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雅+溫志強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民營企業也在企業改革的熱潮中獲得了長足健康地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雖如此,但其仍然存在諸多的管理問題,機制配置問題等。近年來,政企不分一直是國企改革的頑疾之一,面對國有企業改革所承受的困境,政企分開簇擁國企改革繼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性被再一次賦予了新的寓意。
【關鍵詞】政企分開;困境;出路;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A)-0000-00
一、政企分開的困境
(一)從企業員工角度分析
企業員工作為企業發展和創新的持久動力,是企業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政企分開作為對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應時舉措,必然會帶來國有企業精簡人員工作的展開和關注。國有企業精簡人員為企業的高效運轉提供了條件,深刻了意義。但在看到減少人員帶來優勢的同時,企業員工失業率同樣以高速增加的形式進入到公眾的視線。從企業員工個人角度講,自身所在企業人員精簡工作的展開,會導致自己面臨工作丟失的危機。危機的出現使員工自身掌握的相關工作技能得不到施展,重新加入到再就業隊伍中內心平衡感開始偏頗,基于此員工對政企分開工作呈部分抗拒狀態。由此政企分開推進便產生了基于企業員工的第一道困境。
(二)從政府收入角度分析
政企分開簡單來講即是在政府和企業兩個層次上實現政治和經濟職能的相互分離。從改革開放以來,政企關系一直是政府進行國企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政企分開也一直在理論上得到了無限的認可和優勢的挖掘,但由于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系,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總體上仍舊處于是半市場、半行政、半法律、半依賴的關系。政企分開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會導致政府部分收入的減少。政府收入的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政府提供社會服務力度的減弱,如醫保、垃圾處理、水利、電力、公共維護等都會受到影響。同時,由于社會服務與民眾的生活質量是相互掛鉤的,因此服務質量的低下會帶來公眾的不滿甚至是過激行為,進而對政府整體工作的展開產生消極影響。由此,政企分開推進增加了基于政府收入的第二道困境。
(三)從地方政府官員角度分析
政企分開困境立足于地方政府官員,即是落點于地方政府官員息息相關的現有政府考核機制。如今中國政府現有的干部官員考核分為四種類型,包括:一是組織部門在考察任用干部之中的德、能、勤、績、廉考核;二是由人事部門主管的對公務員工作業績的常規考核;三是行政條線系統中對下級對口單位的目標責任考核;四是針對各級領導班子的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縱使四種類型的優勢性存于官員個人的考核體系中,但在當前國內的干部官員考核體系中所含有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考核體系也依舊存在。地方政府領導人政績與經濟增長率的掛鉤促使政企分開的難度增加。因為地方官員從某種程度上講作為政企不分或政企小部分分離的既得利益者,其并不希望看到政企分開對其政績評判和晉升途徑造成影響。由此,政企分開推進便增加了基于地方官員的第三道困境。
(四)從特殊產業企業角度分析
對于國有企業中存有的運用鋼鐵、煤炭等工具來進行產業發展的企業,政企分開的開展會對其有很深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講,政企分開會給企業帶來強有力的自主權誘惑,但是對于部分特殊產業的企業來說,政府補貼的減少會造成特殊產業企業經營壓力的增大,使得企業只能從產品本身的節資去考慮經營策略的改變,最終可能會出現資源不環保、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只重利現象的出現,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和整體性負擔。由此,政企分開推進增加了基于特殊產業企業資源的第四道困境。
(五)從政企分開動力角度分析
政企分開需要在政府和企業雙方的密切配合和協調行動的保障下才能得以順利發展,雖然如今政企分開中已經有部分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處于愉悅的狀態,完成了分開階段的各種工作,然而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大部分企業仍然會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不同,出現動力大小不對稱的現象。動力不對稱反映的一種權利和利益障礙。一般來說,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會對政府的依賴性相對較小,希望政府能夠少干預,要求實行政企分開的動力比較足。相反,經濟效益不太理想的企業對于政府的依賴性相對較大,其擔心政府與自身分開之后既得利益的喪失、經營狀況的滑跌和生存風險的獨立承擔,因此缺乏政企分開的動力,阻力因素較大。政企分開動力的差異性,阻礙因素的多樣性均會延緩政企分開的進程,進而影響到政企分開積極效果的呈現和完成。由此,政企分開推進增加了基于動力不對稱的第五道困境。
二、政企分開的出路
(一)嚴控企業人員精簡條件,出臺相應保障措施
針對企業員工在政企分開中呈現的困境狀況,政府和企業應雙方發力,對問題的回應和解決提出對策。企業方面,其應從整體發展的綜合戰略角度出發,嚴格把控精簡工作的人員資格審查和與企業的適配性。對于整個精簡工作的過程,企業應據精簡前、精簡中、精簡后這三個階段作出正確合理的工作戰略部署。在精簡工作開展前,企業對于人員的資格篩檢和審查要做好細致的準備工作,將員工的業績、工齡等一系列需要在考核范圍內的指標務必做到準確真實。在精簡工作開展過程中,企業應該注意隨時將精簡的考慮安排的相關信息做到公開化,對于業績等相關方面的量化標準予以公示等。精簡工作終結后,企業應該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對被精簡員工進行安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地物質補貼。政府方面,其應該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對因此失業的員工進行補償或者優惠條件的給予等。
(二)發展社會服務資金來源,創新服務形式
政企分開的第二個困境即是政企分開帶來政府收入減少,最終影響社會服務。面對這樣可能出現的境遇,政府不應該以此作為將政企分開工作延緩甚至是推遲的理由,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社會服務是公眾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在盡量維持穩定現有政府收入來源的同時,要善于運用創新的思維、發展的觀點拓寬社會服務資金的來源,保證在來源渠道正規合理的基礎上追求多樣化的并存。其次,政府可以通過社會服務形式的創新,尋找將資金投入最大化的有效形式,在保證社會服務質量的同時,完成穩定資金的效益最大化。
(三)改進官員考核機制,加強官員良好素養建設
由于政企分開不利于官員的晉升和考核,因此部分地方官員對于政企分開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抵觸心理,甚至出現了阻礙的做法。要改變這一困境,其最首要的工作即是對現有官員考核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改進的方向就是要把經濟增長率與地方政府領導人的政績直接分開,部分剝離,將考核經濟轉變為考核官員的民眾滿意度。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能降低地方官員對于政企分開工作的不滿度,而且對官員的官僚作風造成了一定沖擊,督促官員走到群眾中去了解并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除此之外,官員素質的培養和跟進工作也要落到實處,擺正部分官員利益為先的錯誤態度,從根本上將服務的基本精神發揮出來。
(四)加快特殊企業技術創新,加強節能環保意識培養
特殊產業企業由于在政企分開時會面臨政府補貼減少,經營壓力增大的困境,所以對政企分開工作有著或多或少的消極心理。為了改變困境,配合國家政策,特殊產業企業應該從自身下手,尋求更為合適、更為創新、更為精進的經營方式。針對產品進行創新,對其效益的要求達到更嚴格化,爭取用最少的資金獲取最大的產品效益。產品的創新,自然離不開高端精英人才的開發研究,因此特殊產業對于相關產業產品技術人才培養的力度應該加大,譬如建立專門的培養計劃,對優秀人才進行獎勵。當然,新型產品開發過程中企業要時刻保持環保節能意識,對此政府方面應采取措施對企業研發產品的環保性進行鑒定和使用監督。
(五)平衡政企分開改革動力,積極推進效果呈現
解決政企分開工作的動力不對稱問題,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以動力改革力度為重點。首先,要進一步提高對政企分開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政府不能將政企分開當作甩包袱的手段,企業也不應該靠政企不完全分來維持正常經營。雙方要認識到盡管在政企分開過程中,某些主體可能會造成一些暫時性的利益損失,但其最終結果的影響是正向有力的。其次,針對不同經營狀況的企業,政府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消除阻力。對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政府加大獎勵覆蓋程度,對效益不理想的企業,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企業走上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嚴立新.行為經濟學理論在危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3(11).
[2] 溫志強 .公共危機管理資源配置機制的構建[J].經濟管理,2011(7).
[3] 高小平.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成就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08(11).
[4] 孫翎.復雜網絡視角下突發性公共衛生危機管理[J].經濟管理,2010(1).
[5] 陳慶修.從安然事件看企業危機管理[J].管理評論,2002(5).
[6] 溫志強.城鎮化背景下基于利益視域的群體性突發事件預警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4(2).
[7] 陳伯庚.政企分開的難點剖析[J].學術月刊,2001(10).
[8] 湯在新.論“政企分開”[J].當代經濟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