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焱(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試論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國民價值觀的塑造
◆唐焱(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新媒體發展趨勢下,對國民價值觀的塑造既是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建立網絡監管的常態機制,加強網絡平臺的建設,引導主流價值觀走向,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國民價值觀。
新媒體 價值觀 塑造
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的、計算機的和網絡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各種媒體形式。”①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傳統的舊媒體,“新媒體”的“新”首先體現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等這些高科技上,同時也體現在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的多樣化形式上。
“新媒體”在其內涵和外延上是持續變化的一個概念。它相較于電視、廣播、報刊這些傳統媒體,實現了革命性的變革,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實時性和多媒體化
實時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如微博、微信、QQ空間等平臺發布的信息能即時傳播出來,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排版和后期制作。新媒體兼容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它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壁壘,通過個人移動的數字技術機上無線數字的通信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傳播手段。
2.交互性和個性化
新媒體時代所開啟的“用戶中心”和“自媒體”形式改變了傳統媒體主從、強弱、上下、精英大眾的單一現行關系,注重受眾的互動和反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參與信息的發布和流通。新媒體以較為自由、開放的特征,消解了權威,模糊了主從或發起--接受的界限。它既兼具大眾化也兼顧個性化的特點,博客、微信、播客、QQ等新的傳播方式出現,使得每個個體都可以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全球化和廣容化
新媒體克服了傳統媒體的局限,使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無限縮小,讓信息能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便捷的實時傳播,將世界融為一體。它既囊括了傳統媒介的所有內容和信息發布方式,又發展出了多種新型的表達方式,其海量的信息和多變的形式,充分表達出新媒體廣容性的特征。
互聯網是億萬人共享信息、獲得信息以及交流觀念的大平臺。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國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都勢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它為國民價值觀的塑造和構建創造了良好機遇,也對其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
1.網絡文化的盛行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消解
多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盛行,在這種實時交互的虛擬網絡世界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多樣化、道德圭臬的多元化、價值主體自我化、主流文化和價值觀逐漸消弭,而一些腐朽落后的意識形態悄然滋生。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以及追求感官體驗與娛樂價值泛化成為網絡輿論場中渲染的機制取向,而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往往傳播快的,聲音響的才能吸引人眼球,一些夸大其詞,不負責的信息,誤導民眾。因此,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個體在對事物的認知、判斷、理解或抉擇時,難免造成干擾。
2.語境的碎片化和虛擬性
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極其豐富,人們可以進行個性化、融合化的體驗,即時通訊、分享。信息傳播逐漸“中心模糊“,不再是整體的、層次化的,網絡世界處于碎片化和虛擬的語境之中,海量的信息往往魚龍混雜,使我們無法對信息的來源和內容做規范的要求和管理。因此,新媒體讓我們能在迅速而方便獲得信息的同時,也提升了甄別和獲得有價值信息的難度。
3.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受到沖擊
新媒體時代下的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信息能夠快速地傳達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但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文化中的一些消極的意識形態也在侵蝕著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得人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出現了某種失范和滑坡。同時,不少發達國家利用這一有利的媒介,用新穎的形式來散布、推廣、輸出、滲透他們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很多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其他國家的文化滲透,甚至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產生不自信和不信任。
習見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新媒體新穎快捷的傳播形式和海量的信息容量,為國民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平臺。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全球平均水平4.6%,網民數量已占據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達7.51億的規模。就年齡結構而言,以10-39歲的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可見,新媒體的受眾較為年輕化,“重度用戶”主要是學生,而年輕人正處在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由此可見,當今時代新媒體對國民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③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新媒體,該如何發揮它對國民價值觀塑造的作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個大的方面去建設與努力:
1.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網絡社交媒體管理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新媒體時代我國的網絡輿論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以核裂變的速度發展, 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因此,政府要做好監管工作,親近了解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特征,學會如何在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上與民眾進行溝通對話;同時要積極引導,主動出擊,既不規避問題也要正確引導輿情,加強宣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化。同時還要加強立法規范新媒體下的網絡環境,引導價值觀的正確走向。比如我國最高法從2013年9月10日起實施“網絡誹謗”信息被轉發500次可入罪,這能有效地震懾網絡誹謗,凈化網絡環境。
2.發揮好網絡平臺的導向作用
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是政府機關、職能服務部門等在新媒體環境下順應社會發展,實現的現代轉型。它有利于國民認知能力與知識水平的提升,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公民知情權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引導和塑造國民價值觀的有力舉措。
《人民日報》作為中央黨報,從創辦以來就一直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和輿論的導向。騰訊公司于2012年8月23日推出微信公眾平臺,《人民日報》就在2013年1月1日推出公眾號。它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模式,用親民的、網絡化的語言與讀者進行溝通。如它所推出的文章《交一輩子五險,退休你能拿回多少?不算不知道》《頭發多久洗一次最好?難怪你頭發越掉越多》《還沒學車的恐怕要哭!駕考新規真的來了,太!難!了!》等等,都是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傳播新聞,同時文章后面有留言板塊,讀者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公眾號還設置了“問政”板塊,是溝通政府和群眾的有效渠道,同時也是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和上傳民意的有效途徑。可見,公眾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刻板,用親民化的文字和幽默的動圖,來傳播主流的價值觀,取得了極佳的社會效果。據清博指數數據統計,2015、2016、2017年《人民日報》均名列微信公眾號首位。2017年7月份前100強的公眾號,它仍然穩居首位,閱讀量4960萬,總點贊數420萬;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公眾號排列前三的均為傳統媒體轉型的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視財經。
再如騰訊所推出的《新聞哥》公眾號,也是極具影響力的。其發布的《他們沒有敗給失明,卻被陌生人的歧視狠狠捅了一刀》《壞人不會嫌你的孩子小,家長們上點心把》《她設計了2700套戲服,讓87版〈紅樓夢〉驚艷了30年》《看哭惹!我們心中最愛的美猴王,請你不要老!》等文章,用獨特的視角,將每天的新聞進行串燒,或者將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和事件作為專題,在輕松詼諧中剖析事件的真相,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引導人們從正確的立場看待問題等等。可見,建設好網絡平臺對國民價值觀的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總之,我們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并結合傳統媒體的優勢,面對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打造新媒體的傳播新平臺,搭建起與民眾的良好互動的橋梁,傳播主流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塑造和構建國民的價值觀。
注釋:
①陸雄文主編.管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
②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③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