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滑坡和泥石流給甘肅地區人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危害,加強對甘肅地區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監測、預防和整治工作勢在必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加強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科學研究,結合現代科技提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的防治技術和策略,從而加強甘肅地區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情況,減少人們生命財產損失,從而促進國家和諧、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其境內因自然和人為因素引起的各種災害發生較多,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滑坡和泥石流。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各種人為活動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現象加劇,這也相應提高了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頻率?;潞湍嗍鳛暮Σ粌H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還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必須采取相應措施緩解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減輕其給國家和人們帶來的損失。
1 滑坡和泥石流
1.1 滑坡
滑坡是在一定的斜坡條件下,局部結構因重力或者其它原因被破壞,而導致斜坡上的巖石和其它物質整體沿斜面下滑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滑坡發生地的斜坡以及其蔓延到的區域的植被會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可能毀壞道路、農田、房屋、電路等基礎設施,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給人們帶來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
1.2 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暴雨、暴雪等影響下,地勢較為險峻的山區發生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的巖石、泥沙等物質的流體。泥石流往往具有突然性,其流速快、沖擊力大,對基礎設施以及人員生命財產威脅非常大。
2 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策略
2.1 加強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研究
目前基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給予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國家和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較為重視,但是由于我國的災害防治機制起步較晚,相關技術層面較為落后,在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方面雖有一定效果,但是需要繼續加強,因此就要加強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科學研究?;潞湍嗍鳛暮Φ男纬稍蚝陀绊懸蛩厥嵌喾矫娴?、復雜的,因此應該針對不同區域的地質、地形特征,深入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的影響因素,加強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預防、預測、檢測技術的研究,從而提高對滑坡和泥石流的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便從根源上了解其產生和消亡,給相關部門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指導。
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現代科技進行監測
當前,現代科學技術正不斷更新與發展,利用高科技產品和現代科學技術,將其應用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GIS,即地理信息系統,在研究蘭州滑坡和泥石流災害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一是整理、收集與挖掘數據和信息,對當地的地形、植被、地質等具體數據進行整理,建立數據庫;二是結合統計模型、神經網絡模型和模糊邏輯模型等對該區域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進行科學性分析;三是通過該系統建立有序、有效的監測、預測系統,加強了蘭州地區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工作。
2.3 提高當地居民保護植被意識
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產生由多方面因素影響,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如板塊交界處的板塊運動較為頻繁導致地表結構較為破碎,在重力、降雨、降雪影響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或是由于當地處于地震多發帶,由于地震導致植被破壞、巖石破碎、山體結構破壞等,易產生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同時人為因素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是因人為活動包括城市化、工業化、建筑工程、耕地等原因,導致地表結構和土地遭到破壞,以植被為燃料、過度放牧等也導致山地植被大量破壞,植被對于水土保持和穩定土地結構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上自然條件,就加劇了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因此,應當重視植被保護,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加大宣傳,加強和培養當地人民的植被保護意識;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做到有序、合理、科學放牧,嚴禁過度放牧和砍伐樹木,對于蓄意破壞植被的行為應給予處罰;在保護已有植被的同時,還應號召當地居民進行植樹造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和地形的植物進行種植,改善植被破壞情況,通過植被加固山體結構,以減少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頻率。
3 結語
上文中簡單描述了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含義和危害,進而從加強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科學研究、利用現代科技和產品對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基礎設施進行優化升級、以及提高當地居民的保護植被的意識,進行植樹活動三個方面提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策略??梢钥吹降氖?,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危害性極大,并且極易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產生重大影響,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更新防治觀念和措施,提高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減少災害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王星,魯勝力,周樂群.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5,05:142-149.
[2] 祁元,劉勇,楊正華,徐瑱,方苗.基于GIS的蘭州滑坡與泥石流災害危險性分析[J].冰川凍土,2012,01:96-104.
[3] 崔云,孔紀名,吳文平.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鏈成災特點與防治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12,01:109-116.
[4] 許泰,鄒立國,姬安召.甘肅省華池縣滑坡地質災害的成因、特征及防治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6,01:81-86.
作者簡介:王浩(1991.12- ),男,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產業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主要從事于巖土工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