接通行公交懸掛系統,讓公交車不受紅綠燈影響直接快速通過十字路口通過。同時在靠近路口處的公交專用道就可以更多的通行右轉車輛,立體通行。再把公交車站結合在人行過節天橋一起,做到三項功能集成。
我設想的系統分為兩部分:車身懸掛系統和地面懸掛軌道。車身懸掛系統是通過對現有公交車進行適當的改裝,增加一個懸掛支架系統,把公交車的重量全部轉移到支架系統上,讓公交車能安全可靠的懸掛在地面懸掛軌道上。地面懸掛軌道是一個由一些7字型的鋼結構柱或鋼筋砼結構柱為支撐,在支撐上安裝帶有傳動裝置的懸掛軌道系統(如圖1)。
在距離十字路口一定距離(根據車身高度和傳動爬坡坡度決定長度)開始設置地面懸掛軌道,開始軌道高度和車身支架系統高度配合,并設置開口導引系統,使公交車能順利的懸掛在軌道上。然后軌道開始升高至能達到公交車下懸空高度滿足其他車輛通行高度后變為平直軌道,通過路口后軌道開始降低直到公交車能順利在道路行駛離開軌道(如圖2)。
公交車不改變現有的驅動方式,在懸掛到軌道上后,由軌道上的電動牽引裝置進行牽引,離開后恢復公交車自主驅動。
一般公交車都是靠右行駛,所以可根據道路情況在主要道路上設置該系統,或者在十字路口雙向設置,均不影響其他車輛通行。當公交車進入該系統后,公交車的牽引依靠該系統自身的電腦系統控制,避免出現追尾或擁堵情況(如圖3、圖4)。
結合該系統,可以把公交車站設置在十字路口上方,結合過街天橋,可以取消十字路口的人行橫道,大大降低行人安全風險和提高車輛通行能力,是一個一舉多得的系統。
3 現有技術支持
我設想的路口直接通行公交懸掛系統是基于懸掛式空中列車的原理,利用其現有成熟技術進行改進。
懸掛式空中列車起源于歐美,懸掛式空中列車系統,其軌道在列車上方,由鋼鐵或水泥立柱支撐在空中。它將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在無需擴展城市現有公路設施的基礎上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世界首條懸掛式空中列車---德國烏波塔爾線,自1901年建設開始,距今已無事故運行110年。從2011年開始引入中國,截止到2012年,整個系統的國產化率已達90%以上。2014年前,上海、溫州等城市有空中列車投入運營。
空中列車行駛時,控制行駛和方向的輪盤卡在軌道梁內,安全保障充分。在德國,懸掛式空中列車已有100多年歷史,新式懸掛系統自1984年開始啟用,在多特蒙德及杜塞爾多夫等城市運行至今,沒有出現過運營事故。配合我國現有的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簡稱ITS),在十字路口雙向單向設置該系統,安全運行都能可靠的得到保障。
對現有公交車的改裝主要是承載方式的增加,如何把現有的底盤承載通過改裝后增加一個懸掛承載系統,這對車輛改裝廠家來說不是大的問題。現有公交車滿載設計總重不超過22.5噸,按照懸臂結構設計地面軌道系統,技術是較成熟的。
4 經濟可行性
該系統的建設由于不新購專用車輛,不對城市道路進行大的施工改造,所有地面軌道系統的立柱均設置在道路外邊綠化帶或者人行道上,不影響施工期間的交通通行,建設完成后占用的地面面積僅立柱面積,是一個成本很低、符合綠色環保的系統。該系統僅設置在車輛擁堵嚴重,公交車流較多的十字路口,比如人民南路、蜀都大道、一環路等主要干道上,均為有效投入,不會額外增加費用。其主要費用在于地面懸掛軌道系統上,該部分采用鋼結構或鋼筋砼結構,施工成本較低,結合讓行過街天橋和公交車站設置,其費用進一步降低,遠低于建設地下通道或立交橋等。
5 系統優勢
該系統采用不額外占用地面面積,軌道下方可以繼續通行車輛,大大提高道路車輛的通行能力;公交車不再花費等待紅綠燈的時間,可以節約至少2到3分鐘每個十字路口;為右轉車輛提供專用右轉車道,減少在直行車道的占用時間,提高其他直行車輛的通過率;綜合利用設施,把過街天橋和公交車站集成在該系統上,不占用地面空間;取消該方向兩路口人行橫道,減少行人走人行橫道,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右轉車輛通過速度;減少汽車等待紅綠燈的時間,減少尾氣排放,做到環保節能減排。
6 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出臺新的政策,以解決城市交通發展過快與城市道路之間的矛盾。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紛紛修建比如地鐵、輕軌和BRT快速公交系統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融合了物流交通系統、常規公共交通系統和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提出了譬如三次元立體交通快線、“立體快巴”等構想,給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些突破性的思路。但是,這些思路與構想在解決城市公共交通擁擠問題的同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說占用原本緊張的道路資源、成本高、道路改造難度大等。基于上述考慮,我提出的這種新型的公共交通運行方式,基于城市原有的公共交通體系,具有降低城市公交改造投入、安全、環保、高效、節能、零排放,不占用道路資源等優勢,展示了未來公共交通發展的三大方向:電力化、車聯網、自由駕駛的特色,對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改進提供了一種創造性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J].人民公交,2013,01:28-30.
[2]1511214444,CJJ/T114-2007 城市公共交通分類標準城市公共交通分類標準[S].
[3]周美艷.懸掛式空中列車的應用發展[J].國外鐵道車輛,2014,0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