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在2020年實現7 000萬貧困人口脫貧、所有重點縣全部減貧摘帽,可謂任重而道遠。當前,農村尤其是廣大貧困村在實施脫貧致富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比較薄弱,不少村民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干部開展扶貧工作不積極、方法不多、內容不豐富,“慵懶散浮拖”現象時有發生。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扶貧講話精神,全員行動起來,不斷強化農村黨員干部思想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扶貧開發隊伍,以高度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凝心聚力實施精準扶貧,積極營造“趕、比、超”脫貧致富氛圍,挖掘貧困村農民致富“內生”源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足思想動力。
農村思想工作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廣大村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道德水準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我國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一是農村黨員干部年齡普遍偏大,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不能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二是缺乏創造力,按部就班,思想政治工作難以凝聚村民人心。三是工作方法簡單,思想政治工作處于被動地位,村干部缺少現代化服務理念,等村民上門多,入戶宣傳少。四是陣地建設落后,難以形成宣傳合力。缺乏專門開展文化宣傳的陣地,村民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與享受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匹配;五是資金投入不足,貧困村村公資金少,思想政治宣傳缺乏資金保障。
思想工作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意義
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強化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有利于實現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統一,提升農民社會地位,更有利于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政治發展,為建設繁榮、富強、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保障。
實施精準扶貧,政府及社會其他參與扶貧的力量是外因,村民是脫貧主體,是扶貧發展的內因,只有通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統一內外因,增強扶貧的高度政治自覺和責任意識,才能形成推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扶貧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地生根開花。
面對日益復雜的農村發展環境,需要以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基礎,否則無法保障農民權益和生活標準,這直接影響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解決對策
當前,實施精準扶貧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精準性,確保精準扶貧工作項目的實效,從而推動農村社會快速、穩定發展,提升農村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進而形成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精神氛圍,把農民群眾的力量集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來。
提升政治自覺,把貧困村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做好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決好三農工作重要任務之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至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脫貧”之后,中央又作出《關于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定》,脫貧己成為當前最大的政治。我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統一干群思想,牢固樹立抓扶貧就是抓經濟發展、抓基層黨建、抓民生改善的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務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堅定信心和決心,咬定目標,苦干實干。
創新工作方式,集中力量加強貧困村思想政治文化宣傳。積極探索村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如組織政策文化宣傳隊進村頭、到田地,一對一的現場為老百姓講解。要改變過去依靠發傳單、扯橫幅等傳統宣傳方式,建立健全并有效利用村圖書館、廣播服務站、手機短信等陣地,積極宣傳扶貧惠農政策。建立群眾自主發展機制,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實施精準幫扶,切實讓有意愿發展貧困村民率先發展起來,形成發展榜樣,充分調動群眾積極參與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發揮扶貧政策和村規民約的合力。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堅持扶貧先扶志,培育“勤勞致富光榮、好逸惡勞可恥”的榮辱觀,營造“扶貧不扶懶”的輿論氛圍,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鼓勵困難群眾自立自強、自力更生,自主改變落后面貌,過上美好生活。
加強監督問責,筑牢扶貧工作廉潔思想政治防線。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中,倡導文明健康、勤儉節約、自立自強、遵紀守法良好鄉村風氣。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當好廉潔警示教育“敲鐘人”角色,把廉潔教育引入村頭,時刻警醒村干部,督促他們牢記責任和擔當,切實擔負起扶貧工作現場第一責任人職責,主動深入田埂地頭,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進一步加強對扶貧工作開展的監督,對扶貧第一責任人實施“問責機制”,充分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扶貧項目實施過程進行全監督,確保扶貧資金使用到位。
(作者系成都市興蓉集團有限公司派駐邛崍市茶園鄉鳳儀村“第一書記”)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