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斌
長壽,不光是身體的事
⊙馮劍斌
新加坡是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估計2030年5個新加坡人中就將有1個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要如何享受晚年,豐富和活躍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67歲的鄧凱退休后當上兼職樂齡導師,他認為要成功步上“長壽之路”,兩個重要條件是健康和經濟能力。維持身心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手段;在經濟上,如果沒有準備好,就必須管理好。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欲。”
鄧凱再過幾年才步入從心之年,但他認為現在他能隨心所欲,享受生活,已感到非常滿足。要過這樣的生活,不一定要有豐厚的收入或儲蓄,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體,以及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鄧凱說,身邊的樂齡人士常把“人老了不中用”、“能死不能病”、“兒女不理解”等悲觀負面的話掛在嘴邊,說得像是這樣悲慘的生活是老年人的必經階段一樣。
他說:“我們在某些方面確實輸給年輕人,因為他們精力旺盛。但我們還是有優勢的,必須從自己的長處來看,這樣才能增強自信。如果沒信心,我們怎么說服雇主聘請我們?”
他也說,缺乏經濟能力的樂齡人士更需要積極做運動,有了健康的體魄,可以避免生病,減少醫療開支,大大減輕生活負擔。
除了工作場所,鄧凱最常到的地方就是麥里芝蓄水池和東海岸公園。每星期至少3天運動,是鄧凱保持身心健康、積極抗老的方法之一。公園也是孩子們玩樂的地方,鄧凱也常帶兒孫們到那里共享天倫。
“人生能有這樣的晚年夫復何求?人生不在乎你擁有多少,而是看你懂不懂得知足。”
十多年前,鄧凱在一家貿易公司從事期貨、黃金買賣。退休后,他十分抗拒無所事事的日子,于是開始進修和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目前,他是一名兼職樂齡導師,經常受邀到醫院、樂齡中心、企業、安老院等開辦培訓課程,宣導退休生活應有的正確觀念、保健知識等,并輔導有需要的年長者。
鄧凱認為,要成功步上“長壽之路”,兩個重要條件是健康和經濟能力,維持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手段。他在課堂上向年長者講解,隨著老化,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應多攝取哪些營養,如何調整心態等。
來上課的不只是年長者,當中不乏50多歲的中年人士,他們希望在步入樂齡前提早做好準備。他說,不少年長者退休前準備不足,結果到老年時,不管是在身心上,還是財務上,都束手無策。
在經濟上,如果沒有準備好,就必須管理好。他舉例說,身邊有不少朋友退休后開始投資股票,有些做小生意,但由于缺乏經驗和知識,結果賠上老本。“他們已經沒工作,錢虧掉了就很難再賺回來。所以要量力而為,能輸得起才做。”
常言道:“養兒防老,兒女多老來不愁吃”,鄧凱卻認為,在當今社會,這句話未必合時宜。生活費漲了再漲,兒女自己家庭負擔大,父母的醫療開支令他們雪上加霜。他說:“開支多少取決于病情的嚴重性,但這是長期性的,長久下去,再大的愛心也會被沖淡。”
他認為,自己必須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兒女給的錢只能算是額外的,不能說他們不給錢就等于不孝順。
過去一年來,鄧凱探訪不少樂齡中心,接觸不少不同階層的年長者,聆聽這些年齡相近的人訴說他們的故事,他感同身受。
鄧凱是家中唯一兒子,母親中風13年后去世,醫療開支負擔都落到他的肩上,這些年來母親的病花了他30多萬元,平均每月1500元,日子雖苦但他還是咬緊牙關撐下去。
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鄧凱退休后加入社區義務工作,同時先后進修心理學和輔導相關學位,以便更全面的幫助有需要人士。
談到去年的收獲,他表示很滿足。記者問他今年的計劃,他說,保持健康是主要計劃,享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很重要。
他說:“我不求太多,生活可以很平淡,但一定要充實。”
和鄧凱談話能直接感受到他無窮的正能量,他從不覺得人老了就不中用,他要活得充實,能發揮長處,幫助人能令自己開心,所以過得自在。
對鄧凱來說,幫助人成了他晚年最愉快的工作,也是他人生中最燦爛的歲月。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