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華
摘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其中重點提到發展“鄉村休閑產業”“農村電商”“現代食品產業”和培養“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方面。壯大農業新業態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高農民收入,而針對農業新業態如何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對策研究還相對缺乏,本文針對我國農業新型業態發展的趨勢,提出農業新型業態推動農戶增收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農業新型業態 農民增收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要進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以農業新型業態為依托,拓展和提升農民增收渠道,培育農民增收的新動能,需要完善三個層面,建構三個機制。
一、強化三個層面
(一)政府層面
1.提升農業新業態創新驅動力。
加強農業創新的載體建設,利用農業園區、農業聚集區、電商平臺等載體。建構一批條件優越的農業新型業態發展平臺,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加強對平臺載體的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參與農業新業態經營的積極性,加大對平臺建設的財稅支持力度,簡化業態經營的審批程序,加快農業新型業態創業載體建設和融資渠道建設。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小規模經營農戶的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破除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加強媒體對農民在新業態創新創業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營造有利于農民創新創業參與的文化氛圍。
2.推動農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結合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推動地方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的程度和深度。一方面重點促進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休閑產業、生態產業等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深度和廣度,打造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產業空間,延長融合產業的鏈條,拓寬產業鏈和應力模式。另一方面,重點推進“互聯網+農業新型業態發展”的模式,利用互聯網思維,推進農業新型業態的生產方式,加快推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創新農業新型業態的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式。
3.培育農業新型業態的優勢品牌。
實施精品工程,有效發揮制度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地方知名品牌。加大對優勢農業新型業態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發揮績效評價在引導農業業態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服務和產品質量,擴大社會影響的積極作用。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大對地方農業新型業態的傳播力度,組織精品推介,發揮精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推動地方知名品牌的產業鏈價值聯動策略,實行跨企業、跨行業的聯動策略,增強地方農業新型業態品牌的活力。
4.創新農戶嵌入新型業態生成和實踐模式。
依據農戶所具有資源稟賦,創新農戶融合農業新型業態的生成和實踐模式。如創新“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和“固定資產入股”等模式,將農戶的生計資源通過農業新型業態的生成和實踐,轉化為更多的收入資源,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提高農戶的組織化水平,通過農戶的自發合作,形成農業合作社,在合作社范圍內實現農業新型業態創新和經營,推動農戶全方位的參與農業新型業態的經營,提高農戶收入水平。發展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重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模式,提高其在農業新型業態發展的推動作用,依靠集體經營農業新業態,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5.激發農業新業態產品消費潛能。
利用電商網絡、豐富新業態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加快農業新業態的物聯網建設,創新新業態產品消費引導和促進政策,促成農業新型業態成為消費熱點,增強居民對新業態產品的消費意識。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新型業態的生成和實踐,提供更多的服務供給,產生更多的適銷對路的農業新業態產品和服務。優化農業新業態消費環境,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6.優化農業新業態的空間布局。
結合農業新業態的經營特征,建構連片、集中的經營區域,實現跨界融合、協同創新、虛實結合,注重培育地方特色的重點項目和工程。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地方特色農業資源在促進農民創新創業中的作用,鼓勵跨區利用產業優勢資源,引導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產業合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新業態。
7.加快提升農業新業態產品的國際創收水平。
依托互聯網、知名農產品企業的加盟等手段,推動地方農業新業態產品的國際創收水平提升。借力“一帶一路”、國家自貿區等戰略,推動農業新業態產品“走出去”,支持企業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完善國際化經營的管理制度,建立與國際慣例、標準符合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
(二)企業層面
1.深入挖掘農村農業資源,創新農業業態。
依托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挖掘資源的利用潛力,利用現代技術和手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2.組建行業協會,創新帶動模式。
首先,企業組建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組織平臺,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新型業態經營中。其次,創新“企業+農戶”模式,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將農民參與貫穿于整個農業新業態的產業鏈,而不僅僅在某個環節產業,提高農民的參與程度。第三,創新農戶參與模式,農戶可以以土地入股,也可以以人力資本及其他資本形式入股,擴大入股的范圍。
3.依托互聯網載體,跨區帶動農民增收。
首先,有效利用電商平臺,不必局限于地域范圍,依托互聯網平臺,通過電子商務和電商品牌,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新業態經營中。其次,嚴格企業內部標準,對于農業新業態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制定嚴格的標準和流程,嚴格約束參與經營的農民,打造企業良好的聲譽水平。第三,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構企業自己的門戶網站,打造自身的物聯網系統,營造一個高效的經營環境。
(三)農民層面
1.加大培訓力度,加快提升自身素質。
首先,通過自學和農業新興業態的實踐,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和素質,提高經營效益。其次,積極參與機構培訓,提升經營能力。第三,同行業之間經驗交流。
2.聯合“新農人”,拓展新業態空間。
農民聯合農業科技開發人員、市場開發和推廣人員、城鄉農業創業人員,共同打造農業新業態,從而提升農民參與新業態的經營程度。農民自發聯合,形成合作社或協會,并以此為平臺,擴展農業新型業態的經營空間。
3.強化區域內農業新型業態的集群創業力度。
以農業特色業態為基礎,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并以此為依托,發展特色專業村,以特色村為載體,覆蓋整村居民,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另一方面,打造農業新型業態的綜合體,將各種農業新型業態集于一身,形成田園綜合體,打造一批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提高對周邊農民對農業新業態的參與程度。
二、創新三個機制
(一)創新農民融入機制
1.創新農民資本融入機制。
深度挖掘農民所擁有的資本及其價值,發揮資本在產業融合中的功能作用,提高其經濟價值,發揮其在新業態中的創收作用。如利用農民所擁有的特色民居,閑置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以及特色的手藝等方面的內容,使其參與到農業新型業態的經營中,從而創新其融入機制。
2.創新農業新型業態的參與平臺。
建構一個多元融合的農民參與新型業態經營的平臺,比如,打造“合作社+電子商務”“合作社+淘寶村”等創業平臺,支持農民多元參與農業新型業態的經營,給農戶提供更大的參與空間。
3.創新公共服務機制。
建構農業新型業態的行業協會、科技服務機構、產業資訊機構和管理資訊機構,為農民在農業新型業態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或者通過部門之間、機構之間的聯合,整合服務資源,有針對性建構服務平臺。
(二)建構一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
1.建構一個有效的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
加大農民所處環節與新型業態產業鏈的其他環節的緊密程度,增加不同環節之間的信任水平,平衡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權力分配,提高收益分配的公平和合理程度。
2.增強農戶在新業態創業的組織化程度。
通過參與農業新型業態經營農戶的集體行動,來提高其自身利益的保障和談判能力,如成立行業協會、合作社、非政府組織等聯合體,提高其集體談判能力,從而獲得其應得利益。
3.規制市場壟斷行為。
約束農業新型業態經營市場的市場壟斷行為,建構一個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保障農戶的市場利益。
(三)創新農業新型業態的帶動機制
1.實施項目帶動機制。
依托“美麗鄉村”“一村一品”等項目,帶動農業轉型,創新農業新型業態經營的帶動機制。通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創業等項目,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新型業態的經營中。
2.實施組織機構帶動機制。
依托科研部門、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通過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新型業態經營中。
3.打造產業鏈整體帶動模式。
延長和擴展農業新型業態的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來提高區域農民參與能力和范圍,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新型業態的經營中。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河南‘互聯網+現代農業新型業態生成機制及實踐路經研究”(2016BJJ01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創新驅動河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研究”(2017-ZZJH_09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