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敏

在過去一百余年的汽車業發展史上,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1914年以福特汽車引進第一條流水線為標志的生產流水線的創新、二戰后以日本和歐洲汽車崛起為標志的產品多樣化的創新、1973年起以全球化為驅動力的精益生產方式的創新。每次創新,都引發了汽車市場的深度洗牌和重構“危”與“機”。隨著以互聯網、通信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產業創新和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創新,汽車產業正迎來第四次重大變革——智能汽車時代。
智能汽車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概念中的綜合系統主要包括智能駕駛系統、生活服務系統、安全防護系統、位置服務系統以及用車服務系統等。智能汽車包括三大要素:車輛主體、駕駛系統和服務體系。
智能汽車市場風起云涌
巨頭企業競相進入
大變革下,汽車產業固有體系和格局都將被打破,風險與機會并存。汽車市場風云再起,智能汽車市場成為競爭焦點。
一方面,傳統汽車企業也敏感地意識到變革期的機會與挑戰,幾乎所有的傳統汽車廠商都在自主研究自動駕駛,并且大部分廠商都把商業化自動駕駛的目標年代提前到2020年前后,如下表所示。它們積極尋找突破口,不斷加大在人工智能和車聯網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積極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加快產業鏈合作的步伐,推動傳統汽車生產和銷售模式的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汽車制造門檻降低,一批高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紛紛跨界布局,搶灘智能汽車市場。汽車制造門檻降低的原因主要四個方面:一是兩部委聯合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降低造車門檻;二是汽車的電動化驅動汽車結構和零件數量大幅減少,降低了汽車生產的復雜程度;三是汽車生產企業不斷增加,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現產能過剩,能夠提供外包服務;四是汽車生產的模塊化和標準化程度提高,使得外包或第三方采購成為可能。
高科技巨頭企業和創業公司通過超強的融資能力、深厚的IT技術開發能力和廣泛的品牌影響力,通過自主研發智能車載關鍵核心系統、跨界合作構建產業鏈生態系統等方式,全面滲透到智能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近幾年,蘋果、谷歌、微軟、思科和IBM等國際IT巨頭企業已經陸續踏入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領域,成為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的重要主體,甚至是主導者,如下表所示。國內IT企業同樣不甘落后,也紛紛涉足智能汽車市場。
技術研發碩果累累
關鍵技術不斷突破
智能汽車是匯集了眾多高新科技的綜合系統,包括感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等。為了在未來激烈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圍繞相關領域開展的技術研發如火如荼,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據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報告顯示,2010年到2015年間,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22 000件。就在2016年11月上旬,福特推出裝有倒車攝像頭的制動技術,可以自動激活剎車,從而避免駕駛員倒車時發生碰撞。在2016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展會),汽車巨頭企業率先亮相無人駕駛技術成果,如下表所示。
智能技術廣泛投入應用
提升汽車檔次和競爭力
智能汽車已經從概念、技術逐步走向實踐應用,并且產業化進程有加速趨勢。根據統計,2015年1至8月,中國智能化汽車技術的市場滲透率可達3%以上。目前,智能汽車“輔助駕駛技術”和“半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這兩類技術的應用,不但滿足了消費需求,還成為提升車型檔次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要素。如自適應巡航,可以感知前車之間的距離,并通過與制動防抱死系統、發動機控制系統協調動作,與前方車輛始終保持安全距離;智能雨刷,可以自動感應雨水及雨量,自動開啟和停止;自動泊車系統不需要人工控制,自動泊車入位;防打瞌睡系統,通過監測駕駛員的眨眼情況,來確定疲勞程度,必要時可自動停車報警。
在2016CES展會,福特公司負責人Lisa Brankin向媒體透露,隨著不斷向無人駕駛技術邁進,福特汽車將持續與市場需求步伐保持一致:“福特公司計劃逐步為其汽車增加無人駕駛系統,目前,我們正為更多車型安裝駕駛輔助系統和頭燈安全改進技術。”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暫時處在
技術領先位置
從20世紀70年代,美歐等發達國家從軍事用途起步,著手研究無人駕駛汽車。由于起步早,歐美國家近幾年取得突飛猛進的成果。從全球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水平看,美歐和日本已經走在了研發和產業化的前列。美國在互聯網與汽車相融合領域處在龍頭位置,歐洲重點布局自主式自動駕駛技術,寶馬、大眾等相關領域的電子零部件和整車生產具有優勢地位;日本一方面著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設施基礎建設力度。
從發展動力來看,美歐和日本的政府在發展智能汽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4年,美國推出《ITS戰略計劃2015—2019》,明確了從ITS戰略升級為網聯化和智能化的雙重發展戰略;歐盟在2014年實施“Horizon2020研究計劃”,全面支持新一代ITS與智能汽車發展;日本在2014年啟動“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國家戰略創新項目,提出到2030年普及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目標。
我國正在加速推進智能汽車產業發展
在我國,各相關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都以各種方式支持智能汽車產業發展。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提出我國智能汽車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較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隨后,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合作式的智能運輸系統、專用短程通訊等國家標準也相機在2015年正式發布。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啟動智能汽車的研發工作,以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主體的研發團體,在國家“863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在智能系統和應用軟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中,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就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2003年7月,國防科技大學和中國一汽聯合研發的紅旗無人駕駛轎車高速公路試驗成功,自主駕駛最高穩定時速13Okm。
我國汽車企業紛紛進軍智能汽車領域,主要通過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自主研發主要集中于車載終端的娛樂、導航、安防、信息服務等領域,在關鍵技術領域則采取穩健型的跟進策略。與此同時,我國互聯網企業陸續布局智能汽車產業,但更多涉足于智能汽車的互聯網入口端服務,例如樂視和百度先后推出無人駕駛樣車,阿里與上汽合作打造互聯網汽車生態圈。
我國發展智能汽車雖然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但是我國智能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技術方面,技術積累不足,車輛控制和安全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相對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生產制造方面,企業對智能汽車認識差異較大,缺乏協同發展模式;宏觀政策發面,缺乏頂層設計,技術標準體系嚴重滯后;環境方面,法律體系、信用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尚待完善。
智能汽車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各國政府和巨頭企業大力發展智能汽車產業都是因為看好該市場發展的廣闊空間。
首先,智能汽車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一些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的預測數據紛紛給出非常樂觀的預期。美聯社預測,到2018年,整個聯網汽車市場的設備出貨量預計將達5 986萬部,市場產值將達984.2億美元。波士頓咨詢集團測算,智能汽車市場價值將在2025年前達到420億美元;2035年前,全球將有1 800萬輛汽車擁有部分自動駕駛功能,1 200萬輛汽車成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預測,到2040年,無人駕駛汽車將占到路上行駛車輛總數的3/4,智能汽車可能顛覆當前的汽車交通運輸產業運作模式。普華永道預測,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年銷售額將從2017年的472億歐元上升至2022年的1 400億歐元。汽車行業咨詢機構IHS發布預測報告稱,無人駕駛汽車發展速度正在趕超純電動汽車,2025年左右將走進尋常百姓家,2035年銷量將達到2 100萬輛,占同期全球汽車市場總銷量的16%。
其次,智能汽車市場增長速度快。美聯社預測,整個聯網汽車市場2013至2018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預計將達41.2%。普華永道預測,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2017至2022年銷售額增速不低于25%。
最后,消費者預期強。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需求非常強烈,將推動智能汽車市場逐波上行。雖然智能汽車尚未正式上市,但是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中國購買者非常渴望擁有自動駕駛汽車的比例超過85%。在車輛自動駕駛過程中,消費者希望可以使用娛樂系統、與家人相處/進餐、睡覺/休息和辦公。
研究機構對國內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同樣報以厚望。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預計,到2021年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市場的總體銷售額仍將高達1 226億歐元(8 937億元),相較于2016年增長204%。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到2018年將超過1 500億元。如果考慮到龐大的售后服務市場,規模則有望突破萬億元。汽車行業咨詢機構IHS預測,中國將成為最大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將擁有超過57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占全球的27%;這個數據也相當于2015年我國乘用車總銷量(2 114.63萬輛)的27%;這個數據也相當于2015年奧迪在中國銷量的10倍。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