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武漢博物館藏清代書畫概述

2017-03-26 07:26:48朱莉
中國書畫 2017年12期
關鍵詞:博物館

◇ 朱莉

[清]王鑒 溪山廬隱圖扇20cm×55cm 紙本設色 1657年 武漢博物館藏款識: 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擬更移居。只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丁酉長至前三日戲筆,王鑒。鈐印:王 鑒(朱文連珠)

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和一些私人收藏機構是搜集、庋藏和保護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作品的主要場所,肩負著對所藏書畫進行展示,向公眾宣傳、研究、出版、普及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重任。武漢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一直以來十分重視館藏文物資源的整理研究工作。2014年出版的《紙落云煙—武漢博物館藏明代書畫珍品錄》,即是以館藏部分明代書畫為研究對象,進行的一次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在整理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兩千余件書畫藏品中清代書畫最為豐富,不僅名家眾多、流派云集,而且珍品突出、特色鮮明。眾多的書畫精品,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并由此構成了武漢博物館館藏清代書法與繪畫的藏品特色。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名家匯聚,流派云集。館藏清代書畫,涵蓋諸多名家。從明末清初縱橫書壇、開創草書新風的王鐸、傅山,外師造化、風格獨特的文人畫代表石濤、八大山人,康乾時期崇尚摹古、筆墨深厚、以山水畫影響有清一代的“清初四王”及“婁東”“虞山”各派,張揚個性、不拘一格的“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金農、鄭燮、黃慎等,另有領銜“常州”“新安”“江西”“金陵”、指畫、“海派”諸派代表人物惲壽平、查士標、羅牧、龔賢、高其佩、虛谷、任頤等,此外還有構成書法史上“書道中興”的代表人物鄭簠、八大山人、鄭燮、高鳳翰、劉墉、王文治、郭尚先、張照、趙之謙等諸家。眾多名家、各種流派齊聚于此,形成了武漢博物館館藏清代書畫獨特的藝術風貌。其中,王鐸、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需要重點提及。

[清]王鐸 湖石圖軸214.5cm×79cm 綾本 1634年 武漢博物館藏款識: 孟津王鐸崇禎七年歲杪寫于都門,為公亮詞壇。趙孟頫曾以沁雪題石。雪者天地之清氣,漫于石則堅貞合焉,士君子之體也,絕塵氛而潔且堅,吾愿與公亮勉之。八年二月持此圖來展觀,再書其上。鈐印:王鐸覺斯(白)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對當代書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書法取法高古,筆力雄健,縱橫跌宕,創一代書風。《草書節杜甫詩》卷和《行書隋大業手詔》軸,為其1647年所作。兩幅作品同樣具有筆力雄渾、氣勢奔放、章法宕逸、剛柔相濟等特點,前者“漲墨法”的神奇妙用與后者桀驁不羈的筆墨風格,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作者超凡脫俗、蒼郁磅礡的精湛書藝。作品《行書秦蜀游記》軸,為王鐸1651年至秦蜀途中,經過故里洪桐,喜得桑梓之游,有感而書之作。或是作者盡興而為,未特意考慮紙張布白,書至結尾處已無處落款,故將“二穆賢宗一覽鐸書”數字落于書軸右側。這種落款方式,在王鐸存世作品中極為少見,它記錄了書家在特定書寫環境下的真實書寫狀態。

《湖石圖》軸是王鐸的畫作,是創作于晚明時期(1634)的作品。作者借書法筆墨,搦管揮灑,將自然天成的太湖奇石,賦予了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具有濃郁的文人意趣,是研究王鐸早期繪畫風格的絕佳素材。

石濤、八大山人同屬“清初四僧”、遺民畫家,并以抒發個性、反對陳陳相因的藝術主張而享譽后世。石濤《黃澥諸峰圖》卷與八大山人《行書南江天子障詩》卷,裝裱于一幅手卷之上,實為“方外書畫之奇觀”(張之洞語)。前者《黃澥諸峰圖》創作于1680年石濤居往南京之后,描繪了作者心中奇絕無比、峰巒疊嶂、云煙縹緲的黃山,其筆墨恣肆沉著,意境蒼莽渾厚,格調古雅超逸。后者《行書南江天子障詩》卷,則展現了八大山人難得一見的早期書風。此卷追摹“鐘王”,兼受黃庭堅縱橫跌宕、董其昌清逸雅致書風影響,別饒妍秀,具有自己的面貌。正如鑒藏者向迪琮所言,“大抵畫家之貴有士氣者,以其能以書法作畫,故耳山人書傳世絕少”。此書畫合璧之卷舊藏晚清大臣、鑒藏家梁章鉅處,引首墨跡為清末重臣張之洞所書,后幅鑒藏跋文為向迪琮1935年所題。除此手卷之外,1681年石濤創作的《芭蕉竹石圖》軸,筆墨淋漓清腴,風格恣肆瀟灑,有風雨披拂、婀娜灑脫之姿。八大山人晚年繪畫代表之作《野鳧圖》軸,則將中國花鳥畫“借物抒情”傳統發揮到極致,墨色濃厚,造型夸張,寥寥數筆,筆簡意到,意趣橫生。

二是筆精墨妙,特色突出。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能稱為書畫名家或開宗立派者,他們的傳世作品畢竟占少數。更多的優秀作品,源自于那些聲名不顯或尚待認知的藝術家的偉大創造。它們因歷史的眷顧而留存下來,成為各類收藏機構書畫藏品的重要資源。其蘊含的豐厚文化資源和藝術精華,吸引和激發著人們不斷地去探尋、發掘、研究和利用。武漢博物館所藏清代書畫王廷綬《山水圖(十開)》冊、黃均《招鶴亭圖》卷、周璕《白描〈九歌〉圖(十五開)》冊,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王廷綬在藝術史上留下的痕跡不多。從目前掌握的資料可知,他是金陵人,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于清雍乾年間,1759年曾為湘潭修建的少陵草堂繪有杜甫像。館藏王廷綬作品《山水圖(十開)》冊,是一組青綠山水畫頁,描繪了1753年南京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作品或清麗淡雅、工整細潤,或暈染有致、意趣生動,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江南金陵一帶四季各異、景致靜穆、秀潤古雅的山水風貌,構圖精細,筆觸宛麗,形神兼備。此冊為晚清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舊藏,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寫的《中國古代書畫圖錄》中著錄王廷綬作品僅此一件,尤為珍貴。

[清]王鐸 行書秦蜀游記軸153cm×52.5cm 綾本 1651年 武漢博物館藏釋文: 二穆賢宗一覽,鐸書。思歸吾洪桐,展轉蘊之五千年。辛卯有事秦蜀,將登華岳、劍閣,凌滟滪,觀松滋、黃陵而返。至闇然亭,子群集,喜得桑梓之游,故書。鈐印:王鐸之印(白) 煙潭漁叟(白)

黃均創作于1809年的《招鶴亭圖》卷,同樣也是一幅極具地方特色的青綠山水佳作,展現了武漢地區長江兩岸的山川地理風貌。只見浩浩長江一瀉千里,龜、蛇二山隔江遙望。歷史名樓黃鶴樓屹立于長江之濱、蛇山之巔。畫作主題招鶴亭,則掩映于古木浮青的山巒草木之中。作品筆墨精細,技法嫻熟,風格淡雅,承續了“四王”以來的摹古畫風。清嘉慶十四年(1809),招鶴亭修葺一新,黃均奉時任湖北按察使、被譽為“國朝駢文八大家”之一的曾燠之命作此畫,曾燠及屬吏、后輩諸多文人鄭家鏊、熊士鵬等9人在畫后留下詩文題跋,由此雅集而成長達7米有余、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的歷史畫卷。此卷也成為研究清代“風雅集會”專題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此外,畫卷前后鈐印多達48枚,其中包括晚清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王文心、劉世珩、陳長吉等人的鈐印。此畫創作年代明確,繪畫技藝精湛,地域特征顯著,鑒賞題跋豐富,歷史信息珍貴,收藏流傳有序,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清王應奎撰《柳南隨筆續筆》卷二中有《周璕畫龍》篇,其文字精煉、喻意深刻,令人讀后即想一睹其畫。武漢博物館所藏周璕作品《白描〈九歌〉圖(十五開)》冊,即還原了周璕繪畫之精彩瞬間。此冊以屈原《九歌》中《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等十一篇為題,一畫一跋,筆法工細流暢,造型準確精煉。尤其是《云中君》《河伯》《山鬼》《禮魂》等頁,在白描基礎上施以淡墨渲染,畢現云霧升騰之狀,展示了作者特有的筆墨風采。此冊曾為清乾隆年間陜西涇陽人張五典所藏。后有鑒賞者林志鈞、郭沫若、文懷沙等人題跋、鈐印,以及分屬于張難先、齊白石、傅抱石、關山月、黎雄才、柯廣長、張國淦、陸和九、巴南岡等人的鑒藏印。此冊藝術水平之高,名家鑒藏跋文、鈐印之眾,流傳經歷之坎坷,作品保存之完好,實屬珍貴。

三是丹青互補,相映生輝。中國書法與繪畫,猶如同質而異體的藝術珍寶,在人類歷史的藝術長河中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無論是先秦諸子的“河圖洛書”,東漢揚雄的“書為心畫”,還是唐張彥遠的“書畫同源”,闡述的都是中國書畫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筆墨運用和神髓意境。當這種光芒照射在同一幅作品中,或以書法入畫、與畫相融,或拖尾題寫,或跋于畫作的詩塘及裱邊,或冊頁體式一書一畫,相輝相映,書家與畫家均盡顯其能,以至丹青互補,奇妙相合,成就了許多珠聯璧合的藝術佳作。武漢博物館所藏蔣廷錫、羅聘、潘恭壽、王詰等人作品,可以為證。

蔣廷錫是清康雍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宮廷畫家,其花鳥畫得惲壽平韻味,融沈周、陳淳等畫法。作品既有工筆重彩、妍麗工細者,又有水墨寫意、簡逸灑脫者。1716年所作《梅竹水仙圖》軸,即是一幅瀟灑秀潤、略帶寫意的墨筆花卉佳作。作品描繪梅竹水仙等景物,傲然屹立于寒冬大地之上,蒼楚有致,生機盎然。畫幅右側,配以作者及張廷玉、王澍等人題跋。書法精美,詞翰雋永,與繪畫主題十分契合,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三人在清史上均留有聲名。蔣廷錫、張廷玉同為康、雍二朝的國之重臣。1729年雍正帝命設軍機房,二人曾共領其事。此畫證實,之前他們至少有十多年的文人交往經歷。王澍以書法擅長,與蔣廷錫年齡相仿,志趣相投,二人各在書、畫領域獲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和上流社會的認可。此作亦是二人藝術交往的歷史見證。

[清]王式 山水圖頁26cm×32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癸巳清和日寫,長洲王式。鈐 印:任圣(白) 王式(白) 無倪(白)鑒藏印:劉氏紫軒珍藏(朱)

[清]石濤 菡萏圖頁34cm×31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寶相初圓淡似秋,一蒼一葉插中流。不然豈少胭脂在,稱意須還水墨鉤。鈐 印:阿長(白)鑒藏印:金湖劉氏紫軒珍藏(朱) 劉氏紫軒珍藏(朱)

“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以畫鬼和梅花著稱。其作品《鐘馗醉酒圖》軸即描繪了驅鬼逐邪之神—鐘馗的醉酒之態,構思奇特,造型準確,筆墨嫻熟。人物褶紋迅疾流暢,長髯細筆勁健、淡墨暈染,更顯飄逸俊美之態。其四周小鬼亦神態各異,生動傳神。畫幅天頭處附有一長篇行書跋文,題跋者是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的江西才子蔣士銓。其書法俊逸儒雅,詩文性靈流露,既解讀了畫意,又抒發了別友之情。

江蘇丹徒人潘恭壽與著名書法家王文治交善,其山水初無師承,后得王文治指點,筆墨精進,中年即負盛名。二人常有合作,潘恭壽作畫,王文治題跋,人稱“潘畫王題”,世尤寶之。潘恭壽作品《滄溪圖》軸,采用全貌式高遠構圖法,物象密集,章法別致,營造了“半幅丹青萬疊山”的獨特景觀。畫作設色淡雅靈秀,筆墨輕柔精細,天頭處為王文治秀逸飄灑的行書及其精辟到位的畫作解讀,二者書畫互補、自然協調、相得益彰。

同樣也是立軸畫作,配以書法題跋,王詰《仿云林山水圖》軸再一次呈現了這種書畫合璧的藝術光華。畫作用筆濃淡有致、蒼郁秀潤、轉折靈變、瀟灑生動。林木勾勒皴擦,樹葉尖筆斜拖,兼用蟹爪,取云林法度;山巒丘壑水墨暈染,運筆流動,松秀靈逸,兼董其昌畫風。天頭處為“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長篇跋文及其眾多鈐印,書法氣韻流動、古趣橫生,印文筆畫豐腴、蒼古樸茂。高鳳翰題跋與王詰畫作是否直接關聯,尚待考證,但無疑其書法為畫作增添了藝術光彩。

四是小中見大,氣象萬千。冊頁、扇面為中國書畫裝裱體式之一,因畫身不大,亦稱“小品”。武漢博物館所藏清代書畫中,冊頁、扇面等小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值得稱道。龔賢、紀映鐘、石濤、汪士慎、傅山、惲壽平等名家的書畫小品,較全面地展現了館藏清代書畫小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微而具大氣的藝術特質。這些書畫作品中,有的受贈者已明確,由眾多名家為其而作。如龔賢、紀映鐘等清初名家《贈幼量先生詩畫(八開)》冊。此冊每開尺寸基本相同,紙張質地、色澤亦相似,是龔賢、紀映鐘、樊圻、鄒喆、胡士昆、向陽、張遺等7人為山東鄒平人張萬斛所作。其中,龔賢作品一詩、一畫,紀映鐘、張遺各題詩一首,樊圻、鄒喆、胡士昆、向陽則各繪畫一幀。另,樊圻、鄒喆、胡士昆三人作品署有年款。無論是受贈者,還是贈予者,都與明末清初的南京有著密切關系,他們或為南京人,或曾經在此生活過。其中,龔賢、樊圻、鄒喆被畫史歸為“金陵八家”之列,龔賢更是被推為八家之首。從他們的作品中能夠感受到,曾為明南都的金陵正歷經著復雜的歷史巨變。這種變化影響著書畫家的藝術審美觀,折射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帶有一種特殊的復古傾向,顯示出一種浪漫主義的傷感情懷。從已有年款作品分析,此冊創作于1648年至1649年間的清順治初年,作品對研究明末清初金陵書畫群體具有重要意義。

[清]石濤 山水圖頁22.5cm×30.5cm 紙本設色 武漢博物館藏鈐 印:零丁老人(朱)鑒藏印:金湖劉氏紫軒珍藏(朱) 劉氏紫軒珍藏(朱)

[清]汪士慎 秋萱圖頁22.5cm×37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幾朵秋萱曉日溫,盈盈金粉露華繁。老人不作宜男想,小草清幽本凈根。寒木山房佛供雜詩之一,溪東外史汪士慎。鈐 印:近人汪士慎(白)鑒藏印:劉氏紫軒珍藏(朱)

[清]王斌 山水圖頁23.5cm×28.5cm 紙本設色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壬辰春三月寫,邗水王斌。鈐 印:午寅(朱)鑒藏印:金湖劉氏紫軒珍藏(朱) 劉氏紫軒珍藏(朱)

[清]崔瑤 竹石圖頁26cm×31.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問君移竹意如何,慎勿排行但見窠。多種少栽皆有致,大都少校不如多。戊戌長夏揮汗寫此,瑤。鈐 印:崔瑤(白)鑒藏印:劉氏紫軒珍藏(朱)

有的作品因匯聚眾多名家的精心之作,而成為書畫小品的集大成者,令人矚目。如章曰能、施洽等《雜畫(十六開)》冊。該冊由章曰能、施洽、曹灝、戴良、徐來、陳樸、徐邦、章谷、曹有光、汪質、呂煥成、滕芳、李因等13位畫家的十六開冊頁組成。其中,一開章曰能,二開施洽,四開曹灝,五開戴良,七開,八開陳樸,十開徐邦,十一開章言在,十二開曹有光,十四開呂煥成等,均落年款“康熙乙巳年(1665)”。畫作幀幀筆精墨妙,技法精湛,氣韻深厚,名家匯聚,加之鑒藏者、著名學者錢基博深入考據,認真題跋,每幅鈐印,尤顯珍貴。

還有的作品是由后世鑒藏者集結而成的藝術精華。如王式、石濤、汪士慎《雜畫(六開)》冊。此冊匯集了王式、石濤、汪士慎、王斌、崔瑤等人雜畫小品六開。冊頁間并無直接關聯,每頁尺寸不一,創作年代不同,紙張質地及成色亦略有變化,應為后世鑒藏者匯集成冊。冊頁作者中,既有“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也有清中期“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此外,還有畫史中較少提及的王式、王斌、崔瑤等,因畫家生卒年不詳,即使這些作品中落有紀年款,暫時無法準確判斷其創作年代。

[清]查繼佐 行書歸朝歡詞扇17cm×51cm 金箋 1651年 武漢博物館藏釋 文: 其奈幽人情簡妙。意到每多身不到。子猷特待閉門留,辟疆且博登車傲。圓荷新展抱。占沙鷗鷺分明鬧。印香銷,蒲圍味轉,客去主人覺。接檻水云寬淼淼。好便自來君莫召。醉中怕我攬長須,到門不進催歸棹。笛風飄遠嘯。闐闐社鼓山南廟。滌壺觴,農桑向晚,未卷清溪釣。右調歸朝歡,書似古南詞兄,查繼佐。鈐 印:查繼佐印(朱) 伊璜氏(白)鑒藏印:章勁宇所得杭郡名人書畫印(朱) 無補眼福(白) 董淞(白) 古峰(朱)

[清]傅山 草書題倪鴻寶畫扇詩扇17cm×51cm 金箋 1651年 武漢博物館藏釋 文: 只此寥寥筆,教人不敢輕。畫圖成甚事,國難見英靈。俗物論真贗,吾儕敬姓名。爭傳揚色老,亦復擅丹青。題鴻寶先生畫扇,為蓉庵老詞宗政。方外山。鈐 印:傅山之印(白)鑒藏印:井字山房(朱)

[清]褚廷草書五古詩扇17cm×50cm 金箋 1651年 武漢博物館藏釋 文: 眾山響秋壑,絕頂生孤云。群木聳高秀,蒼涼靄氤氳。中有高人室,曠然俗不群。陟巘俯萬象,緣流抱清芬。息慮超冥漠,天地真大文。所羨巖穴邃,終焉謝紛紜。題畫書為爾玉老年翁盟臺正。弟諸廷琯。鈐 印:褚氏研耘(白)鑒藏印:井字山房(朱)

傅山和惲壽平是明末清初書畫史上的著名人物,其《草書題倪鴻寶畫扇詩》扇面,如其所言,“俗物論真贗,吾儕敬姓名”,作者不論畫作真偽,用筆在心,楮墨寄情,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晚明忠烈之士的敬意之情。書法連綿飛動,縱逸奇宕,氣勢雄強。全篇行草書風,略帶章草筆意,更多地展現了作者對顏書的追求與探索,筆墨縱橫間令人肅然起敬。惲壽平為“常州派”開山祖師,與“四王”、吳歷并稱“清初六大家”。其山水取法黃公望,以神韻、情趣取勝。此作品《讀書樂志圖》扇面,用筆清靈飄逸,于荒率中見秀潤。設色淡雅,輕而不薄,淡而不寡。用筆以尖毫勾皴,濃墨勾勒樹木,淡色皴染山形,高曠清淡,文秀婉約,耐人尋味。

五是以指當筆,揮灑自如。清“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富庶,藝術市場興盛,為指畫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以鐵嶺畫家高其佩為代表的指畫,成為清中期在傳統繪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繪畫流派。武漢博物館有藏高其佩、李世倬、孫為、萬上遴等指畫名家之作。

高其佩作品《柳下當風圖》軸、《柳溪雙鳧圖》軸,分別創作于1712年和1714年,為其中年指畫代表杰作。前者呈現出一種“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之景。作者以指甲當筆,頓挫自如,隨意飛動,勾勒出人物衣褶、柳枝等線條,簡練傳神,動感十足。畫面墨色深淺濃淡,渾然一體,充滿簡淡古拙的自然之趣。后者《柳溪雙鳧圖》軸,畫風更加生拙古樸,蒼潤高華。作者大膽潑墨,一氣呵成。逸筆草草,繪就橫臥水邊的柳樹枯干,柳葉搖曳,動態十足;兩只野鴨神態安寧地游弋湖上,筆墨簡疏,造型生動,有簡約含蓄之風。柳枝的動感與雙鳧的寧靜,形成一種自然的沖突與平衡。

高其佩外甥李世倬承其家學,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鳥小品,常以焦墨細擦,頗得輕重深淺之致。從其作品《雜畫(十二開)》冊中,可略窺其貌。此作分別繪有羊、雞、魚、龍、兔等動物,以及瓜果、靈枝、佛道人物等。作品或以焦墨干皴白描,或深淺墨色自然涂擦,畫法細致,氣韻生動,自具風貌,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指畫功力。在高其佩創作《柳溪雙鳧圖》軸30年之后,清乾隆甲子年(1744)一位畫史上少有記載的畫家孫為,也創作了十二開的山水、花鳥及人物等指畫冊頁。其指法靈活灑脫,形象生動有趣,帶有明顯的民間世俗趣味,與“清初四王”畫風大相徑庭。

江西南昌人萬上遴所作指墨梅花,別開生面,獨創一格。其指畫作品《紅梅圖》軸,作者揮指點染,墨筆繪枝,粉色點花。淡墨快速涂抹,現古梅枒杈之韌;濃墨隨意點苔,顯枝干滄桑之痕。花瓣色調深淺不一,凌寒盛開,高潔清香。指法蒼勁靈動,獨具風格。

六是關注鑒藏題跋,解析鈐印內涵。中國古代書畫歷史源遠流長,歲月的痕跡留存在書畫珍品上,最容易被發現的是那些后世鑒藏者的墨筆題跋以及各種朱砂鈐印,這些題跋、鈐印是研究作品流傳經過的重要依據。因此,探究每一幅作品鑒藏者題跋、辨識鑒藏印文、確定鈐印歸屬等基礎性工作,成為館藏書畫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查士標 楚山春曉圖軸176cm×71cm 紙本設色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楚山春曉,仿米南宮畫法,查士標。鈐 印:查士標印(朱) 梅壑氏一字曰二瞻(朱)鑒藏印:慎修堂珍藏(白) 當涂胡啟爵審定書畫(白)

從鑒藏者題跋、鈐印角度分析武漢博物館館藏清代書畫,可以發現,學者型鑒藏家的跋文、鈐印,對作品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幫助。如錢基博在其收藏的作品章曰能、施洽、曹灝等《雜畫(十六開)》冊上所作的題跋,即是其深入研究歷史資料,梳理相關畫史文獻的成果體現。錢基博在每幀作品上均鈐有鑒藏印,其中第九至十六開上分別題跋,概述了徐邦、章谷等9位作者的生平及相關畫史著錄。從跋文得知,錢基博題跋分別作于1951年、1952年。具有專業藝術積累的職業藏家或者書畫名家,他們的鑒藏題跋及鈐印,對書畫作品的藝術價值具有更權威的評價。王原祁是“清初四王”之一,其作品《溪亭秋色圖》軸具有典型的個人風格,構圖取法倪云林“一湖兩岸”式,設色施以黃公望“淺絳法”,蒼郁秀潤,元氣淋漓。畫幅上鈐有“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吳湖帆珍藏印”“吳氏梅景書屋圖書印”等印,為著名收藏家吳湖帆舊藏。吳湖帆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收藏家吳大澂嗣孫,其收藏宏富,既善鑒別、填詞,又擅山水。王原祁此作繪畫精良,又經吳湖帆收藏鑒定,其藝術地位無庸置疑。前文提及的作品周璕《白描九歌圖》冊,前十一開為周璕作品,后四開為鑒藏者題跋、鈐印。如果說林志鈞、郭沫若、文懷沙、張難先、張國淦等鑒藏者為文化名人或學者,齊白石、傅抱石、關山月、黎雄才、陸和九等人,則是在中國現代藝術史占有重要一席的著名畫家、篆刻家。如此眾多的名人、名家在周璕此冊上留存題跋、鈐印,是對作品藝術價值的進一步認可。

館藏清代書畫中數量更多的鑒藏印,為職業藏家所有。他們的鈐印為研究書畫作品流傳脈絡,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如王翚《修竹村居圖》軸上,鈐有民國時期漢口商界巨富、廣東南海人陳仙洲鑒藏印“南海陳仙洲藏”“仙洲珍賞”;王翚《仿李晞古山水圖》軸上,分別鈐有收藏家潘寶璜、戴植鑒藏印“藏之望瓊仙館”“潤州戴植字培之鑒藏書畫章”;著名收藏家王養度、王文心、劉世珩等人鑒藏印“蒙泉書屋書畫審定印”“曾藏荊門王氏處”“蔥石觀印”,分別出現在羅牧《山水圖》卷和黃均《招鶴亭圖》卷上;近代著名收藏家張仁芬在金農《墨梅圖》軸上留有鑒藏印“漢陽槐清齋張仁芬季郁父鑒藏金石書畫之章”“季郁癸亥歲以前所得”“季郁審定”等;鑒藏家李玉棻則在李世倬《雜畫(十二開)》冊上鈐有“韻湖審定”“甌缽羅室長物”“均湖庚辛著錄”等印。

[清]石濤 芭蕉竹石圖軸130cm×49cm 紙本墨筆 1681年 武漢博物館藏款 識: 懷素種蕉吾寫蕉,墨池風起葉飄飖。問君披拂靜相對,清興此時誰更饒。為公輔道先生一笑,辛酉立夏前十日,石濤濟寫于一枝。鈐 印:法門(白) 濟士僧(白) 小乘客(朱)鑒藏印:邦懷珍藏(白) 承素堂書畫記(朱)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不少作品曾被居一定職位的官吏收藏或鑒賞過,作品中留有他們的題跋、鈐印,這也是對作品傳承信息的印證和補充。例如,張之洞、梁章鉅均為晚清大吏,為官之余,亦喜收藏、鑒賞書畫。石濤、八大山人《書畫合璧圖》卷上,引首留下張之洞的墨筆,卷內鈐有梁章鉅“茝林審定”印;王翚、楊晉《摹劉松年〈傅巖板筑圖〉》軸上,留有屬于清定郡王載銓的“定府行有恒堂珍賞”鑒藏印;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在王廷綬《山水圖(十開)》冊上,鈐有“匋齋審定”鑒藏印;鄭燮《修竹圖》軸上,出現曾任陜甘學政的景其浚鑒藏印“郁蘭堂珍賞”;奚岡《松石萱花圖》軸上,所鈐藏印“楊默庵考藏金石圖書”“揆一考藏”“說劍橫經之室”等,為留學日本、參加過武昌起義、曾任偽武漢綏靖公署主任、后以漢奸罪被處決的楊揆一所有。此外,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原副政委、山東省軍區顧問童邱龍所有。1988年童邱龍將其收藏的,包括此畫在內的明清以來百幅名家書畫,無償捐贈給武漢博物館。此畫作上鈐有其鑒藏印“黃陂童邱龍藏書畫”。

七是書兼諸體,各盡其妙。武漢博物館藏清代書法,以及書畫合璧之作上出現的書法作品中,較清晰地了解清代書法的概貌。館藏有王鐸、傅山為代表的晚明清初著名書家的狂草佳作,八大山人難得一見的早期書法,還可以從趙之謙《篆書讀書承志》橫幅中,到其融楷法、金文和石刻于一體的大字篆書,以及風神瀟灑、蒼勁古茂、洋溢著“金石味”的行書真容。從高鳳翰《隸書題漁家樂圖》軸中,能夠感受到其宗法漢碑、嚴謹流暢、淡雅秀勁的隸書精髓,贊嘆作者能集隸、草及諸多印章于規整有序布局之中,卻毫無矯揉造作之感。筆走龍蛇的草書與端莊不茍的隸書,仿佛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動靜反差,加之各式“蒼古樸茂,罕與儔匹”的印章點綴,無疑為作品增添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打上特色鮮明的隸書烙印的還有鄭簠、鄭燮、金農、巴慰祖等人,他們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為清代“書道中興”之名增添了無上榮光。同時,在繼承和堅守“二王”以來中國傳統書法的帖學之路上,馮銓、米漢雯、祁豸佳、劉墉、王文治等書家,均在不斷地進行書法實踐與探索,清代書壇涌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行書佳作。此外,張照、郭尚先、楊守敬、張裕釗等人亦在楷書領域辛勤耕耘,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有清一代,諸多書法家的藝術實踐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發展時代。

武漢博物館館藏清代書畫是館藏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梳理、深入挖掘和闡發文物資源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是時代賦予博物館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為江漢關博物館館長)

鑒藏印:□□齋(朱)鈐 印:姑妄言之(朱) 汪家珍印(白) 壁人(朱)汪家珍。見,五字中具有四時。政作此,客有過而談詩者,遂并識之耳,孟兄以為奚若。字,則前此始春而眼,繼而眉,春老而絮,入夏而濃陰,秋而黃落,皆歷歷可款 識: 戊申小春寫往歲﹃堤柳變鳴條,思歸不自持﹄句,為孟舉道兄。鳴條上加一變48cm×31.3cm 紙本設色 1668年 武漢博物館藏[清]汪家珍 柳堤馳馬圖軸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岑(白)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高岑(朱)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高岑之印(朱)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高岑(朱)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 印:高岑之印(朱)鑒藏印:陸樹聲鑒賞章(白)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高岑(朱)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鈐印:高岑(白文連珠)

[清]高岑 山水圖冊37.4cm×19.5cm 紙本墨筆 武漢博物館藏款識:高岑。鈐印:高岑(朱)

猜你喜歡
博物館
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5:58
去博物館shopping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06
博物館里的“潮應用”
今日農業(2022年4期)2022-06-01 06:12:38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之城』如何建?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0
博物館里的“虎”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館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4
去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中外文摘(2017年20期)2017-09-30 06:40:48
博物館奇妙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777|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v天堂中文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亚洲第一成年网|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h网站在线播放|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色88|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拍夜夜操|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人网站|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福利|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丝袜91|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黄色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精品护士|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丝袜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久久综合干|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洲av毛片|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理论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视频欧美|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