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
新年伊始,浙江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植樹綠化活動。浙江持續不斷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繪就了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壯麗畫卷。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林業經濟,著力構建現代富民林業”“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國家林業局已將浙江列為全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希望浙江充分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林業發展新路子。
浙江以占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占全國8%的林業總產值。尤其近10年來,全省林業總產值年增長率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林業產業體系,產業結構較為完善,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新興產業勢頭強勁,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附加值明顯增加。
值得自豪的是,浙江林業在金融產品創新和培育市場化經營主體等多個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先后成立了全國首家林業行業擔保公司和首家林業行業性小額貸款公司,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省級林業龍頭企業、省級林業示范性專業合作社認定工作,林業“塊狀經濟”特征明顯,形成了一大批頗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僅“十二五”的成績便足見浙江林業的實力:全省流轉林權1586萬畝,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72.3億元;建立股份制合作社79家、家庭林場1294個;社會資金投資林業超過500億元;林業產值年均超過4000億元,農民人均年林業純收入3219元。
如何從時間進程中把握“加快速度”與“加快轉型”?如何從空間格局中審視“擴張規?!迸c“提高質量”?浙江林業的探路或成為全國林業發展的風向標。
觀念的更新,往往是現實變化的先導。浙江林業提質增效的瓶頸具體體現在哪兒?又該從哪些具體方面突圍呢?
其實,浙江林業的困境,也是全國林業普遍存在的困境。由于林業生態資源存在的特殊性,如生產經營周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技術進步慢、勞動生產率低下、比較效益不高等問題,導致其不但難以有效吸引生產要素,反而更容易使要素流向其他領域。而浙江林業產業的經營主體是民營經濟,其中以林農、合作社和小型企業居多,大中型企業比例很低,這些“低小散”的經營主體競爭力偏低,生產經營粗放,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
找到了問題,也就意味著距離解決不遠了。很快浙江省就明確提出了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方向與路徑。方向是:把握經濟規律和林業規律,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林業綜合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力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強化金融、政策、科技、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構建組織方式優化、技術裝備先進、產業體系完善、要素流通流暢、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顯著的戰略發展格局。路徑是:市場主導、政策引導、改革推動、創新驅動、需求拉動。
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依然是主戰場。在浙江省林業廳黨組成員陸獻峰看來,未來一二三產并非相加的關系,而是相乘的關系,必須融合發展。他解釋,在現代林業經濟格局中,一二三產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一旦某項產業為零,那么必將影響整個產業持續穩健的發展格局。
然而,要使一二三產相乘,并得出最佳數值,浙江林業就必須沿著既定方向與路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強化金融支撐、拓展產業平臺、發展現代流通業和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位于金華市的錦林佛手有限公司就是浙江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它以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讓企業和林農初嘗碩果。公司董事長張錦林介紹,近年來,公司在資源、市場、政策等因素的主導下,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共研發了30多個專利,擁有4個植物新品種權證書,獲得了兩個地理標志授權,尤其是破解了佛手不易保存、不易運輸的難題后,產品逐漸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
為讓一二產實現質的飛躍,張錦林又將目光投向了三產,實現種植、加工與旅游相結合,通過三產帶動一二產。去年,在三產的帶動下,一二產的產值實現了猛增,三產產值更強,是前兩者之和。
行走在以佛手主題文化為主的錦林佛手文化園,看到佛手種植區、小小動物村、科普教育基地、兒童樂園等場所人聲鼎沸的場景,張錦林興奮地說,既能滿足人們休閑、養生、觀光的需求,又能促進佛手系列產品銷售,何樂而不為呢?
統計顯示,錦林公司輻射帶動農戶近1000戶,種植佛手面積逾3000畝,為林農累計增收超過7000萬元。尤其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現代林業經濟的優勢。
浙江省林業廳廳長林云舉表示,浙江是個多山的省份,未來一段時間,要繼續發揮山區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優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推進全國深化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把浙江建設成現代林業的樣板區,為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林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而今,美麗浙江、美好生活,正在綠水青山中孕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