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彥
體檢見到“結節”該如何對待
⊙楊 彥
高血糖、脂肪肝,這在中青年體檢中非常常見,近兩年,“結節”來勢洶洶,成了體檢結果新的高頻詞。體檢查出肺小結節、甲狀腺結節,很多人都惴惴不安,這是不是意味著有癌癥的可能?要不要及早切掉?
解讀:結節不等于早癌,絕大多數是良性
“最近單位體檢,醫生說我有個甲狀腺結節,這可把我嚇壞了,好幾天都沒睡好覺。”孫女士告訴記者,除了她之外,同事中還有查出肺小結節的,孫女士和同事都不敢怠慢,準備抽空好好去醫院再掛號問問醫生。
被檢出“結節”的越來越多,在臨床上確實如此。以甲狀腺結節為例,據了解,我國2010年、2011年曾經對10個城市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甲亢的發病率是3%~4%,而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已經達到了18%~19%,基本上,每5個人中就有1個甲狀腺結節的患者。
“現在各種結節的檢出率增高,主要原因還是檢查手段的進步。”江蘇省人民醫院唐金海教授告訴記者,像是低劑量螺旋CT的使用,讓很多小病灶都無法遁形。無論是甲狀腺結節還是肺小結節,在人群中的發生率都很廣。發現了這些結節,也不需要一切了之,而是要根據不同的類型采用最合適的處理方法。絕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的病變,并不會轉化成癌癥,患者定期復查即可。而如果惡性的可能性較高,那就應該及早接受治療。
解讀:臨床試驗還在進行,關鍵要“找對患者”
魏則西事件曾把生物免疫療法送上風口浪尖,在很多人印象里,生物免疫療法成了“外國淘汰下來的療法”,是徹頭徹尾的騙術。但在事件之后,為免疫療法叫屈的專家也有不少。
江蘇省腫瘤醫院馮繼鋒院長告訴記者,對生物免疫療法全盤否定,是不合適的。目前國家對生物免疫療法并沒有禁止,而是處在臨床試驗階段。生物免疫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效,對另外一部分患者可能就沒有效果,現在的關鍵是要找出它適用的那一部分患者來,哪些患者能奏效,還需要臨床研究來確定。在此之前,不能把這項技術不加選擇地用于所有患者。
馮繼鋒院長還表示,現在腫瘤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新興的療法其實是給患者增加了治療的選擇,并不是完全替代手術、放化療等經典療法。很多癌癥已經被確認使用經典的療法是有效的,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也因為技術進步在減輕。患者選擇療法并不能一味求新,而是要選擇最科學、合適的療法,配合醫生打好“組合拳”。
解讀:遺傳已被證實沒那么重要,患癌風險能自己掌控
在各種癌癥的預防措施中,很多醫生都會提到有家族史的要特別當心,注意定期檢查;而另一方面,隨著癌癥患者越來越多,親戚中有人患有癌癥越來越普遍,“有家族史”似乎越來越不是一個特異的因素。
江蘇省腫瘤醫院馮繼鋒院長告訴記者,對于遺傳因素的“內因”和環境、生活習慣的“外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外界因素在驅動癌癥發生上占主要位置,遺傳因素沒有我們原本想象得那么重要。一些癌癥呈現家族聚集性,也可能與同一家族的擁有類似的生活環境與習慣有關。
江蘇省腫瘤醫院普外科陳環球主任醫師則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年輕人罹患胃癌,其實就與年輕人生活方式有關。早餐沒空吃、午餐湊合吃、晚餐應酬吃、夜宵地攤吃,飲食生活不規律,恰恰是傷胃的殺手。另一方面,精神壓力大、抽煙喝酒不節制,也是誘發年輕人胃癌的重要因素。
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指出,接近90%的癌癥與環境因素、食品衛生、慢性感染、生活方式等有關。專家表示,預防癌癥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除此之外,體檢和篩查是提前發現癌癥隱患的好辦法。不過,要注意的是,普通的健康體檢和防癌體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區別對待。專家建議,在一般情況下,從40歲開始,要重視針對腫瘤的健康體檢。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