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菲于美玲王金良楊 青
·病例報告·
匐形發一例
熊 菲1,2于美玲2王金良2楊 青2
臨床資料患者,男,47歲。因發現右側頸部皮下黑色線狀物1個月。于2015年7月24日來我院就診。1個月前患者家屬發現患者右側頸部皮下黑色線狀物,患者無不適,未治療。患者否認外傷及人為因素。患者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頸部近下頜緣處一條略突起的線狀物,長約7~8 cm,寬不足1 mm。部分線狀物呈黑色,表面皮膚菲薄,可透見皮下黑色物似毛發。部分線狀物呈灰黑色,表面皮膚略厚。線狀物周圍皮膚未見紅斑丘疹。消毒病損區域后,用無菌注射器針頭于線狀物中部皮膚菲薄處,輕輕刺入皮膚至黑色線狀物下方。將線狀

圖1 右側頸部一條略突起的黑色線狀物,長約7~8 cm
物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為黑色略彎曲毛干,鉗住已挑出毛發將殘余部分完整拔出。線狀突起立即消失。取出黑色線狀物置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檢查再次證實為毛發(圖1)。
討論匐行發是臨床上少見疾病,自1957年由學者Yaffee[1]首次報道以來,至今報道總數不超過30例,以皮下緩慢延伸的黑色線狀皮損為特征,除引起炎癥反應的情況外,皮損的長度與毛發長度一致。主要累及部位包括面頰,下頜及頸部。可多發及反復發作。治療無特殊,主要是拔出毛發[2]。
匐形發需要與匐形疹相鑒別。匐形疹又稱幼蟲移形疹,系由線蟲幼蟲和寄生蟲引起。匐形發無瘙癢,個別伴疼痛。而匐形疹極度瘙癢。由于體表的運動方向和毛小皮的排列原因,穿鑿的毛發只向一個方向運動,引起的紅斑也是線狀和波浪狀的。而幼蟲可以向任意方向運動,皮疹是匐形和蜿蜒的。匐形發病例中可見類似毛發的黑色線狀物,有利于診斷[3]。
[1]Yaffee HS.Imbedded hair resembling larva migrans[J].Arch Dermatol,1957,76:254.
[2]Luo DQ,Liang YH,Li XQ.Ingrowing hair a case report[J].Medicine(Baltimore),2016,95(19):e3660.
[3]Ishida Y,Matsubara K,Takai M,et al.A case of'creeping hair'resembling cutaneous larva migrans[J].Clin Exp Dermatol,2009,34(2):256-257.
(收稿:2016-08-06修回:2016-08-17)
山東省優先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編號: BS2013YY010)
1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濟南,250062 2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楊青,E-mail:yangqing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