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知行
摘 要: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也使得人們對于建筑結構施工的要求、需求更加嚴格。為此,建筑施工的過程,為了有效解決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混凝土的溫度應力以及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差異沉降等問題,已經廣泛采用了科學合理的后澆帶施工技術。文章論述了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主要功能,并對在施工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以推動建筑業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澆帶;施工技術
1 后澆帶概述
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是既可解決沉降差又可減少收縮應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應用較多。
設置后澆帶的位置、距離通過設計計算確定,其寬度考慮施工簡便、避免應力集中,常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設置后澆帶,應考慮止水帶構造;設置后澆帶部位還應該考慮模板等措施內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澆帶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須比原結構提高一級。
2 后澆帶的功能
2.1 解決沉降差。在設計高層建筑的過程中,通常將其與裙房的結構及基礎進行整體設計,在施工時兩者通過后澆帶進行暫時斷開,施工完主體結構后,當大部分沉降量完成以后再澆灌連接部分,進而將高低層連接成整體。設計時需要對兩個階段的不同受力狀態進行考慮,分別校核其強度。連成整體后,對于后期沉降差造成的附加內力同樣需要進行計算和考慮。這種做法對地基土要求比較高,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房屋的沉降。同時通過調壓力差、調時間差、調標高差等措施調整沉降差。
2.2 減小溫度收縮影響。在硬結過程中,對于新澆混凝土來說,往往會出現收縮,已建成的結構會發生熱脹冷縮現象。在施工后的前1~2個月完成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而結構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則是經常性的。當建筑結構變形受到約束時,在其內部就會產生溫度應力,當溫度應力比較嚴重時,在構件中就會出現裂縫。在施工過程中,通過預留后澆帶,使得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縮,進而減少收縮應力。對于溫度應力可以通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來抵抗,使得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大大提高。
3 建筑工程中后澆帶技術應用實踐分析
3.1 澆筑形式的選擇。后澆帶技術在具體的應用中一般有四種形式,分別為凹形縫、凸形縫、階梯縫和平直縫,如果設計圖紙沒有特別規定,施工單位就可以根據實際的工作情況選擇澆筑形式,例如地下室利用后澆帶技術可以采用平直縫這種澆筑形式,并且還要安裝鋼板止水帶;但是如果設計圖紙上特別規定就要按照圖紙的澆筑形式施工,禁止隨意改動。
3.2 后澆帶的距離設置。在具體的建筑工程中,要根據建筑結構的收縮應力,通過計算降低溫差后決定后澆帶的距離。一般后澆帶的間距在21-31米內,寬度在700-1000毫米內,并且后澆帶技術能夠有效的保證鋼筋接頭的精準性,減少建筑物開裂現象。
3.3 后澆帶施工中基礎底層的設置。在后澆帶的施工過程中為了方便養護用水或者雨水能夠順利排出,防止侵害建筑物,后澆帶施工中的基礎底標高要降低50-100毫米,方便及時將污水排出。
3.4 混凝土的澆筑。在混凝土結構建筑施工中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施工,在振搗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模板和振搗器之間的距離,有效防止混凝土水泥漿的流失,比如在使用70振搗器的時候間距應該保持在50cm之外,并且在進行垂直施工縫振搗時要使用插入式振搗來確保混凝土振搗的密實性。使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縫施工還要防止側壓力的增大引起的外形凸起現象,掌握澆筑的薄厚程度,防止澆筑施工中澆筑尺寸的偏差。以地下室混凝土的澆筑為例分析,地下室的澆筑施工是建筑工程后澆筑技術的施工基礎,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要求施工,有效控制施工澆筑厚度,采用鋼絲網模板進行分層澆筑,防止在混凝土的振搗過程中水泥漿發生流失,還要保證在混凝土澆筑工程中澆筑的密實度,保證后澆帶技術在地下室建筑的高效利用。
3.5 澆筑結束后垂直縫處理技術。澆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中,要使用壓力水沖洗鋼絲片,直至漏出骨料為止。在混凝土凝結之后,還要使用高壓水對施工表面進行沖洗,沖洗結束后還要根據實際的施工要求各施工現狀拆除鋼絲網;在拆除鋼絲網之后還要對硬化之后的混凝土表面使用鑿毛機進行處理,還要使用高壓水沖毛技術對垂直施工縫進行處理,當出現蜂窩或者孔洞時再采用噴槍清理混凝土的表面。
3.6 澆筑時間的把握。在具體的施工中,要根據不同的混凝土澆筑類型準確的把握澆筑時間。在一些特殊的澆筑工程中,設計單位對澆筑時間提出了特殊要求,這就要求在具體的施工中,要先沖洗施工縫,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濕潤達到24小時,隨后清除掉表面的積水。后澆帶混凝土應該要使用無收縮混凝土,可以利用膨脹水泥進行配置,提升混凝土的強度。另外,伸縮后澆帶要進行先澆混凝土收縮,再根據具體的收縮情況確定時間,通常對混凝土澆筑時間都把握在兩個月左右進行,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在至少三周之后開始施工。
3.7 后澆帶的保護技術。建筑工程的后澆帶澆筑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在后澆帶兩側設置一定的擋水墻磚。設置擋水墻磚的作用就是有效防止工程底板周圍的施工積水流入后澆帶工程施工范圍內,影響后澆帶施工質量。擋水墻磚還需要涂抹防水砂漿,在施工縫處理結束之后還要用砂漿設置擋水帶,防止施工垃圾侵害建筑鋼筋。另外在承臺上皮的鋼筋上用模板覆蓋,并且木蓋板兩側要比后澆帶寬45mm,這樣對垃圾雜物進入后澆帶施工范圍內也有很好的防護作用。在后澆帶兩側進行混凝土澆筑時要在后澆帶上覆蓋塑料布,還要粉刷外側,防止施工的養護水和雨水的侵入。另外,后澆帶的養護工作必須在濕潤的施工環境中進行后,降低出現裂縫的風險。
3.8 后澆帶的施工質量問題。(1)施工后澆帶的兩側一定要保證混凝土的強度與它的澆筑質量,混凝土不能松散、不能跑漿,因此要使用單層的鋼板做隔離層;(2)在灌注補齊混凝土之前,一定要處理好彎曲的鋼筋,并且要將它清理干凈,鑿毛企口側面混凝土,要用膨脹混凝土進行灌注;(3)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某一些工程為了省事,后澆帶一出便用一些木模板做隔離層,但是木模具有較大的縫隙,并且在澆筑混凝土的時候也不能確保它的質量。
4 結語
綜上而論,后澆帶施工技術不同于通常設置的永久性伸縮縫和沉降縫,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種附加施工縫,它此法能有效的保證立面完整和結構完整,基于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適用范圍日益廣泛,一定要確保施工中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監督和檢查,以保證后澆帶良好的施工質量,使建筑物整體能更好地發揮基本的使用功能。
參考文獻
[1] 譚清.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澆帶施工技術[J].科技資訊,2009(12).
[2] 張小兵.闡述工程建設中的后澆帶施工技術[J].民營科技,2010(12).
[3] 張翼.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13):123-125.
[4] 尤曉箭.試論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分析[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2013,2(0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