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森+白霞
摘 要: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在2016年有了新的發展,通過文獻梳理、對比分析,將2016年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歸納為9個方面。研究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等系列會議上的講話,指明了新聞輿論工作的性質和定位,深刻回答了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和新聞輿論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觀是指導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重塑和改變著中國新聞業,“媒體+直播”的模式成為眾多媒體突出新聞現場感的報道模式,人工智能機器人開始變革新聞生產方式,VR技術進入媒體領域并不斷深入,社交化媒體成為重要的輿情場域,在社交化和數字化變革發展中的新聞業呈現危機與機遇并存的局面;媒體融合從業界的媒體創新實踐上升到國家戰略,媒體融合成為傳媒集團創新實踐的重要手段,學界也對媒介融合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解析,反思了目前媒介融合的難點和發展瓶頸,認為亟需從業態的媒介融合轉向社會形態的媒介融合;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需要通過媒體平臺間優勢資源的互補、重組與整合,通過組織融合和機構創新實現戰略化轉型;數據新聞成為新聞業重要的創新實踐,在改變新聞生產方式的同時衍生了出其他社會現象,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和同質化閱讀普遍,數據新聞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的問題突出,應以政府為核心實施“大數據戰略”,增加數據新聞的新聞溫度;新媒體產品創新的理念和產品重構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體發展進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滲透時期,新媒體從業者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片面追求市場效應和商業利益,應促進社會化媒體的輿論健康發展;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其成為多種意見的集散地和多元價值觀的呈現場所,應從政策法規方面完善網絡安全管理,明確各行為主體要擔負的互聯網治理責任,優化互聯網治理模式,提升互聯網治理能力,讓網絡生態逐漸好轉;在“互聯網+”環境下,當前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做的卻是“+互聯網”,新聞傳播學研究者應在對西方理論的過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論面向和學科范式,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入認知傳播視角思考傳播學研究的本土轉換,反思新聞學的規范性研究;新聞傳播院校應推行適應新聞業變化的新聞傳播教育,要明確人才培養定位,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提升新聞傳播人才綜合實力。
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媒體融合;互聯網治理;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教育;社交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1-0106-18
Abstract: In 2016, the disciplin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new development.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2016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s out the n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work in his speeches of series of meetings including the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work meeting, and profoundly answer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public opinion work. XI Jin-pings viewpoint of the media is the powerful thought weapon and theory guide for news broadcast and public opinion work.New media technology such as the Internet remodels and changes the Chinese journalism. The mode of “media and the live broadcast” has been used by many media to enhance news sce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has begun to alter the way of news production; VR technology has stepped into the media field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public opinion. The crisi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zation and digital change of journalism.Media integration upgrades from the industrys media innovation practice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for media groups. Scholars further analyze the concept of media integration,reflec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think that its urgent to transform the media from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social integration.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with new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needs to make use of the superior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platforms for restructuring, re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rough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Data news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journalism, which not only changes the news production mode, but also derives other social phenomena.Shallow reading, fragmentation reading and homogeneity reading become popular. Its obvious that data news lacks depth and humanistic thinking.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the “big data strategy”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humanistic depth and highness of data news. The ideas and products of new media innovation reshape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and living. New media has developed into the social gene full penetration period. New media practition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stead of one-sided pursuit of market effects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public opinion.The openness of the Internet makes it become a center for collecting and distributing public opinions and presenting multiple valu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colog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completed to enhance Internet security management, specify the Internet treatment responsibilities of every behavior agent, optimize the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Internet treatment ability. In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the circles of current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s practicing “+ Internet”. Instead of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new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disciplinary paradigm under the situation of over-reliance on Western theories, adhere to Marxist journalism, introduce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o think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work on the normative research of journalism. At last, colleg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implement the new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journalism, make clear the posi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 on journalism,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Marxist journalism; media integration; Internet managemen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社會處于改革深水區,利益格局重構,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多樣、多變,輿論格局空前復雜,新聞業新業態不斷出現,舊業態危機四伏,新媒體技術的強勁發展深刻影響媒體的轉型,并將繼續推進媒體的變革,媒介融合成為中央和地方媒體爭相創新的戰略和媒體實踐高地。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優勢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新媒體產品不斷涌現,數據新聞改變新聞生產方式,新技術不斷運用于媒體實踐中。媒體話語體系與傳播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網絡輿論不斷壯大,社交化媒體發展迅猛,網民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增強。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黨媒發揮著輿論引導作用,網絡生態發展問題凸顯,互聯網治理刻不容緩,新聞業的發展引發新聞傳播學界反思和學科研究范式轉型,對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升級推動下的媒體融合發展,網絡輿論的瞬息萬變和紛繁復雜,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的范式轉型急切地需要主流輿論和主流價值觀引導。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新聞輿論工作性質、地位、職責、使命、方針、原則和新聞工作者身份、角色,以及媒體融合、互聯網發展與治理、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論述是新形勢下推動中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為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觀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升理論研究水平,樹立新聞傳播輿論主流價值觀,黨中央先后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3家中央級主流媒體,并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就新聞輿論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深刻回答了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和新聞輿論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理論,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對整個宣傳思想戰線和新聞輿論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盵1]
在此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新聞輿論工作的性質和定位,明確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2];而且指出它“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2]。因此,“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盵2]
習近平總書記用48個字對新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盵2]《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F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實現宏偉目標和億萬人民的中國夢,必須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不斷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罢_政治方向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燈塔。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這一根本原則”?!皳撈鹦侣勢浾摴ぷ鞯穆氊熀褪姑?,“關鍵在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水平,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著力增強工作針對性,掌握工作主動權;著力推動融合發展,鞏固和拓展黨的新聞輿論陣地;著力把握好時度效,提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力;著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打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仗”[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都要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盵2]鄧紹根認為,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原則,黨性是社會主義新聞輿論事業的靈魂,也是“黨媒姓黨”的理論根基。黨性與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和人民的關系是一致的、統一的,這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客觀基礎,而客觀基礎源于黨和人民利益上的高度一致[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2]。
目前在新聞業中,在一些新聞工作者的意識中,將“正面宣傳”理解為“報喜不報憂”,對于批評反對聲音進行打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做好正面宣傳,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盵2]這既強調了新聞工作的黨性,又沒有忽視新聞工作自身的規律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盵2]李彬認為,實事求是是新聞觀的科學內涵,群眾路線是新聞觀的價值內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其巨大的科學價值[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2]裘新認為抓牢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必須嚴守政治紀律,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必須有效增強隊伍建設?!盵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道德修養,保持一身正氣。要深化新聞單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真誠關心、待遇上及時保障?!盵2]
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觀,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觀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新聞宣傳和輿論思想,同時結合當下國際國內政治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而來的”,是“對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和輿論思想的新認識,是指導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南”[1]。
二、新聞業發展:危機與機遇并存
2016年新聞業新業態不斷出現,舊業態危機四伏,互聯網正在重塑和深刻改變著中國新聞業。“中國新聞業面臨著‘雙重尷尬,一方面,在傳統媒體時代,專業主義的啟蒙和共識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和局部的新聞專業主義又面臨新的重構,而在新的重構過程中消解與促進、挑戰與機遇因素并存。”[7]新媒體技術的強勁發展深刻影響媒體的轉型,并將繼續推進媒體的變革。媒介融合成為中央和地方媒體爭相創新的媒體實踐,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優勢資源進行著重組與整合,新媒體產品不斷涌現,數據新聞改變著新聞生產方式,新技術不斷運用于媒體實踐中,媒體話語體系與傳播格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網絡輿論不斷壯大,社交化媒體發展迅猛,網民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增強;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黨媒發揮著輿論引導作用,網絡生態發展問題凸顯,互聯網治理刻不容緩;新聞業的發展引發新聞傳播學界反思和學科研究范式轉型,對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南長森等認為要“讓新聞傳播、信息傳播規律歸入學科發展與社會發展軌道”[7]。
張志安等認為,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互聯網對中國新聞業的整體影響,集中于兩個核心問題: 自主性和公共性。前者強調新聞生產的獨立性,即互聯網能否為中國新聞業“賦權”,創造更大的報道空間和傳播自由;后者追求在轉型社會的中國,新聞業能否在更大程度上承擔其公共責任,以更好的公共性來服務并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他們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用戶增長改變受眾結構;從傳媒產業的市場結構來看,互聯網已經遠超報業,成為第一大傳媒產業;中國新聞業“事業單位”的性質已被徹底改變,形成了傳統媒體堅持國有、網絡媒體國有與私有并存的全新格局;互聯網管制體系改變著權力結構。傳統新聞業形成了從專業化到社會化發展的生產主體、從封閉性到透明性發展的生產機構、從周期型到循環型發展的生產頻率,信息源結構多元化。在新媒體環境影響下,過度的商業控制導致專業倫理的失范,政治控制的內化導致自我審查的強化,網絡輿論的極化導致公共空間的弱化[8]。
尹鴻認為,未來新聞的趨勢,第一是越來越現場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進入新聞現場。第二個趨勢是開放性,可能在新聞現場有很多不同的穿戴設備,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發布對新聞的認知,就從原來的單一視點發展到多視點化。第三個趨勢是可視化,可以通過圖像還原重現新聞,比如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可視化、動畫現場還原處理等。第四個是社交化,即充分利用網絡點對點傳播的特點。第五個趨勢是定制化,有了內容和用戶,有了用戶和內容之間的交互性,就會產生大數據[9]。
新華社推出新華社客戶端3.0版,運用最新網絡技術,打造“現場新聞”,搶抓新聞第一落點,在新聞現場實時抓取盡可能多的現場新聞要素,通過各種報道樣式,把新聞現場實時地全方位、全息化呈現給受眾,“拉開主流媒體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帷幕”。眾多媒體用“媒體+直播”的模式把握報道時效,突出新聞報道現場感。
2016年是人工智能正式提出60周年,也被公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元年”。2016年3月,“阿爾法狗”與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進行的“人機大戰”,“阿爾法狗”以4∶1擊敗李世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起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廣泛關注。用“機器算法”來代替人工編輯如今已經成為新聞業的新趨勢,許多媒體機構推出了“新聞機器人”,新華社的“快筆小新”、今日頭條的機器人“張小明”、騰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dream writer以對數據的規模化處理和快速分析,變革著新聞生產方式,成為新聞生產重要的輔助性手段。
2016年也被稱為“VR產業元年”,VR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也不斷深入。各大媒體紛紛試水:央視、東方衛視等電視臺與VR內容團隊合作錄制 VR 電視節目;由北青傳媒打造的“蟲洞VR”公司發起“VR新聞實驗室”,與國內數十家主流報紙進行合作;網易、騰訊、新浪等互聯網公司不斷推出VR新聞報道;2016年5月成立的封面傳媒也攜手暴風科技打造VR資訊平臺;《光明日報》推出《政協新聞發布會VR實況》。
當下新聞業的變革,“不是發生在行業內部由舊到新的轉換,而是整個行業組織結構的功能拆分、權力轉移和性質變化”?!吧缃换比缃褚呀洺蔀閭鞑ズ瞳@取新聞信息的一個主導性趨勢,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體成為當下重要的輿情場域。如今,內容的價值正逐漸被資本重視與挖掘,社會化內容平臺風起云涌,不僅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傳播渠道,也讓用戶更精準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個性化內容。2016年是社會化內容平臺瘋狂擴張的一年——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斥巨資補貼內容創業者,爭相搶占自媒體資源,致力于建設內容生態。2016年7月底,原澎湃新聞CEO邱兵與原澎湃新聞總編輯李鑫共同打造資訊類視頻平臺“梨視頻”?!袄嬉曨l”上線了第一個視頻《亞軍》,首集發布后,當天在騰訊的點擊量已超過40萬次,而第二集在秒拍上的點擊量則高達300多萬次。 視頻領域的創業正處于爆發期,選擇在內容領域創業的傳統媒體人,也將視頻內容視為重要的切口?!?016年第一網紅”papi醬以風趣幽默的自制短視頻迅速風靡網絡,2016年3月獲得1 200萬元融資,英國BBC對此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在補貼內容創作者方面,2016年9月,今日頭條拿出10億元人民幣補貼短視頻創作。 騰訊推出的“芒種計劃”,對那些堅守原創、深耕優質內容的媒體和自媒體給予全年共計2億元的補貼。百度上馬百家號,2017年將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億,所有個人和機構內容生產者都可以入駐百家號。2016年2月,國務院客戶端正式上線,成為“新銳媒體”,機構媒體化現象日趨明顯,客戶端除了文字新聞,還有視頻、音頻及圖片新聞等多種呈現形式。
中央和地方媒體共同發力,緊跟新媒體技術,再創優勢,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加快推進媒體融合,一批形態多樣、充滿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涌現,新型主流媒體集團逐漸形成。新媒體在互聯網環境下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多樣化的新媒體產品層出不窮,豐富著新聞傳播體系,傳統媒體結合自身特點,加強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運用新技術,推進媒介融合。
在互聯網重塑中國新聞業的環境中,“本已局部化、碎片化呈現的專業主義又面臨新的重構”,新聞專業主義正在衰退,在社交化和數字化的變革中,以往新聞機構所忌憚的社會道德約束和媒體監管機制正在失效,由于缺少了職業記者群體這個社會沖突的減壓閥和調停者,我們已經在近年來的網絡輿論中發現了極端化和民粹化的趨勢;在權威信息源趨向弱勢、信息傳播隱蔽性逐漸增加的背景下,輿論安全和社會動員都成為棘手的治理問題;缺少了專業知識精英的把關,信息的無限過濾和個人定制可能正在帶來公共知識的衰退[10]。
三、媒體深度融合:從業態走向社會形態
媒體融合從業界的媒體創新實踐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是新聞傳播學界研究思考的強勢話題。當下中國的媒體融合是一種國家、政府驅動型融合,其本質是為了爭奪網絡話語權,最終目標是“馴服新媒體,解決如何將其轉變為喉舌或接近喉舌的問題”[11]。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從“相加”到“相融”,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兩年多來,中央和地方媒體共同發力,緊跟新媒體技術,再創優勢,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加快推進媒體融合,一批形態多樣、充滿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涌現,新型主流媒體集團逐漸成形,逐漸構建新的傳播體系和媒體格局。
有研究者對2014~2015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狀況進行總結,認為媒體融合進入深化階段,傳統報業實行戰略化轉型;通過優勢資源的互補、重組與整合,報業進行組織融合和機構創新;“兩微一端”引領新媒體產品蓬勃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統媒體之間、媒體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跨界與合作成為熱門;報業試水電商,開拓多元化經營途徑;傳統媒體通過上市掛牌與收購,進行多途徑資本融合[12]。
以黨媒為創新先鋒,新華社瞄準打造“網上通訊社”,制定了新華網、新華社客戶端“雙輪驅動”的戰略規劃,構建跨部門、跨媒介、跨平臺的新聞編輯加工的“中央廚房”;《求是》雜志社、《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日報》社設立全媒體或融媒體機構,統籌采編資源,推動融合發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初步形成全臺7×24小時聯合作戰的協調機制,統籌全臺融媒體內容生產;中央電視臺建立重大宣傳報道臺網一體化統籌機制,建立新聞素材融合共享機制,在重要活動報道中建立“融媒體編輯部”,推動臺網融合。
2016年年末,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開播,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新聞立臺,全面貼近受眾,實施融合傳播”?!度嗣袢請蟆房蛻舳俗灾飨螺d量達到1.54億次,《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在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三大平臺上的粉絲總數突破8 900萬人,微信公眾號訂閱量超過840萬人,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粉絲量及關注訂閱數3 370余萬人,同時打造了一批植入黨報基因、獨具風格特色的新媒體平臺,如海外版的“學習小組”“俠客島”。新華社客戶端累計下載量達到1.8億次。中央電視臺“央視影音”客戶端下載量5.5億次,“央視新聞”客戶端下載量4 195萬人、微博粉絲量4 700萬人、微信公眾號訂閱量680萬人次,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粉絲及關注數5 335萬人次……2016年,新華社推出說唱動漫《四個全面》,海內外2 000多家網站和新媒體平臺轉載,累計觀看量1.1億人次;制作慶祝建黨95周年微電影《紅色氣質》,被3 000多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網上瀏覽量突破2億人次?!肚笫恰冯s志推出原創動漫視頻《“十三五”規劃出爐記》,轉載閱讀量245萬次?!豆饷魅請蟆吠瞥觥墩f新聞發布會VR實況》,1小時內瀏覽量即突破12萬次?!督洕請蟆防脭祿Y源集中展示中國制造和工程成就,其中《讓老外震驚的9項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半月內被近萬個微信公眾號轉載,覆蓋用戶2 000萬人以上。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微視頻《央視紀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首次將電視端未播出的時政畫面精準投放到移動端,被全網首頁、首屏24小時推送,全網視頻播放量逾1.2億次[13]……中央媒體堅持內容為王,借助新媒體發展優勢,創新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引導網絡報道主流,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在中央助力媒體融合的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出臺政策,設計規劃,落實媒體融合要求,媒體融合也成為各地傳媒集團的創新實踐。2016年11月17日,國內第一家全媒體集團——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在廣州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融媒體中心,其融媒體新聞產品“看看新聞Knews”正式上線;《解放日報》社在上海傳統主流媒體中先行一步,進行了三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革,將全部采訪力量轉入新媒體產品“上海觀察”;湖南廣電集團對外實施“獨播”戰略,主動出擊智能終端領域;《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以“大編輯中心+垂直采編部門”模式積極推進《浙江日報》、浙江在線和浙江新聞客戶端的深度融合;浙江廣電集團重心轉向新媒體建設,打造“中國藍TV”與“中國藍新聞”新媒體品牌;江蘇廣電打造“云·組團·多終端”新型傳播體系,率先推出“荔枝新聞”客戶端;湖北廣電打造新媒體與政務信息整合平臺“長江云”;深圳廣電與華為、索貝共同簡稱全國首個混合云編輯的全媒體融合新聞中心[14]……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穿戴、電商互動、虛擬現實都成為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的新媒體產品。
在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涌現、媒體轉型升級融合發展之時,研究者們對媒介融合的概念進行進一步厘清,反思目前媒介融合的融合難點和發展瓶頸,進一步探索媒介融合未來的路徑選擇。
黃旦等認為媒介融合大多都是站在媒介組織邊界內來理解: 從最初的內容生產環節和資源的整合,逐漸延伸到媒介產業層面。媒介融合仍然囿于媒介組織和產業自身,主要來自于經驗性體驗和總結,以大眾媒介機構為依據,是從媒介機構的門內往外看。然而,另一種“媒介融合”是社會形態的變化,即以數字技術為元技術平臺,將不同維度上的媒介重新整合為一體,形成一個全球化的、涌動的“網絡社會”,我們要借助媒介融合的通道走出大門,轉向社會形態的“媒介融合”,把產業層面的經驗“意識結晶”融入到“網絡社會”的理論把握,重塑傳播觀念和范式[15]。
在第一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圓桌會議中,有學者指出,當前的研究亟需從業態的媒介融合轉向社會形態的媒介融合,在社會形態的媒介融合中,網絡社會形成了地方與全球的張力,進入這個體系,需要能適應其邏輯、語言。進入點以及編碼與解碼模式,網絡社會中的權力不再是來自于結構或者某一單一實體,原有的媒介與對象的界線消解,只有自組織自滋生的多重相互聯結,媒介機構本身就是網絡社會中的一個節點、一個平臺,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16]。
陳剛認為目前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多是對政府對策的跟隨性研究,缺乏引領性的獨立思考,對媒介融合的問題及概念缺乏批判性反思,并未領會“媒體融合”在中國的復雜性和精神實質,缺乏對比性研究和歷史性研究,沒有認清中美之間的差異。他認為在中國特定的環境中,媒介融合是一個特定環境下的特定話語,中國的媒介融合是以政府驅動為特征,最關切的是如何在互聯網形成的新的傳播環境中,繼續強化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中國的媒介融合是一場破壞式創新和替代式發展,是一次系統性的革命性變革,理解媒介融合,要把握互聯網技術所帶動的社會傳播發展的創新邏輯,運用數字邏輯的框架進行研判[17]。
黃楚新等認為,現有體制機制成為媒體融合的掣肘,制度保護導致傳統媒體融合內生動力不足,傳統的運行機制難以滿足新媒體業務需求。同時,傳統媒體中人才隊伍結構失衡,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傳統媒體原創內容的網絡侵權現象突出[12]。
陳剛指出,媒介融合的核心是如何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強化意識形態宣傳,基于互聯網邏輯,應用數字技術,改變內容生產理念和生產模式是媒介融合的起點,基于大數據技術應用形成新的傳播方式是媒介融合的重構,推動傳統媒體進行組織和管理的革命是實現媒介融合的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17]。
朱春陽認為,媒介融合就是有效地促進家庭、辦公室、路上3個用戶場景之中的融合,要消除3個用戶使用場景之間的障礙,使得原有的3個場景變成一個一以貫之的使用場景。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要像新媒體一樣,創造新的信息接觸點,還原媒介使用的場景,要加強城市生活社區服務,消解新媒體依托網絡社區的強滲透性帶來的優勢,要注重用戶互動,準確把握用戶需求,增強平臺開放性,提升用戶參與度,要以多元化的業務組合和傳播形態來規避單一收入來源帶來的市場風險[18]。
在媒介平臺上,新舊媒體互相滲透、互相碰撞、互相推進、互相融合,構成了全新的當代媒介生態景觀。在傳播技術變革、媒體創新發展的新的傳播體系中,傳統媒體遭遇從未有過的挑戰,新媒體獲得了迅猛的發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必然選擇,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互聯網思維,順勢而為,尋求體制機制突破,在網絡化社會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推動媒體發展從“+互聯網”到“互聯網+”的歷史轉變,讓深刻變革、持續創新成為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的不竭動力。
四、傳統媒體轉型中的困局及路徑選擇
2016年,媒介融合進入深化階段,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通過媒體平臺間優勢資源的互補、重組與整合,通過組織融合和機構創新,實行戰略化轉型。當前,傳統媒體的發展依然面對公眾發布信息對專業權威性的挑戰,傳統的廣告收入模式受到挑戰,行業發展面臨持續性危機。
清華大學發布的《2015 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19]顯示,2014年全國報紙印刷用紙量約為270 萬噸,比2013年減少了近1/4,報紙發行量事實上下降了25%。作為傳統報業收入主要來源的廣告市場,也連續4年負增長,2014年的下降幅度達到15%,2015年報業廣告則普遍下降20%以上,個別報紙甚至降幅高達30%。與傳統報業廣告市場的慘淡相比,2014年網絡廣告的收入規模則超過了1 500 億元,增長了40%。新媒體與市場環境的沖擊,使得報業發展陷入困局,停刊數見不鮮。2016年7月,時尚雜志《新視線》《芭莎藝術》相繼???月1日,《時代商報》正式休刊。12月28日,上?!稏|方早報》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休刊,其原有的新聞報道,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28日晚,《國際先驅導報》宣布???2月29日,《京華時報》(紙質版)從2017年1月1日起休刊,保留和發展《京華時報》新媒體業務。
有研究者認為傳統報業轉型中更多地強調互聯網環境對報業發展的沖擊,忽略了報業發展的“先天不足”:經營支柱簡單,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新媒體的發展使報業發展更加艱難:用戶連接失效,報業無法真正掌握消費者數據,導致沒有真正用戶;缺少技術基因,內容基因缺少流動繁殖的渠道和土壤;對“免費+收費”、流量與黏度為核心的互聯網模式難以適應[20]。也有研究者指出,互聯網時代,媒體的傳播力困境分為3個層次:內容的傳播力、內容制造媒體的傳播力、內容制造媒體平臺的傳播力,而目前三者的斷裂是業界的“痛”,傳統媒體做出的內容卻在別的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自身的媒體平臺難以吸納用戶,造成經營困境,廣告投放者更加看中的不是誰創造了內容,而是內容在哪個平臺、渠道傳播最廣[16]。
因此,價值取向才是重塑傳播力的根本,體現著報業傳播力的方向。報業只有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堅守正確導向,在輿論場中發揮引領作用,才能發揮黨治國理政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這是中國報業轉型的理念基礎。報業轉型既要解決舊問題,抓好內容建設,發揮核心競爭力,又要解決新問題,加強渠道建設,壯大技術支撐,轉向內容視角、受眾視角,回歸內容價值,凸顯內容在融合中的核心價值,要賦予受眾更多的參與權[20]。
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的權力泛化,傳播者和受眾者的角色定位模糊,傳播學的權威性被削弱,受眾的概念遭到消解,受眾群體多元化趨勢日趨明顯,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對媒介的個性化需求根植于人類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一種深層需要。因此傳統媒體必須調整觀念,從過去單純追求受眾數量和規模,轉型為針對特定傳播對象、核心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要,促使媒介由傳統的大眾傳播工具向滿足個體精神交往需要的中介化工具轉變[21]。為網民提供關注、解讀、評論、轉發乃至顛覆的參與機會是大眾傳播借力群體傳播的主要手段[22]。傳統媒體要堅持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觀和用戶至上的服務觀。
有研究者認為,報業轉型“整體方法雷同,模式單一,轉型效果不可高估”, 傳統媒體人要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思維,適時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創新活動載體,與受眾建立廣泛的互動關系,秉持一種平等的態度,把自己對新聞意義的解讀與網民、粉絲或朋友圈展開交流。把意義的解讀從“告知”向“對話”轉變。在新聞內容生產中,傳統媒體要主動植入新媒體功能,提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權威性和貼近性的程度,新聞報道的態度、情感、視角、觀點以及傳播渠道、產品形態等元素在融媒時代突出重圍[23]。
傳統媒體在融合變革中應該“顛覆傳統的組織形態和運行機制,重構權責統一的扁平化運行和管理機制;要顛覆落后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方式,構建高效集約的運行機制和生產制作平臺,要構建內容創新機制,構建優質的服務平臺”[24]。東方網總編輯徐世平指出:“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媒體,都是板塊狀的。集團內的報紙與報紙,臺與臺,下面的部門與部門,直到具體的版面和節目欄目,都是塊狀的,彼此之間沒有關連?;ヂ摼W+ 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其特點是網狀的,網狀的信息結點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信息相互連接,累年迭加,可以形成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基礎。許多媒體,在轉型融合的時候,可能連最基礎的信息化基礎工作都沒有完成。”[25]
2016年10月,《新京報》與騰訊聯合推出視頻新聞項目——“我們視頻”,以其強大的內容采編能力與騰訊公司的網絡平臺和技術合作,實現了成功的轉型實踐?!抖际锌靾蟆放c網易新聞合作打造了“都市快報+直播”的新模式,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以直播的方式創新新聞報道方式。
關于傳統媒體發展,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曾提出“深度融合、整體轉型”8個字。2016年年末,《東方早報》完成了徹底的整體轉型,將其新聞報道過渡到澎湃新聞網,成為“全國第一個傳統媒體整建制向新媒體轉型的試驗性產品”。此舉是上海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探索。上海報業集團社長裘新指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新型,是指傳播力、主流,是講話語權;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是建設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必由之路。整體轉型要把握好4對關系,即整體轉型不是“棄報轉場”,要繼續堅守主流報紙陣地,延長品牌影響,要融到網絡中去;整體轉型宜“分門別類”,對產品要注重分眾化、差異化傳播,對人才要注重整體配置、取長補短;整體轉型未必“全部轉型”,要量“入”為“出”,要做好進一步關停并轉的思想準備;整體轉型不必“齊步走”,要明確不同種類媒體轉型的節奏,突出重點,先行先試,交替前進[26]。
五、數據新聞熱的冷思考
2013年以來,大數據、數據新聞逐漸成為中國新聞傳播界的熱門話題,數據新聞成為新聞界重要的創新實踐。數據新聞的出現,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變革了新聞生產的流程,新聞從業人員通過數據采集與挖掘獲取新聞素材,通過運用數據處理和分析去更好地表達觀點;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服務,用戶實現了新聞信息的精確定位,節省了搜索信息的時間;大數據成為廣告營銷業實現精確定位消費者的重要依據,使得整個廣告業格局得以重構;數據新聞更是在實踐過程中“加速了融合報道機制的形成,催生多元化的產品運營路徑”[27]。同時,有研究者認為,大數據平臺的互聯、開放、共享,使得公民的數據權也成為一種無形的權利,而公民的數據權可以有效地反映社會民主和政府開放的程度[28]。
數據新聞在逐漸改變新聞生產方式的同時,也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如大數據環境下用戶閱讀多為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和同質化閱讀,基于數據分析的廣告個性化推送引起了消費歧視,個人健康、身份等隱私信息的泄露可能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社會歧視,如中國偏見地圖,更加深了人們對某一地區的刻板印象[29]。
與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相比,有研究者指出,現在的大數據應用過度追求數據的抓取和擁有,將數據分析簡化為簡單的資料整理,數據的真實性和基礎研究薄弱,缺乏深度的數據分析,科學的積累和延續性不足[30]。2015年年末,許多媒體機構推出了“新聞機器人”,如:新華社的“快筆小新”,今日頭條派出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張小明”于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實時撰寫新聞稿件,騰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Dream writer則撰寫了超過3 000篇的賽事新聞報道。 新聞機器人實際上是“一套軟件或算法語言,它自動采集數據,然后撰寫成人類可讀的內容。它的出現使得海量和多樣的新聞將被以低廉的成本生產出來,引領著新聞工業化生產時代到來,同時,它能將人類記者從枯燥的數字采集和分析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去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內容生產”[31]。但有研究者認為,機器人寫稿卻只能簡單描述數據反映的事實,難以體現人文精神,新聞機器人難以做到歸因、舉證,無法引導人們對新聞的深入思考,寫出的稿件缺乏新聞溫度;同時,它不具備對新聞線索進行挖掘的觀察能力,也不具備對新聞事件進行取舍的決斷能力,缺乏新聞洞察力和敏感性[29]。
數據新聞在新聞生產中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還存在著混亂、真假難辨、可利用度低等新問題,通過數據追蹤和收集,隱私問題成為大數據時代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大數據技術窺探瀏覽記錄和隱私,使得每個人都被置于檢測和永久記憶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的隱私權和信息安全,乃至言論自由。”[32]大數據的記錄和存儲,使得數據本身、私人數據、國家數據安全風險上升,2016年8月,不法分子攻入山東省高考報名系統,高考考生徐玉玉的個人信息被盜取,犯罪分子以發放貧困助學金為由實施詐騙,騙走徐玉玉賬戶內父母為其籌借的讀書費用。事件發生后,考生難以承受,心臟衰竭失去了寶貴生命。個人信息泄露引發的徐玉玉案件引發社會關于數據隱私的廣泛討論。
數據新聞在引發新的社會現象的同時,其自身發展也遭遇瓶頸。有研究者指出,國內政府開放數據的程度不高,政府企業數據共享之間存在行業壁壘,導致媒體進行數據操作時,并不能公開獲取許多核心數據,大量的數據集中于互聯網公司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數據資源的壟斷,同時傳統媒體中并未形成用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的媒介傳統,而國內嘗試數據新聞的多是并無采編權的網絡媒體,采編權缺乏又影響了這些媒體對數據新聞能量的開掘與未來的發展,目前國內的數據新聞領域還未建立較為完整、全面和具體的專業規范[27]。
為了更好地推進數據新聞的發展,有學者提出要制定“大數據戰略”。實施“大數據戰略”要突出關鍵要素,即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數據產業鏈建設、數據人才培養、數據技術開發和數據權利立法。“大數據戰略”要以政府為核心,擴大基礎數據公開,促進數據資源整合,打破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息屏障,實現數據共享,要統一數據標準,增強政府部門間協同,重視數據積累,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水平。數據開放要根據數據類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分層級的開放,數據開放要可管理、可控制。同時,要加強數據法治的管理,關于數據安全亟需立法,要明確數據權利的界定,加強數據權利保護,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28]。
六、新媒體在創新中迅猛發展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媒體依靠其自身優勢,重塑了新的傳播格局,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第一產業。眾多新媒體產品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彭蘭認為,“新媒體”主要指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在現階段,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其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33]。
在輿論導向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媒體也要遵循導向原則,他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制高點”,進一步明確了新媒體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信息化發展水平?!毙旅襟w作為信息時代的主流陣地,要抓住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占領信息制高點?!靶旅襟w成為凝聚共識的主戰場和主渠道,媒體格局變化,網民規模龐大,互聯網開放、參與、互動的傳播特征使其成為形成 ‘同心圓的關鍵因素?!盵34]
目前的新媒體產品有內容信息產品、電子商務產品、社交服務產品、休閑娛樂產品,每一種新媒體產品都有各自獨特的核心服務內容和方式。新媒體產品的產生融合技術、用戶和商業模式,新媒體從業者堅持務實、高效、人性化的理念生產新媒體產品。他們用最新的技術和最貼近時代的思維方式,深入挖掘新媒體用戶的需求,與腳踏實地的商業資本運作相結合,形成和完善以多品種、短周期為特點的產品創新模式,固化用戶對產品的增值預期,把滿足核心需求的服務做到極致,為人的高效和人的解放而服務,是產品創新不變的內核。通信業務、多樣化生活應用等新媒體產品侵占了人們的生活。新媒體發展進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滲透時期,平臺建設、內容生產和社會化基因重組,社會化基因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完美闡釋了新媒體強大的消解力量[35]。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如何有效引導網絡輿論,成為中國新聞傳播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有研究者認為,社會化媒體的輿論是一種破碎的共識,在事件的事實層面上容易產生意見的碎片化,而在一般評價層面和情感層面上則容易產生意見的一邊倒極化,乃至形成網絡共識。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必須突破現有的主體視角局限,特別要重視意義協商過程中的網民主體性[36]。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經濟市場化的推進,社會出現利益分化,社會轉型期積累的矛盾凸顯。網民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增強,開始利用網絡表達自身訴求,維護自身權益,監督權力部門,維護公共利益,網絡公共事件成為新媒體陣地中引人注目的現象。董天策從4個維度對 “網絡公共事件”做了界定: 第一,網民積極參與并起關鍵作用;第二,事件具有公共性質;第三,話題具有巨大爭議性;第四,展開過程既是個輿論過程,也是一個符號建構過程[37]。新聞傳播學界對于網絡公共事件的研究經歷了從負面到客觀,由強調事件的破壞性和網民的非理性轉向更具學理性的考察,從宏觀到微觀、從危機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變;從理論視角看,研究從單學科分析轉向多學科綜合[38]。新媒體從業者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引導輿論,不能片面追求市場效應和商業利益。
龐大的用戶數量、活躍的社交關系和良好的用戶體驗使微信成為當下輿情表達的重要平臺。有研究者指出微信輿情具有其潛在的風險。第一,不易察覺的甄別風險。微信的“圈子”特征決定了傳播的私密性和半閉合性,微信輿情以一種在后臺運行的方式醞釀生成并潛隱擴散。暗流涌動式的輿情給現實中的輿情“誘因”甄別和量級評估帶來極大難度。第二,深度傳播與動員的風險。微信圈內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和趨同性使傳播效果更加深入,微信傳播具有強大的現實行動號召力和動員力,容易將公共事件進一步變成社會行動。第三,傳播勾連的風險。微信開始實施“開放端口、外向連接”的平臺化戰略。 微信對微博、新聞客戶端和幾乎所有資訊類App 都開放了端口,通過分享鏈接的方式,微信連接了各種外部信源,形成了信息傳播的勾連態勢,也推動了各種輿情場域的對接、互動和共振,使社會整體輿情態勢更加洶涌[39]。
而微博發展過程中凸顯的問題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探究和反思。有研究者認為,微博的發展需要在外部環境層次上為其創造良好的信息管理制度環境,從政府到個人的各類社會主體都需要順應互聯網信息革命,有意地更新自身信息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推動新型社會信息管理體制和公共傳播法規建設。同時應將微博傳播置于社會公共信息服務的宏觀視野中去理解,這樣才能準確界定其社會功能,并充分發揮其催化社會升級轉型的傳播文化潛力。在內部動力層次上要根本遏制各類微博傳播參與者之間的內在利益分歧和矛盾,通過突出傳播互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維度,促使各類主體在共同創造和分享公共價值及福利的過程中達成利益共識,并以此為突破口形成各方協同治理網絡公共傳播空間的行動合力,確立基于公共利益價值觀的行為守則和言論規范,進而在此基礎上打造各方主動參與[40]。
新媒體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迅猛發展,創新的理念和產品重構著人們的生活,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推動著傳統媒體轉型和媒體融合,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也在不斷地反思和調整中適應不斷變化的網絡化社會。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對新媒體行業作出十大展望:第一,“互聯網+”效應持續顯現,將成為全產業發展經濟驅動因素;第二,移動互聯領域成為新媒體發展主戰場,移動化發展熱潮不減;第三,媒體融合發展成為行業自覺;第四,新的媒體生態圈和媒體生態系統逐步成形;第五,視頻直播、微視頻、移動視頻進入贏利階段,移動廣告成為新的發力點;第六,智能技術向跨行業滲透,逐步進入相對理性發展時期;第七,網絡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推進,提質增效是重點;第八,微政務精細化發展,網絡輿論影響政府決策和中國政治進程;第九,自媒體“變現”熱潮涌現;第十,新媒體資本市場合作與競爭并存[41]。
七、互聯網治理刻不容緩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網絡輿論紛繁復雜,網絡的開放性使其成為多種意見的集散地和多元價值觀的呈現場所。中國作為網絡大國,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用戶基數大,網絡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網絡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從微博大 V 薛蠻子被捕到秦火火、楊秀宇、周祿寶等網絡名人涉嫌尋釁滋事,從papi醬自制短視頻引爆網絡,到和頤酒店女生遇襲、魏則西事件、聶樹斌案,圍繞熱點輿論事件,廣大網民積極參與,但在網絡信息中,各類謠言、虛假新聞、反轉新聞屢見不鮮,網絡輿論環境亟待治理。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闡述了關于互聯網發展和治理的重要理念。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2015年 12 月 1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由中國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42]“當前,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四項原則”,即“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提出“五項主張”,要“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促進交流互鑒;推動網絡經濟創新發展,促進共同繁榮;保障網絡安全,促進有序發展;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42]。
2016年 4 月 19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他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盵43]他再次強調了中國對于互聯網治理的原則和主張,從4個方面深入分析了網絡安全與發展的問題,強調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相輔相成的關系,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43]。
尹明華認為,網絡管理,一方面要管住,另一方面管住不等于管死,千萬不能因為必要的管理而讓自己重新封閉起來。應該要越管越開放。一方面我們希望它成為一個和世界聯系、溝通、融合的渠道,另一方面又要在這種開放中始終保持自己的定力;一方面要延續我們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通過這種渠道,不斷地拓展國人的眼界[44]。
有研究者認為,如今的互聯網治理研究,涵蓋了與互聯網使用相關的政策應用、市場機制、內容管理、信息安全等多元議題,一種由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邊利益相關治理模式也應運而生。這一多元治理模式的提出反映了互聯網治理研究框架在外沿上不斷拓展的趨勢,即多元治理主體是互聯網治理的具體命題和研究對象不斷拓展的內在需求[4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上信息管理,網站應負主體責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主管部門、企業要建立密切協作協調的關系……走出一條齊抓共管、良性互動的新路?!盵43]有學者指出,在網站自律的同時,政府在互聯網治理時,應該重點放在 “超越憲法法律界限” 的內容上,對那些屬于道德價值觀、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分歧在管理上則宜粗不宜細,應秉持 “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的精神,多一些包容,慎重使用簡單生硬的禁制手段。要發揮每一個網絡行為主體的作用,通過主流意見的引導、多元意見的充分表達,使網民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礎上辨真理、明是非,實現網絡的自凈化。網絡媒介素養的培養是互聯網良性發展的長遠之計,核心是公民的媒介運用能力和對媒介信息的認知能力[46]。
2016年12月22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推出《互聯網輿論治理成效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了今年3月份以來互聯網新聞輿論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得出8條基本結論:八項要求嚴查嚴管,模式創新深化治理;歷史虛無主義漸褪,民間力量改變格局;真實信息有效抵達,輿論護航能力增強;門戶網站引導有力,真相表達渠道疏浚;熱點敏感輿情退潮,正能量主導網絡空間;網絡免疫力增強,謠言失去可依附機理;自媒體辨識力提升,多方合力促輿論翻轉;直播平臺明顯凈化,構筑守土有責新生態[47]。
面對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從依法集中查處違法網站和網絡賬號、嚴厲整治網絡直播平臺問題,到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互聯網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互聯網治理并非是短期工程,各行為主體要擔負互聯網治理責任,優化互聯網治理模式,提升互聯網治理能力,讓網絡生態逐漸好轉,網絡空間日漸清朗。
八、學科范式轉型:立足本土,呼喚人文理性精神
新媒體的繁榮帶來新聞傳播活動的大發展,以移動化、微傳播為特征的新媒體傳播,改變了媒體生態,也讓新聞傳播的機制發生改變,網民個體的自生產、再傳播成為普遍行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行為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以及追求同步時效的特征,逐步讓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缺陷凸顯,新聞傳播學面臨研究主題和理論形態的改變,新聞傳播領域主流價值觀尚未凝聚共識,就被去中心化的亞文化所解構了[48]。如何把握新形勢下新聞傳播的內涵,找尋新的研究路徑,挖掘新聞傳播的核心規律,推動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已成為當代新聞界必須完成的任務。黃旦認為,當前的確是討論新聞傳播研究的一個上好時機,但要有新的基點和思路。我們不是再爬從前的那座山,修葺從前的那座廟,而是需要新的想象力[49]。
2015年11月28日,第一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圓桌會議在復旦大學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科基礎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互聯網+”環境下,當前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做的卻是“+互聯網”,即在原有內容上加入互聯網的內容,或者加入一個新的網絡傳播專業,其他一切依舊。這直接導致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大熱,而新聞傳播學者并未獲得地位和話語權的提升。所以,我們要從互聯網與新媒體賦予傳播作為社會構成基本動力和基本性要素的獨特視野,開展更為廣闊的研究并應用于多樣化的分析場景,用新邏輯推動學科間對話[16]。
胡翼青認為,隨著傳播研究領域的極度膨脹,傳播研究的碎片化越顯嚴重,缺乏認同感與歸屬感已成為傳播研究領域的一個明顯特征,其原因是因為研究者沒有厘清傳播研究的定位與內在邏輯。他認為,傳播學研究領域應有其理論向面與應用向面,不可偏廢,一類負責奠定傳播理論的哲學根基,另一類負責擴展傳播理論在不同現象領域的應用。如今的傳播學研究大多與新媒體有關,而新媒體傳播研究多是關于新媒體傳播現象、特性與功能的分析描述,或是圍繞新媒體所進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現象的研究。這種以現實問題解決為唯一導向的偏頗觀念極大地顛覆了傳播研究的向心力,使傳播學本末倒置地在功能性的現象世界里不斷開拓。而新媒體所帶來的深刻變革不僅僅是停留在滿足受眾各種需求的功能層面,它正在并會持續建構人類新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意義,它已經創造了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制度與文化,并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相互套嵌,甚至變成了人類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一部分,與人融為一體。因此他呼吁超越結構功能主義是傳播學向縱深開掘的必經之路。他認為,只有重新理解傳播及其技術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重新界定人的存在及人與社會、物的關系,討論傳播與人存在的意義,才能有真正的獨一無二的傳播理論,才能與哲學元理論發生關聯,才有資格與其他學科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對話[50]。
李欣人認為,經驗學派的傳統研究為傳播學研究搭起了基本框架,但信息傳遞與受眾反饋的科學解釋也使得傳播學研究缺乏人文意蘊。他呼吁傳播學研究突破受眾和效果為核心的大眾傳播框架,轉向以交往、互動為核心的傳播研究。他認為,傳播本質上是人類生命之間的交往活動,是主體與主體間平等的精神交互過程,而人類的交往傳播不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激蕩、價值的碰撞和思想的對話交鋒過程,是一種知、情、意的精神融通過程[21]。
新媒體技術引領下,新媒體構建的文化已成為人重要的思維方式,呼喚人文精神是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必由之路。而目前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多是對西方傳播理論過度地引介,阻礙了研究者對傳播學其他相關領域的關注和探索,因此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應立足中國國情創新理論發展。2016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將新聞學作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之一”,他指出,我們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于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51]。
童兵認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應該結合中國的情況對新媒體的功能以及今后走勢做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判斷,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新媒體技術,也不要籠統說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同時他認為,當前在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進程中,要注重推動“東學西漸”,充分認識到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優勢并拓展和深化學科體系建設,在內容、道路、風格上應該形成自己的學派[52]。
2016年6月3日,復旦大學、清華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創新研討會,會議形成共識: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在過去所有新聞傳播學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童兵強調:“既不應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應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是堅持問題導向?!币魅A提出:“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必須在全球發展的大背景下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王君超認為:“在西方的范式框架中,中國的新聞學和新聞傳播體制通常被定位為管制的、權威的、集權的、甚至是獨裁的,中國特色新聞學要做的正是去這種西方化的定位。”林溪聲提出:“本土化是學科獨立的重要標志,新聞傳播學研究要增強理論對于現實的解釋力和對于未來的想象力,要對西方的理論進行汲取、轉化乃至超越,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操作層面,凸顯學術研究的中國情懷。”[53]
鄭保衛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話語不是排他的、自閉的,它是立足中國,同時也是開放的。其建構需要立足國情,全面總結經驗和理論成果;面向新聞事件,正確回答社會主義新聞工作中重大的實踐與理論問題;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指導,科學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運用國際視野,積極吸納國外新聞傳播的科學理念和有效經驗4個維度著手[52]。關于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崔保國提出,中國特色新聞學有3個根本的理論來源,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政治經濟學觀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觀點。他認為,中國特色新聞學是跨學科的探索,除新聞學、傳播學以外,至少應包含政治學、經濟學、法學以及整個哲學社會科學,應從新聞學、傳播學、信息科學和網絡空間學四大學科的基礎之上來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學,在問題研究層面,內容生產、傳媒運營、信息消費,輿論學、文化學、制度與倫理研究等都應納入中國特色新聞學體系當中去[53]。
有研究者則通過引入認知傳播視角探討傳播學本土化的方法轉換,2016年4 月8 日,中國認知傳播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認知傳播論壇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舉行,陳汝東教授倡導要打破華夏文明“內向認知范式”,提出“由自我認知、媒體認知向社會認知、國家認知、文明認知,乃至全球認知發展,代表了認知傳播學研究和社會媒介實踐的雙重方向”的本體回歸,為認知傳播學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包容性、民族性的宏觀邏輯思路。童兵、周鴻鐸、歐陽宏生等多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認知傳播學相關理論,或以認知傳播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理論積淀和學科發展,或以認知傳播為工具,分析社會現象、拓展學術視野[54]。邵培仁等反思以國家為主體的框架,推動本土研究回歸個體,回歸現實認同,通過運用傳播學的想象力,將本土的認知情境、文化記憶與認知行為相互統一,將國民主體與國家主體相互統一[55]。
立足中國國情,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服務于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重要實踐和探索。新聞學將專業主義、客觀性、真實性等作為理想追求,是一種規范性研究,關于新的互聯網環境下,規范性研究是否繼續保持其適用性,胡鈺等認為,新聞學規范性研究不免有一種“削足適履”的傾向,這種傾向使得新聞學研究失去了生命力,新形勢下,應超越西方新聞學基于“職業”的意識形態灌輸和職業規范教育,實現新聞學研究從規范性研究向同時包容人文主義和社會科學兩支取向的經驗性研究的轉變[48]。黃旦等認為,規范性的研究使得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現有規范去衡量,而對理解新媒體及實踐造成了困難,新媒體環境下,我們現在首先要討論的是規范本身:這種規范是在哪種媒介實踐中形成的,是如何形成的,其用意是什么,這樣一種規范放在當下是否合適,哪些會受到沖擊、哪些會保留,是不是有新的規范產生[56]。
互聯網環境下,公私之間的界限正在調整,共享與共創的理念正在產生新的內涵。信息共享激發社會公共討論,帶來跨越社會群體與地理疆域的社會共識,大數據、新技術的共享發展使得公共與私有資源重新整合。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第十三屆中國傳播學大會在南京大學召開,對“公共傳播”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唐緒軍指出:“從傳播史來看,報刊等印刷媒體時代生成了‘新聞傳播這一概念,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時代生成了‘大眾傳播這一概念,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理應有一個更具統合性的概念術語來與之相匹配?!彼ㄗh以“公共傳播”的概念統稱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面向不特定人群的開放性傳播活動,并且以“注意義務”與之配套,從而將“一個標準、一個要求、一條底線”的要求,一視同仁地實施于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統一管理。吳飛期待通過建構公共傳播學來對傳播業態變化和傳播學困境加以突破[57]。
胡百精等認為,公共傳播對多元主體傳播行為的統觀、總攬和解釋的融合視域以及整體理解力是公共傳播研究的關鍵所在,是現代性轉型、全球化和互聯網革命等多重語境下一種新的傳播結構、格局和境況。在學術上,公共傳播則內蘊著傳播學范式創新的極大可能性。公共傳播新范式擁有如下特質:以整體性、融合性的思維和視野考量多元主體之間的信息分享和關系建構,人與人的關系在傳播學中獲得了同信息的編碼與解碼一樣的基礎性地位;特定傳播者的主體性讓位于主體間性、互為主體性或公共性,這就在片面的功能主義范式和動輒陷入教條主義的批判范式之外,補充、拓展了傳播學的公共倫理和社會正義主題,即公共性范式;公共議題、公共領域、公共利益、公共精神亦是新范式的構成要件。重返人的存在、生活世界和共同體,要求公共傳播研究及其可能影響的傳播學范式積極走向和介入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地帶[58]。
從信息傳遞與受眾反饋到呼喚新聞傳播學研究人文理性精神,新聞傳播學研究者們面對新媒體環境,反觀自身存在的問題,立足本土,在對西方理論的過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論面向和學科范式,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凸顯了中國情懷。引入認知傳播視角思考傳播學研究本土轉換,反思新聞學的規范性研究,以公共傳播新倡導增加新聞傳播學研究張力,新聞傳播學研究在感應問題、研究問題中,不斷進行著自我調整和完善,強化著問題意識,拓展著更大的學術空間,推動著新聞傳播學科的范式轉型。
九、培養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新聞人才
傳播格局和媒介生態的變化中,新聞傳播教育是引領社會前行的重要力量,技術升級、媒體融合的新媒體環境是固守主流價值的同心圓,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者呼吁適應新聞業變化的新聞傳播教育。“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培養“全能型、專家型”人才,為黨的新聞輿論隊伍培養儲備軍是新聞院校的時代任務。
張昆認為,當前中國一流重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定位,應該是研究型傳媒職業教育。在科研方面,就應該有一流的學術研究,要注重基礎理論、科學方法的教育,引導學生探究傳播學理,或透過傳播視窗,關注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重視批判思維、獨立思考,重視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境界,激發他們的創想。重視實驗實踐環節,強化實驗裝備和實驗教學,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發揮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其專業精神和職業理想[59]。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新聞業的靈魂?!迸囵B新聞人才,要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共中央宣傳部要求高校新聞學院要“深入研究講話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實踐問題,為新聞輿論工作提供學理支撐和實踐指導,有針對性地回答業界學界關注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明辨是非、統一認識……把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學中去,使新聞學真正成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
胡鈺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選好著力點,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講清楚新聞與政治的關系,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講清楚中國國情與問題意識,講清楚全球傳播與文化自信[60]。
劉勇提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新聞實踐中被徹底地顛覆解構,這正是當前新聞理論教學所面臨的缺乏對現實解釋力的一個困境。為此,他認為新聞理論的建構需在中層理論層面有所突破,既超越抽象的綜合性理論,又超越經驗性命題,才能使社會理論實用化[52]。朱清河認為,在工具理性和媒體市場化改革的趨勢下,新聞教育開始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多少來衡量,而忽略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個體作為生命體的關懷[61]。
胡鈺等認為,對當代新聞學教育來說,最首要的能力培養目標是判斷能力,即在信息過載、國際傳播、全民記者的環境中,透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理解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邏輯,從而構建起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要對全球問題的出現和中國轉型的復雜性有相當的認知,要形成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價值的認同[48]。
第一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圓桌會議提出:“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改革應從網絡化關系出發,打破現有的專業劃分,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做出新的審視,對現有的教學方案、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等等均需要做出新的結構性調整?!薄靶侣剛鞑W教育要分層次、分方向,找特長”,“可以+互聯網,也可以+特色,+能力”,“要合理布局,合力發展”,“基于互聯網、新媒體的課程改革,更要將注意力放在互聯網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上,從互聯網發展的深層本質出發,加深學生對網絡社會的整體深入理解”[16]。
數據新聞已成為新聞界重要的創新實踐,變革著新聞生產的流程。目前國內院校的數據新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新聞教學要緊跟新聞業發展步伐,開展數據新聞教學??伞伴_設數據新聞系列講座,邀請業界專家與學界共享交流;創辦數據新聞實驗班;將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融入到數據新聞的教學過程中,為數據新聞教學提供前沿技術保障;要打破學科界限積極與計算機科學、藝術設計學等專業教師合作,培養跨學科人才;要打破地域界限,利用各種網絡平臺,與國內外著名院校師資聯合,進行數據新聞教學合作交流”[62]。
新聞傳播院校要明確人才培養定位,順應環境變化,提升新聞傳播人才綜合實力,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為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而努力。
十、結語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傳播革命正在重構我們的世界,新技術引發全新的社會形態,建構全新的社會關系為新聞傳播學打開全新的研究領域。緊扣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觀,縱觀互聯網背景下新聞業的發展,結合媒體融合進程、傳統媒體轉型、數據新聞發展、新媒體發展探究反思,梳理新聞傳播學科范式轉型,思考新形勢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以期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語境與實踐中,把握新聞輿論生態的變化與特征,尤其是社會輿情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具有裨益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保衛.習近平新聞宣傳輿論觀的形成背景及理論創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4):27-33.
[2]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2016-02-19)[2017-01-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19/c1024-28136159.html.
[3]人民日報社論.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N].人民日報,2016-02-20(4).
[4]鄧紹根.“黨媒姓黨”的理論根基、歷史淵源和現實邏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8):5-14.
[5]李彬.再塑新聞魂——淺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科學與價值[J].新聞記者,2016(6):4-16.
[6]裘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上海新聞輿論戰線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筆談——把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緊緊抓牢[J].新聞記者,2016(11):4-6.
[7]南長森,王穎.傳播效果發生的范式及其嬗變對我國當代傳播學的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5),148-158.
[8]張志安,吳濤.互聯網與中國新聞業的重構——以結構、生產、公共性為維度的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44-50.
[9]尹鴻.視頻新聞的未來:走進新聞[J].新聞記者,2016(7):13-14.
[10]王維佳.專業主義的挽歌:理解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變革[J].新聞記者.2016(10):34-40.
[11]楊伯溆.媒介融合與國家介入的意義——以新媒介平臺新浪微博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5):54-58.
[12]黃楚新,王丹.2014~2015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狀況、問題與趨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5):131-136.
[13]汪曉東,曹樹林,于洋.深度融合 構筑媒體新版圖[N].人民日報,2017-01-05(2).
[14]張騰之.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的驅動路徑與未來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5):8-13.
[15]黃旦,李暄.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媒介融合再理解[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13-20.
[16]潘一凡,楊媛.范式轉型:重建新聞傳播學的幾個問題——第一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圓桌會議紀要[J].新聞大學,2016(2):138-140.
[17]陳剛.數字邏輯與媒體融合[J].新聞大學,2016(2):100-106.
[18]朱春陽.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學習什么[J].新聞記者,2016(5):53-58.
[19]崔保國,何丹嵋.清華大學研究報告:2015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EB/OL].(2015-06-15)[2017-01-01].http://www.cssn.cn/dybg/dyba_wh/201506/t20150615_2035014_9.shtml.
[20]趙準.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傳播力建設——從報業轉型的缺失看融合的路徑選擇[J].新聞記者,2016(4):54-58.
[21]李欣人.再論精神交往:馬克思主義傳播觀與傳播學的重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8):19-23.
[22]唐榮堂,李雪.網絡化社會:傳播與社會互動——第十五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綜述[J].新聞大學,2016(2):141-145.
[23]彭曙光.融媒時代新聞表達的創新路徑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7):98-102.
[24]金莉萍.顛覆與重構:新聞融合傳播的策略與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158-159.
[25]徐世平.互聯網+ ,傳統媒體怎么+ 上去[EB/OL].(2015-06-08)[2017-01-01],http://www.caanb.com/portal.php?mod=view&aid=2889.
[26]裘新.道正聲遠,永遠的山丘——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推進上海報業集團深度融合,整體轉型[J].新聞記者,2016(4):4-14.
[27]方潔,胡楊,范迪.媒體人眼中的數據新聞實踐價值、路徑與前景—一項基于七位媒體人的深度訪談的研究[J].新聞大學,2016(2):13-19.
[28]張燁.大數據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6):126-131.
[29]匡文波,黃琦翔.大數據熱的冷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6(8):134-148.
[30]劉德寰,李雪蓮.數據生態的危險趨勢與數據科學的可能空間——兼談中國市場調查業的現狀與問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21-27.
[31]鄧建國.機器人新聞:原理、風險和影響[J].新聞記者,2016(9):10-17.
[32]李涵.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被遺忘權”研究[J].當代傳播,2016(3):75-79.
[33]彭蘭.“新媒體”概念界定的三條線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3):120-125.
[34]謝新洲,李冰.新媒體在凝聚共識中的主渠道作用與實現路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5):5-11.
[35]易鐘林,姚君喜.新媒體產品創新的特征與過程[J].現代傳播,2016(3):129-132.
[36]楊洸.社會化媒體輿論的極化和共識——以“廣州區伯嫖娼”之新浪微博數據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66-79.
[37]董天策.從網絡集群行為到網絡集體行動——網絡群體性事件及相關研究的學理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80-99.
[38]許鑫.十年來網絡公共事件研究的進路、視角和框架[J].當代傳播,2016(5):35-39.
[39]熊茵,趙振宇.微信輿情的傳播特征及風險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2):79-82.
[40]劉宏宇,蔣欣逸,魏禎.論微博現實困境的形成機制及解決途徑——基于騰訊微博案例調查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6(4):157-176.
[41]佚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發布,對行業作出十大展望[J].新聞記者,2016(7):82.
[42]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7(2).
[43]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2).
[44]張詠華,扶黃思宇.自律是網絡秩序的第一要素——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J].新聞記者,2016(8):73-79.
[45]顧潔.新制度主義理論下的互聯網治理模式與理論框架重塑[J].當代傳播,2016(1):67-70.
[46]周勇.尊重網絡傳播規律,促進網絡健康發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6):5-12.
[47]陳麗,胡永明,張廷麗.回望2016年互聯網治理:云銷雨霽 天朗氣清[EB/OL].(2017-01-03)[2017-01-04].http://sd.people.com.cn/n2/2017/0103/c373025-2954
5225.html.
[48]胡鈺,虞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國際新聞界,2016(8):92-115.
[49]黃旦.對傳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讀吳飛、杜俊飛和張濤甫三位學友文章雜感[J].新聞記者,2014(12):40-49.
[50]胡翼青.重塑傳播研究范式: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51-56.
[5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52]胡馮彬,于晴.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學創新——第8屆中國新聞學年會綜述[J].新聞記者,2016(3):88-91.
[53]徐佳.追求真理、開宗立派、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創新研討會綜述[J].新聞大學,2016(5):134-138.
[54]朱婧雯.認知傳播:深化學科建構與研究實務—中國認知傳播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認知傳播論壇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5):158-159.
[55]邵培仁,王昀.本土化方法革新:一種認知傳播視角的回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5):14-20.
[56]黃旦,王辰瑤.如何重新理解新聞學——學術對話錄[J].新聞記者,2016(7):4-11.
[57]王靜.公共傳播:新理念、新挑戰、新機遇——第十三屆中國傳播學大會在南京開幕[EB/OL].(2016-10-15)[2017-01-04]http://ex.cssn.cn/zx/bwyc/201610/t20161015_3235991.shtml.
[58]胡百精,楊奕.公共傳播研究的基本問題與傳播學范式創新[J].國際新聞界,2016(3):61-80.
[59]張昆.一流大學傳媒教育定位的困惑與思考[J].新聞記者,2016(2):54-59.
[60]胡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著力點[J].現代傳播,2016(7):147-150.
[61]朱清河.市場化趨勢下高校新聞教育改革價值取向的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1(8):6-12.
[62]陳積銀,楊廉.哥大新聞學院數據新聞教學的解讀與借鑒[J].新聞大學,2016(5):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