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首府長汀
《長汀道中》
宋·陸游
晚過長汀驛,溪山乃爾奇。老夫惟坐嘯,造物為陳詩。
鳥送穿林語,松垂拂澗枝。憑鞍久忘發,不是馬行遲。
長汀,古稱汀州,位于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沖,號稱“福建西大門”,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兩個山城之一。
“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走進長汀,如同走進了一段凝固的時光里。唐代修建的古城墻從臥龍山頂沿東西方向蜿蜒而下,把城區的古街、古民居、古寺廟擁進懷中,合抱于汀江之濱。三元閣、城隍廟、云驤閣、南禪寺、劉氏家廟等眾多古跡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這些古建筑繼承了中原的府第式建筑風格,左右對稱,層層遞進,布局嚴謹。這除了與當時等級森嚴的建筑規制有關,也與這里的主人—客家人南遷的經歷有很大關系。
長汀被尊為客家首府,這里是客家人的發祥地。從晉代開始,為躲避戰亂、災荒,大批的中原仕族紛紛南遷,很多定居于汀江流域,成為客家先民。到了唐代,這里發展成為客家人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南宋時,汀州城因海上絲綢之路而興,成為連接贛州、梅州的中心樞紐和商貿重鎮。無數客家人沿著母親河汀江,走向大江大海,走向世界。
如今的長汀,已經成為全世界客家人尋根謁祖之地。每年都有數千客家人來到汀江河畔尋根祭祖,祈福祝愿。

長汀古城墻

客家母親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