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不可避免地對山區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日益突出。文章從環保角度出發,闡述了我國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并從公路線形設計與環境協調設計兩方面提出公路線形與環境協調性設計的改善措施,希望能給相關的設計人員帶來一定的啟發與參考。
關鍵詞:高速公路;山區;環境影響;設計
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發展迅速,作為我國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山區公路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產生了較大困擾,比如公路建設中產生的水土流失、生態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將持續破壞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對生態環境以及沿線景觀環境的破壞引起了國家以及公路建設者的高度重視。線形與環境協調設計是解決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污染的根源所在,山區高速公路線形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有助于從道路規劃之初對道路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和預防,這對保護我國山區脆弱生態環境、提升高速公路建設質量,推進公路行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因此,把環境保護科學融入到山區公路路線設計過程中,使公路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是山區公路設計當中一項十分緊迫的課題。
1 山區高速公路修建的特點
與平原地區相比,山區公路布置主要依地形、地質、水文、生態等自然條件為基礎,路線控制點較為分散。無論進行公路選線還是進行工程施工,山區公路往往受地形限制較大,回旋余地較小,我國山區公路普遍存在彎道多,坡度大及坡道長等特點,連續彎道路段的有效行車視距短,轉彎半徑不足,容易發生追尾或撞擊等交通事故在水平曲線和縱向曲線交匯的路段,下雨時容易積水,出現“水滑”現象。山區公路復雜的路線走向通常伴隨著大面積的高填深挖和山體原有植被的破壞。山區公路綿延不斷的曲線和高填深挖情況不僅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時破壞了許多寶貴的生態資源和環境。目前,我國公路設計多重視高標準的線形指標,忽略了環境問題,環保、綠化工程缺乏設計。隨著我國山區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覆蓋區域的大幅增加,如果不引起重視,將會釀成極大的生態破壞。采取主動預防的態度、合理的選線可以降低公路建設項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公路建設項目的選線是公路建設之初一項重要的決策工作。在考慮安全的基礎上,從可持續角度考慮,采用何種技術使路線空間位置與環境影響問題相結合,以環保和安全兼顧的思想擇優選擇方案是當前存在的問題。
2 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2.1 對水文地質方面的影響
公路建設會改變地表徑流的固有態勢而造成沖、淤、澇、漬等局部影響。高路堤阻隔地面徑流,改變徑流方向。路塹邊坡會導致路基邊緣以及開挖的邊坡滲水,最終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萎縮或枯死,導致水土流失,甚至產生滑坡現象,進而破壞生態平衡,破壞景觀。高速公路施工中,不可免地使用大型機械,對土地進行挖掘,破壞當地植被,進而影響當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導致夏季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的同時也影響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2.2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物群落會因為用地性質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當地生物必然因為人類活動的加大而選擇遷徙,當地生物圈受到影響,生態環境被間接人為改變。由于山區公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使得這些區域內的生物及自然生境消失,同時還會影響到該區域內的其他生物資源的存在,從而造成生物資源的減少。同時在取土場、堆料坪和采石場等地方,因為施工的需要,這些區域內的植物資源將會被破壞,生活在該區域內的生物死亡或者遷移,影響了該區域的生物資源。
3 山區公路的線路時的環境保護對策
3.1 山區選線的原則
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對山區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從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基本的山區公路選線原則,探索實現協調發展的方法和對策,提出環保選線的設計原則和要求。山區公路設計時一定要將對環境的保護作為一條根本原則,深入到線路選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差異很大,在進行公路設計時,公路線形、結構物的造型設計等除具備應有的功能作用外還應避免破壞生態環境空間。把握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思想,充分順應山區的地形、地貌,保證山體穩定,避免大填大挖,采用整體式路基與分離式路基相結合,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3.2 山區公路時的設計要點
公路設計應盡可能保護現有的景觀,少破壞公路周圍的自然景觀,通過人工構造物和植被構造路線周邊的新景觀。靠近水域的公路應注意保留沿岸的綠化,這樣有利于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降低噪聲,使其與水域有適當的空間。選線時爭取保存現有植被,分析公路沿線現有的植被保留和利用的可能性。景觀綠化應配合自然環境,體現自然植物生長特性。綠化主體以自然的山野景觀為主,通過地形的起伏變化與林木的組合形成層次變化。植物品種的搭配以模擬自然為主。同時,結合該地段的地形、土壤、水體、氣候等環境特點來規劃景觀,兼顧景觀多樣性的保護。為減少棄方,路線平、縱面設計中,結合構造物布設,盡量避免深挖段落及路塹高邊坡,路基斷面設計中,結合沿線具體地形、地質情況,選擇穩定、經濟合理的斷面形式及邊坡坡率,盡量減少挖方量。
4 結語
高速公路地處自然環境中,不可避免的與環境發生沖突和矛盾,如何讓高速公路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如何將這一人工構造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成為工程技術人員必須面臨的問題。山區公路建設具有特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設計山區公路時,應結合公路和地區各方面條件。公路路線設計是公路建設過程中的基本問題,也是控制公路環境變化的關鍵問題。解決選線中的問題有利于控制公路建設對周圍環境不利的影響,最大限度處理公路沿線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大氣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公路實用性和安全性。山區高速公路線形設計應重視工程地質、水文地質進行勘測,以及環境保護,在施工前充實準備好具體相應的處理對策。
參考文獻
[1] 錢國超等.高速公路環境景觀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 蔡秀斌,呂宏韜,魯靜.公路環境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0(08):228-229.
[3] 魏濤.山區高速公路路線設計與生態資源保護[J].公路交通技術, 2007,2(01):159-163.
作者簡介:姚舜禹(1995- ),男,河北唐山人,湖北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