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林
1925年11月,作為我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誕生。北伐戰爭該團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直搗武昌城,贏得“鐵軍”美譽。
鐵軍自誕生以來,就始終秉持著“摧鋒陷陣,如鐵之堅”的英雄氣概,寫就了一部響當當的鐵的歷史。長征路上,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被譽為開路先鋒;八年抗戰,首戰平型關;劉老莊之戰,82名指戰員與3000裝備精良的日寇激戰整日,全部壯烈犧牲;遼沈、平津、解放海南島等重大戰役,南征北戰八千里,橫掃頑敵如卷席。
鐵軍,絕不是一般的稱謂,也不是一般的贊美,而是一種力量、一種輝煌、一種追求。在長期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中,這支英雄部隊還把獨具特色的“猛虎精神”“防空利劍精神”等,凝結熔鑄到以“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意志、鐵的作風”為主要內容的鐵軍精神當中。
鐵軍經年鑄就的鐵性情,不僅沒有隨環境的剛柔而消長,相反千磨萬擊更堅韌,為鐵軍勇立軍事變革潮頭注入強勁動力。在實現從摩托化到機械化,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發展的征程上,每一次嬗變都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鐵軍官兵拿出當年“血戰湘江”“四渡赤水”的勇氣,進行脫胎換骨的重塑。從單車、單炮到師團成建制成系統,從自成體系到綜合集成,從陸戰場到海戰場,從有形戰場到無形戰場,從“陸上猛虎”“海上蛟龍”到“高原雄鷹”……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后,數千公里外的鐵軍領命出征,星夜馳援,第一時間抵達災區。一面面“鐵軍來了”的大旗猶如沖鋒的號角:在一棟隨時可能坍塌的樓房前,鐵軍紅軍師原政委劉法峰向面前的273名官兵喊道:“是獨生子女的請舉手。”官兵沒有一人舉手。劉政委又喊:“是黨員的請舉手。”273只手齊刷刷地舉起來……
近年來,鐵軍部隊遠赴高原開展適應性訓練,主動把官兵拉到近6000米海拔訓練野炊、設營、攀登、偽裝等課目,并堅持在高寒條件下對“十八般武器”逐一進行效能檢驗。巍巍雪域,精兵鐵馬勇挑極限,如履平地。鐵軍部隊先后3次執行維和任務,長時間處在緊張局勢之中、長時間處在執行繁重任務之中,但官兵們用鐵血丹心贏得了“中國人民的驕傲、非洲維和的勇士”的匾牌。
著名作家陳忠實在采訪鐵軍紅軍師后感嘆,今天的鐵軍是秉承著自創立以來的意志和作風的鐵軍,又是比任何時候裝備更精良、心理更強悍的鐵軍。
如今,“葉挺獨立團”團史館里那條長約1米、重80多斤、見證長征途中鐵軍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鐵鎖鏈,已被日銷月鑠、銹跡斑斑,然而對于鐵軍官兵來說,穿越時空的鐵軍精神已經深深融入部隊建設發展的堅實腳步,歷久彌新、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