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論抗戰時期四川省的工藝美術教育
——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研究為例
◆黃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本文對抗戰時期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在工藝美術教育方面采用的措施和人才培養的效果進行探索與分析,有助于今天的我們從新的學術視角進一步認識戰時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四川省立藝專在辦學中所形成的設計教育的觀念、構想、方法和實踐等,對于中國特色設計教育之路的探索和建設仍有啟示和借鑒的現實意義。
抗戰時期 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工藝美術教育
抗戰時期在切合人民需要和培養專業美術設計人才等教育目標的影響下,發展實用美術的早期構想被提出,此時的藝術教育開始進行了將工藝美術設計歸入標準化學校教育的有益嘗試。但通過查閱中國設計教育現有的研究資料不難發現,目前學術界對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設計教育的現狀、特色探析和未來展望這方面。而在抗戰時期特定背景下,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所積累的辦學經驗與工藝美術教育實踐的研究,學術界雖有所涉及,但未作深入的研究。今天,這一方面仍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本文將依據文獻資料及當事人的回憶資料,深入探析四川省立藝專在工藝美術教育方面采用的措施和人才培養的效果。結合區域性特征,立足西南本土,力圖以更新的時代視角,對抗戰時期四川的工藝美術教育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同時在深度上也是為豐富和拓展戰時西南大后方藝術研究的學術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抗戰期間為了改變藝術教育學科發展滯后的現狀,1939年3月在重慶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國立藝專校長滕固聯同原校長趙太侔,連續向大會提交了《推進實用藝術教育以利建設案》、《改進藝術教育案》和《改善藝術學校學制案》三份重要提案。三份提案主要圍繞改進美術院校的學制、結構和辦學方針,同時完善各類實用美術教育形式等方面,希望以此構建一種完善的藝術教育模式。提案中包含了高等美術教育的具體施行措施。①全國教育會議召開后,四川省教育廳隨即根據統計資料分析的結果和專家研究的意見,擬出了戰時新的四川教育計劃,此計劃在1939年的《教與學》雜志《四川教育專號》(第4卷11期)上刊出,計劃著重強調高等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實行此計劃,是因為政府的教育部門進一步意識到實用性教育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為了滿足抗戰救國背景下軍需保障和日用品的需要,更是滿足戰后國家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自然,對于四川省內藝術院校而言,以實用為目標的工藝美術教育開始成為此時辦學和調整的主要內容。此時期任四川省教育廳廳長的,正是從陪都重慶來到成都的郭有守。
郭有守,字子杰,四川資中人,早年畢業于成都聯合中學,后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繼而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在巴黎求學期間,郭有守曾與當時留歐的中國青年,特別是在法國攻讀文學或藝術科的學生,共同成立了一個名為“天狗會”的文藝團體。回國后他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工作,抗戰期間,出任四川省教育廳廳長。在郭有守主持四川教育工作之時,出于四川教育計劃中要求高等教育著重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他想在川籌辦一所高等工藝技術學校。他找到在法留學時的舊識、抗戰時期流亡入川的工藝美術家李有行,請他襄助。此時李有行與幾位從湖南沅陵撤退來的在國立藝專時的同事龐薰琹、雷圭元、沈福文等在成都集資開辦了一個工藝社,取名為“六合工藝社”,即為六人齊心協力、共同創辦的意思,后改名為“中華工藝社”。他們建社的初衷是想在工藝社的作坊里像手工藝人一樣,把藝術奉獻給大眾。后來在工藝社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想將美術與工藝及民眾生活相結合,積蓄力量,鼓舞人民的斗志,振興中華,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現實。
李有行早年留法時,曾在法國染織工業中心里昂學習印染圖案設計專業,他看到過現代機器印染工業不斷革新與發展,而這些是與工商業的繁榮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關的。他認為,要改變我國設計的落后面貌,擴大民族工業產品的銷路,僅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興辦教育入手,培養能應用現代科學與藝術、改良固有手工藝的技術人員。郭有守的到來,使李有行意識到這給相對落后的四川地區提供了一個工藝美術教育發展的機遇,兩人意見不謀而合。李有行欣然同意在中華工藝社的基礎上創建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并出任校長。這所學校是一所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多科系工藝設計專業學校,培養與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實用藝術人才。由于逐年積累辦學經驗,培養了一批美術、建筑,音樂師資,到解放前夕,省立藝專已成為很有影響的綜合性藝術專科學校了。學校的一系列建樹,為解放后50年代初分建為四川美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奠定了基礎。
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自建校之日起,便提出了其辦學宗旨:“謀改進與發展本省手工業,求國計民生之需要與充裕,訓練具備藝術知識并了解工藝制作之設計人才。”②從中可以看出它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這是因為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經濟滲透和現代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中國手工業品日益商品化的進程。一些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現代管理體制為民族實業家所利用,從而也加快了工藝美術的現代轉化進程。在這一情形下,就更需要培養適應其轉化進程的職業化人才,從而為生產與生活服務。應該說,四川省立藝專的辦學宗旨也是出于這個目的。但是當時大多數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工藝美術,它與生活有什么聯系,所以省立藝專在具體方案中提出,讓學生在剛入校時先學習了解工藝美術的概念、專業的特點與要求,再由學生考慮,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選擇相關的實用藝術科目。這就是所謂的“分科教育”。這種教育把長期以來實行的圖案教育解構為多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專業設計教育,從而突出它的針對性、適應性與職業性,在這之前沒有先例。應該看到,這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與現在大學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所學專業來選修課程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圖案教育解構出來的服用、家具、漆工三科,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并進行專門的學習和研究。這一做法不但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對某一學科進行深入研究,促進學科建設完善,而且對于抗戰時期的藝術教育而言,也是一種開創性的教育模式,使長期依附于繪畫的工藝美術教育獲得了獨立的地位。時隔四十四年后,當工藝美術教育家龐薰琹回憶他在四川省立藝專任教時,他這樣談道:“1940年,我去了四川成都,在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這時圖案系已改名為實用美術系,它已經不再是低于其他系,而是與音樂系、建筑系處于平等的地位了。……名稱的改變,因為目的已經改變,不再是用圖案來裝飾裝飾,而是要考慮到實用。”③
與此同時,四川省立藝專還吸取了國外設計教育的經驗,聘請了許多適應學科教學、具有真才實學的師資來校任教,負責藝術和藝術理論課教學。如雷圭元被聘為學校的教務主任,龐薰琹任實用美術系主任,譚旦冏任事務主任,梁啟煜擔任家具科主任,作曲家許可經任音樂科主任。還有畫家關良、吳作人、丁聰,雕塑家劉開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實習教學方面,還專請了缺乏理論但是具有豐富經驗、操作熟練的木工師傅,學校聘請曾經修建頤和園的掌墨師侯良臣教古建筑結構。優良的師資、純正的學風成就了四川省立藝專良好的辦學氛圍,由他們所組成教師陣容人才薈萃,可謂極一時之盛。
四川省立藝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設立了詳細的教學目標,并對教育體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一是讓學生掌握工藝美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二是讓學生了解工藝美術與大眾生活的關系,使工藝品的設計能方便人們的使用;三是在探究工藝美術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一種創造精神、美術觀念,培養實踐能力。可以說,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技藝,生活與實際應用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懂得運用,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養成職業意識、敬業精神。這三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能有如此完整的認識,已經是難能可貴。
四川省立藝專在教育方案上,主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為主線。據該校所辦的刊物《技與藝》1941年第一期記載,具體分為:“一、教材以適合抗戰建國的需要與學生能力,并顧及發揚民族性,促進新生活方式、實用經濟、堅固美化等條件為原則;二、著重基本練習,技術與藝術并重,養成直接參加生產事業、間接可以訓練工匠及初級技藝人員之專門人才;三、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想象力;四、鼓勵學生自修及閱讀相關專業圖書雜志;五、鼓勵學生研究專業性史料,養成其自信心。”④以上幾項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特殊要求。落實到具體教學上,可以發現,教師們將當時的社會需求、學科屬性以及學生特點融入到教學中去,建構了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
在印染圖案設計教學方面,李有行要求學生注意印染品銷售對象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水平。他以日本為例,說日本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適應中國和印度消費者的需要,曾購買中國《芥子園畫傳》和印度民間圖案畫冊為參考,設計印成各類花布在中國、印度傾銷,中國人和印度人竟以為是本國產品。他說,設計圖案,學生如注意一個時期消費者的審美傾向,其實用價值就高;如只注意畫面的藝術效果,而遠遠脫離消費者現有的欣賞水平,其實用價值就低。當然也要留心觀察消費者審美水平的提高和欣賞習慣的變化,以適應各類不同設計項目的需要。⑤
在實用美術課教學方面,龐薰琹在課程教授中以構圖、廣告招貼、宣傳畫和店面展示為主。在學生的具體培養上,結合抗戰時期人民生活的實際需求,并在講授時強調實用、經濟、美觀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龐薰琹認為要謀工藝的發展,增加生產能力,就要以重視設計為前提。在教學中,他以真實經歷與戰時境況舉例,不落俗套,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增強對專業的認識。例如,龐薰琹曾談到抗戰期間,西南各地有不少來自沿海各省輾轉逃難的人們,他們變遷頻繁,居無定所,每逢到一地暫居,就各出心裁,巧用搬家使用的木箱:或在其上以舊布蒙草墊,自制成桌椅、板凳,或將大小數只隨意拼鑲,吃飯時可變成飯桌,不用時因地制宜堆疊在一起成為書櫥、壁柜等,還可在表面涂漆裝飾。這樣看來既樣式別致,又實用經濟,同時也便于隨時改裝,改裝后仍可還原成為供轉移裝運的木箱。這種“臨時家具”的巧妙構思,體現出了創造源于生活的理念。“臨時家具”的產生既能在條件允許范圍內的各方面講求“居住之美”,豐富其藝術因素,又能增進居住生活的文化水平。⑥這些生活中真實案例的講解,不僅對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是一種啟迪,而且讓學生也了解了設計與戰時民眾實際生活的關系。這種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學方式在當時是具有開拓性和先鋒性的,在一定程度上給滯后于時代的西南設計教育帶來觀念上的變化,促進了抗戰時期西南地區設計知識傳播與教育理念的發展。
這樣的培養與教學方式所帶來的良好“后續效應”,即是四川省立藝專的學生畢業后,除了能去學校教學和開辦印染實業參與社會建設,還可以去做設計師與技工。這樣不僅滿足了內遷工廠對技術員工的需求,還解決了一大批學生的就業問題。這種將工藝美術教育與戰時實際需求相結合的初步嘗試,提升了工藝美術和從業人員的地位,增強了產品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在衣食堪憂的情景中和極為簡陋的條件下,四川省立藝專能夠把工藝美術教育開展得蓬蓬勃勃,豐富多彩,影響到整個大后方地區,這種情況在中國近現代設計教育史上并不多見。盡管在民生凋敝的現實社會條件下,四川省立藝專的師生們創立中國現代設計的藝術理想舉步維艱,但是,在這一現代性的曲折中積累下的經驗和發展工藝美術的思考,成為了新中國建立后開展現代設計的主導思想。抗戰時期四川省立藝專工藝美術教育歷程的探索,有助于今天的我們從新的學術視角進一步認識戰時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同時省立藝專在辦學中所形成設計教育的觀念、構想、方法和實踐等,對于中國特色設計教育之路的探索和建設仍有啟示和借鑒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 陳曉華:《工藝與設計之間——20世紀中國藝術設計的現代性歷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33頁。
② 田君:《“美育救國”影響下的民國工藝美術教育》,《裝飾》第10期,2011年。
③ 龐薰琹:《論藝術 設計 美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43-544頁。
④ 田君:《“美育救國”影響下的民國工藝美術教育》,《裝飾》第10期,2011年。
⑤ 四川省文史館:《四川近現代文化人物續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42頁。
⑥ 洪毅然:《大眾美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6頁。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抗戰時期龐薰琹在西南地區的藝術轉型與構建研究”(14YJC760021)、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抗戰時期龐薰琹在西南地區的工藝美術實踐與美育思想構建研究”(skzx2016-sb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