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南
【摘要】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和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學設計研究創建了很多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型,眾多高校的一線教師也參與了相關教學理論的學習或技能培訓,做出了完整具體的教學設計,但在指導具體教學方面,教師很少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設計理論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橋梁作用。本文希望通過分析教學設計理論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為學校教學改革特別是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提供可借鑒性的理論參考,增強教學設計的可用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a)-0000-00
近二十年來,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國內外高校的研究重點,特別是近十年,研究成果顯著增多,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而教學設計的研究多數集中在教育學等專業的研究領域以及中小學的教學研究中,多從如何做好教學設計方面進行單一的改革,缺乏實踐應用的系統理論作指導。本文主要研究教學設計在應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找到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真正原因,為指導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和論據保證。
一.教學設計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意義與價值
1.教學設計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為教育理念,突出學生學習策略、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將教學設計應用到教學實踐有助于幫助教師改變原有傳統的教學觀念;
2.課堂教學設計是對教學過程的預設,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藝術性,教師如果運用得當,在課后進行認真的反思,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對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3.本文主要針對高等數學學科中單元教學設計理論在實踐教學應用的討論,高等數學的學科特點使學生認為她是比較難的課程,運用教學設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數學教學設計理論
所謂數學教學設計,就是針對數學學科特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數學教學與學習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整合課程資源、指定教學活動的基本方案,并對所設計的初步方案進行必要的反思、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育哲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論和教學論,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設計的基本類型有學段教學設計、學年教學設計、學期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等。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課題、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操作流程等,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分析學情;設計教學目標;解析、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方案等。
單元教學設計的要求和步驟如下:
1.制定教學目標:含知識、技能(能力)、學習態度與價值觀(情感)目標
2.依據教學大綱簡要說明教學內容
3.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4. 學情分析及教學預測
5. 教學策略與方法
6. 板書設計
7. 教學互動環節設計
8. 教學效果評價
9. 教學反思與改進
三.現階段高等數學教學設計應用的問題和對策
對于教學設計的一系列步驟和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師基本上能夠大致掌握,但在利用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時,由于課堂教學的動態性和復雜性使得教學設計變得形式化。許多教師沒有或者只將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內容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使得教學設計的利用率偏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教師對于所授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很多教師無法準確說出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價值觀無法把握,高等數學的學科特點,多數從數學文化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入手,由于價值觀的目標比較籠統,使得教學設計最初就失去了指導作用,由于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需達到的標準和要求,如果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會影響整個教學設計,進而不能使之有效的應用;
其次,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單一,對于每個單元教學設計,教師將設計重點放在數學概念或者知識點的引入方面,而在講解具體內容環節,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即使是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師通過機械理解而盲目照搬,不考慮適用性,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教法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是灌輸式教學,一言堂,學生多數情況下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加之高等數學是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難懂的科目,教學方法的陳舊,使得學生聽課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疲勞感,感到數學是枯燥乏味的;
第三,忽視教學互動環節,在應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經常將教學重點放在各個知識點的講解上,使得互動環節形同虛設,絕大多數教師憑借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設計,不能很好的將科學教育理論與個人的教學經驗相結合,講完教學內容就是完成教學任務,不能把所教授的內容以最豐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觀念還是不能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由于高等數學的授課對象是剛步入大學的青年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不是簡單的汲取知識,而是要探究科學文化的發展過程,對他們的教學應當更多地接近研究方法,更多的采用討論法和實踐作業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適應他們探究問題的需要;
最后,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學評價形式和內容單一,即使是將教學設計應用到實踐教學,各個單元教學后,教師主要通過課堂學生的反饋和課后學生的作業情況來評價學生,很難判斷是否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這使得教師失去應用教學設計的主觀能動性,出現一種“用了也不知道用的好壞”的尷尬情況,容易回歸到自己原有的教學過程中。
針對以上教學設計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1.提高教師對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凡事預則立”,教學是科學的認知活動,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教師提出正確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教學內容,運用合適教學手段和方法,是減少和克服教學活動盲目性,增強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當重視教學設計的全過程,此外,各高校和專業也可以采取適當措施,如教學設計大賽,教學設計培訓,專業教學設計觀摩,使青年教師意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逐漸形成應用教學設計的常態化。
2.教學模式和方法應盡量貼近教學實踐,能解決實際問題,以實用為主。高等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的學科,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就應適當選用演題法和練習法,目前,教師運用講授法講授數學更為普遍,要求教師的講授更有邏輯性,在知識內容方面有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完成知識結構的同時了解數學的形成和發展。此外,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選用也受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個性素質的影響,如果教師具有教育教學的理論素養,具有開拓創新的能力,就會主動鉆研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直接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實施。將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可以增強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教師的專業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能夠擴充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為學校教學改革特別是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提供可借鑒性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振球. 數學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裴新寧.透視教學設計觀[J].中國電化教育,2003.7.
[3]盛群力,李志強.現代教學設計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張華.教學設計研究:百年回顧與前瞻[J].教育科學,2000.
[5]高文.教學設計研究的未來[J]. 中國電化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