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北京林業大學“兩山”理論課題研究組2月21日在京發布最新成果,建議在生態脆弱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加緊建設“兩山”理論試驗區,打好生態產業脫貧攻堅仗。
課題組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陳建成教授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山”理論,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結合的問題,指出“脫貧攻堅要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護林員等生態管護員”;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要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通過建立“兩山”理論試驗區盡快探索出有效途徑,為改變生態脆弱區、貧困山區的面貌做出積極貢獻。
陳建成指出,國家要求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生態脆弱區是精準扶貧的關鍵和難點。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中,充分利用生態脆弱區的資源優勢和國家生態建設的戰略和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是實現生態保護脫貧、產業特色脫貧的有效途徑。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支撐引領生態脆弱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
課題組研究認為,在生態脆弱區、貧困區建設“兩山”理論試驗區有重要意義。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具有塑造地方形象的重要內涵;是對“兩山論”實踐模式創新的重要探索;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綠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是革命老區率先脫貧、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是全國生態脆弱區、敏感區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合理利用,實現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示范。
課題組發布研究成果時指出,建設“兩山”理論實驗區應該遵循的原則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生態優先與合理利用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點上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規范管理與創新發展相結合。在具體建設中,要用生態工程推動,用生態產業帶動,用特色產品拉動,用機制創新驅動,全面協調融合,系統推進試驗區建設工作。
在談到著重開展的建設內容時,陳建成說,首先是要運用生態工程建設推動區域增綠,通過構建特色生態經濟型防護屏障,形成以通道綠化為骨架、城鎮村莊綠化為節點、荒山荒地綠化為板塊的整體格局。構建多部門共同實施的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構建山清水秀的森林生態體系,構建穩定高效的經濟林產業體系,構建環境友好的人居綠化體系,構建現代畜牧業發展體系;生態工程與產業系統整合,整流域推進。防護林建設要與綠化工程經濟林果相結合;大力推進整流域、規模化治理,按山系、按流域整體實施。
他強調,在試驗區建設中,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帶動區域循環低碳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綜合性生態產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將清潔生產、生態建設、農民持續增收、企業盈利等有效結合起來。結合造林綠化等生態建設的要求和需要,發展光伏林業;利用林下灌草、林業生產剩余物、農作物秸稈等運用氣化等手段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因地制宜發展道地藥材、現代牧草等綜合種植業。
陳建成十分看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休閑康養產業。他說,以旅游開發實施精準扶貧、發展山區經濟、致富山區人民,既能實現以發展促進保護的生態環境治理目標,又能夠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居民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需求,是帶給城鄉人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環境和生活的重要一環。在開展生態休閑旅游中,要建立兼顧自然保護、旅游發展、社區振興綜合目標的科學、高效的旅游管理機制與體制,構建科學的山區區域旅游開發空間結構;積極發展以環境解說與自然教育、森林康養、自然體驗等為內容和特色的生態旅游觀光、度假、休閑旅游產品。通過扶持鄉村社區開展鄉村旅游,實現旅游精準扶貧、鄉村社區振興、鄉村文化傳承、城鄉居民交流等目標;建設一批規劃科學、設計用心、管理先進的示范旅游景區、示范旅游公路、示范旅游步道(綠道)、示范旅游接待中心城鎮、示范旅游村、示范游客中心等,以點帶面,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陳建成說,要通過發展特色林果生產、加工及營銷拉動地方優勢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發展新型林果業,強化現有林果產品提質增效;大力推進特色經濟林產品深加工;引入新技術及戰略投資強化產品深加工;加大對林產品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引進戰略合作資本,培育壯大龍頭加工企業,進一步延伸加工深度,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山區特色產品品牌,運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現代技術手段,提升特色產品社會影響力和銷售能力。
他指出,要通過機制創新驅動,保障生態保護與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建立生態產業發展基金。引進戰略投資,以企業為主導建立生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區域生態產業發展;建立多方式融資平臺。運用PPP模式、產業投資基金、生態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建立全方位投融資平臺,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和區域發展的途徑和渠道;開展林業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側改革;針對山區特色產品進行戰略規劃,通過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打造,統一經營建立特色品牌,運用 “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技術手段開展營銷。
課題組認為,運用金融創新推動生態產業發展非常必要。一是加快林業投融資機制改革和創新,充分發揮公共財政投入的引導帶動作用,整合使用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通過林業PPP項目建設增強抗風險能力,為生態脆弱區建設提供多元化資金保障;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出資設立生態產業投資基金和發行企業債券,探索利用信托融資、項目融資、融資租賃、綠色金融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和工具,為社會資本投資提供投融資平臺,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的途徑和渠道。
課題組強調,要建立政產學研用高效協同融合的科技支撐體系,建立“兩山論”試驗區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等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入開展兩山理論及應用實踐研究,為試驗區建設提供智庫支持;制定各類優惠政策和合理的分配機制,推進新技術落地,引入高端人才,形成政產學研用高校協同融合的科技支撐體系;盤活現有農林業科技存量,增強林業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