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善軍
摘 要:地基基礎作為現代房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房屋的安全性問題,如果地基的質量不過關,將導致建筑物失穩,甚至造成災害性的后果。為了提高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水平,筆者結合多年的施工實踐經驗,提出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技術性建議,以提高房屋建筑的地基施工技術水平。
關鍵詞:建筑;地基;基礎施工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因為只要充分有效地應用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就可以提升地基的承載能力,建筑的抗沉降性和抗震性。
1 工程施工特點
廣闊的國土面積,決定了我國的地質種類也較為復雜,因此,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基基礎施工時的難度,為了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地基基礎施工的重要性,從以下方面對地基基礎施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1)施工難度的增加。地下施工時地基基礎工程的主要方面,其特點是與其他建筑工程相比較而言,具有極大地操作難度。(2)復雜的工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其地質狀況也就不同,應該根據不同的地質狀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因此也就使得其所涉及的工藝也就相對較多。(3)頻繁發生的施工事故。建筑載荷是由地基所承載的,所以,如果設計時出現了地基基礎問題或者施工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的情況,將會給建筑帶來極大地安全隱患。(4)較大的隱蔽性。環境因素是影響地基基礎施工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來決定具體的施工方案,同時運用復雜的施工工藝。
2 現代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常見問題及成因
2.1 結構漏水
結構漏水現象通常出現在檐口或是一些變形的細縫處。產生房屋漏水的原因通常有兩點:(1)自然條件,比如說外界溫度的變化;(2)施工人員在施工時的操作不當。若地下室結構超長過多,僅僅靠設置后澆帶還不能夠解決相應問題,可以考慮其他方法補償,如在適當的位置增加膨脹加強帶。還要嚴格的制定技術保障,要確保原材料的質量與結構設計可以配合準確。而在高層建筑的主體和裙房之間是設有永久變形縫的,需要在施工階段沉降后進行澆筑,依據不同場地不同的土質情況在基礎形式上設置并確定。
2.2 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
房屋建筑工程最常見的質量問題之一就是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在施工之前沒有把枕木擺在一條垂直的線上,導致了力量在分布時受力不均勻出現裂縫。另一方面是因為外部原因造成混凝蒸發速度過快,導致拉應力太大出現了裂縫。通常轉換梁的混凝土澆筑量較大,且澆筑的速度也很迅速,總的澆筑時間長,在考慮由于溫度受力的相應條件下還需注意以下幾點:(1)混凝土的澆筑施工要盡量在白天進行,為確保其輸送時不會間斷;(2)混凝土主要是以采用機械振搗為主,再由人工扦插,所以如若鋼筋過密,振動棒插入不進去的話,就要采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彌補;(3)樓板間混凝土澆筑時,除了在梁處要用插入式外,其他地方都用平板振動就可以,但為確保混凝土不會漏振,一定要保證其密度。
2.3 通風孔道堵塞
在地基基礎建筑施工時,造成通風孔道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設計人員在建筑施工設計時沒有對建筑物進行合理的設計所導致,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在工作的時候施工人員的不注意,把雜物都堆在了通風口處忘記拿走,這也是導致堵塞的一個原因。
2.4 劣質施工
一個房屋的好壞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這對房屋的質量問題有著關鍵的作用,有時在施工中有些材料質量會達不到施工要求,主要原因是:(1)在施工設計時人員的疏漏,未能把施工材料標注清楚;(2)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減輕經濟負擔降低了材料標準,選擇劣質材料進行施工,以次充好。
3 加強現代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有效性的措施
3.1 準確勘察
對施工地進行準確的勘察。為了能更好地全方位的展現出施工地的地質選擇以及水文情況,就應該提供相應準確的勘察報告。除此之外,對于想要有效地對建筑施工地基基礎工程的質量問題進行預防,也要先詳細的了解整個施工工程的現處地形和一些自然條件等,同時對地質條件加以勘察。
3.2 合理制訂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
在施工方案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首先了解施工前期的勘察報告,并對其中提供的相應參數加以參考,把其作為依據計算出實際的地基基礎承受壓力。如若對內容產生質疑,還可以采用荷載的方法加以證明。要是遇到地基基礎土質上層比較薄的情況,我們就要采取相應的施工方案來保證施工流程的繼續進行。
3.3 選擇合適地基基礎類型
如果地基的承載力不足,那這塊地就屬于軟土地基,這種時候就應采取相應措施對軟地進行專業處理。軟地地基通常由淤泥質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等成分構成。因此,在勘察時要查清軟弱土層結構的組成成分,再合理地做好相應處理措施。初步計算時,一定要計算出房屋結構的載荷量,假設它散布在整個建筑面積中,就會得到平均的載荷位。與它自身承載力相比較,如若地基容許的承載力大于四倍的平均載荷力的話,那么用獨立基礎可能就比較經濟一些;但要是地基的容許承載力小于兩倍的平均載荷位的話,那可以把全部面積都鋪滿在筏形基礎上。要是在它倆之間,那么不論用樁基礎或者沉井基礎都可以。
3.4 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措施
通常來講,地基下的土是淤泥的話,那么上層和下層就會比較薄,為避免在施工中擾亂淤泥分布的情況發生,我們需要在選擇地基處理方式的時候,就應該結合各類有關因素,采取對應的防護措施,可以適當增加建筑實體對地基基礎不均勻的適應能力。還要針對已有的處理辦法進行嚴格的檢驗,要多次實驗確保其科學和合理性。在地基處理之后,根據其處理數據定時進行沉降觀測,同時給施工質量提供相關依據。如果地基上存在膨脹土、濕陷性黃土等地質,那選用適當的增強填土和施工工藝加以處理也可以。
常見的地基處理方法通常有:換填積層法、石灰樁法、水泥土攪拌法、振沖法、灰土擠壓樁筏和水砂石樁法等。
4 結語
房屋建筑項目的越來越多,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所以,在進行房屋建筑師一定要認真的做好地基處理工作,同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施工環境運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技術進行施工,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增加地基的承載能力,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還能從根本上保證房屋建筑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占鋒.建筑地基基礎質量控制措施與方法分析[J].低碳世界,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