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翠 趙留鎖
摘要 為解決生產問題,利用大小拱棚保護設施,將玉米、花生、豆角等多種農作物集中育苗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培育出了一畦多苗,可用于解決土壤污染、工廠化育苗、種子發芽糾紛、病蟲害防治試驗、缺苗補苗等問題。
關鍵詞 農作物;同畦;集中育苗
中圖分類號 S5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15-02
近年,筆者在處理當地一起因污染河水澆地造成大蒜、黃瓜、蕓豆等農作物生長受損事件中,為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尋求適宜種植的下茬(即夏秋)作物,將玉米、花生、大豆等10多種糧食、蔬菜和油料等作物播種在一起育苗,并根據需要設置3個試驗點、每點8個試驗小區,進行大膽探索,破解了當地從未遇到過的難題,初獲成功。筆者認為,此項技術在生產上有較多用途。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以期為生產者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成武縣茍村集鎮大王莊、徐莊、甄莊3個村。試驗時間為2014年4月。試驗作物為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綠豆、黑豆、谷子、芝麻、番茄、辣椒、茄子、豆角、蕓豆、黃瓜、甜瓜、南瓜、水稻、白菜、甘藍。
1.2 試驗設計
在大王莊、徐莊、甄莊農戶大田內各設1點,3個村共設3個試驗點,大王莊試驗點采取小拱棚平畦育苗,徐莊、甄莊試驗點采取大拱棚內平畦育苗。畦東西向,土坨育苗,“雙膜一網”覆蓋,即地膜、拱棚膜和遮陽網覆蓋。小拱棚高0.5 m,上蓋遮陽網遮蔭;大拱棚高2 m,育苗畦上方0.5~0.6 m處拉遮陽網遮蔭。每點8個小區(畦)重復,畦長為2.67 m、寬為1.50 m,每小區面積4 m2,共計96 m2。每畦每種作物設2次重復。
1.3 試驗實施
大王莊4月28日播種,徐莊4月27日播種,甄莊5月1日播種。先造墑再干粒直播,每行10~14穴,南北向,株行距10 cm×10 cm。作物每穴播1~3粒種子:大中粒型種子1粒、小粒型種子2~3粒,播后適當覆土。
1.4 主要技術
1.4.1 播前澆足底墑水。選好育苗畦,將育苗畦整細整平,先澆水,澆足澆透,接著播種,適當覆土[1]。
1.4.2 地膜覆蓋。播種后,覆蓋1層地膜,保濕保溫,以保濕為主。苗子出土后,地膜不要去掉。
1.4.3 加蓋遮陽網。在育苗畦上方架小拱棚,小拱棚上再蓋1層遮陽網,以遮蔭降溫防雨防強光。大拱棚內在畦上方拉遮陽網。
1.4.4 及時破膜取苗。待作物出苗后,要及時將地膜下的幼苗破孔取出。由于作物種類不同,出苗時間有早晚,要注意勤查看,及時取苗,直至各種苗子出齊。
1.4.5 溫度調控。通過覆蓋遮陽網或通風來調控畦內溫度。溫度調控很關鍵,既影響出苗早晚,又影響幼苗健壯,必須嚴格掌握,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由于多種作物共處一畦,所需溫度各有差異,以取中間溫度為宜。播種后的前2 d,溫度可高些,以白天30~32 ℃、夜間20~25 ℃為宜;出苗后要降溫,白天20~25 ℃、夜間15~20 ℃;出齊苗后,白天溫度22~28 ℃、夜間13~20 ℃[2]。
1.4.6 及時澆水。出苗前期一般不用澆水。到中后期,苗子出完后,由于破膜加上通風增大,水分散失快,易缺水。當出現缺水現象時,要及時澆水,但不要過多。澆后還要及時通風散濕[3]。
1.4.7 及時間苗定苗。對白菜、甘藍、芝麻、番茄、茄子、辣椒、谷子等小粒種子作物,要及時進行間苗定苗。
1.4.8 防治病蟲害。試驗中未見病害發生,但也要注意預防連陰雨天苗期易出現的猝倒病和立枯病。害蟲主要是蚜蟲、薊馬、斑潛蠅、菜青蟲、紅蜘蛛、蝸牛、螻蛄等,要及時進行防治[4]。
1.4.9 適時移栽。當不同作物幼苗長到各自移栽標準時,移栽前1~2 d澆透水,再分別帶土坨(約10 cm×10 cm大小)進行移苗定植。
1.5 關鍵技術
1.5.1 覆蓋遮陽網。晚春育苗,為防止強光和高溫,必須在育苗畦上面覆蓋遮陽網,遮蔭降溫,可基本滿足多種作物生長對環境的需求。
1.5.2 控制較低溫度。19種作物中,有的需要較高溫度,有的需要較低溫度。在控制溫度方面,必須掌握以較低溫度為原則,才能顧及所有作物的生長。苗子出齊后,溫度高易導致喜低溫的作物徒長、抗性差;溫度低雖然使喜高溫的作物生長慢,但生長健壯、抗性增強[5]。
1.5.3 適時膜下取苗。溫度高時,苗子一出來就從膜下取出,沒有經過鍛煉,易干枯死亡。應待苗子出土1~2 d后,再于16:00以后破膜取苗,苗子成活率高。要避免過早和高溫時取苗[6]。
1.5.4 苗子取出后周圍封土防烤苗。嫩苗從膜下取出后,若周圍不覆土壓膜,苗子易被地膜下散發的熱氣蒸烤而死。因此,必須用細土把苗子周圍的地膜壓嚴,以防死苗。
2 結果與分析
不同育苗方式作物出苗及長勢情況不同,具體分別見圖1、2、3。用小拱棚育苗的作物長勢較差,用大拱棚育苗的作物長勢較好。原因是小拱棚棚內空間小,不好管理,溫度變化大,濕度小,溫差大,不利于作物生長;大拱棚棚內空間大,環境較好控制,濕度大,溫差小,利于作物生長。
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掌握好溫度。由于各種作物種子發芽出苗適宜溫度不同,尤其是出苗后的生長適宜溫度差別較大,必須嚴格掌握,才能育出較為健壯的苗子。二是要進行催芽。由于受種子本身結構影響,各種作物發芽有早晚,出苗不一致,對難出苗的最好進行催芽,可提前出苗,以期縮短不同作物之間的出苗時間,便于管理。三是要覆蓋地膜。為防止苗床表層失水落干,影響出苗晚的作物出苗,播種后要及時覆蓋1層地膜保濕。四是要防高溫燙苗。春季育苗,溫度越來越高,畦子內的溫度也會升得很快。因此,9:00—16:30要注意觀測畦內溫度,防止溫度過高燙死幼苗。五是要防苗子徒長。白菜類、豆類、瓜類、棉花、芝麻等作物幼苗易徒長,既要注意調節溫度防徒長,又要注意對其他作物出苗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利用大拱棚集中育苗的苗子好于小拱棚集中育苗的苗子;同一畦內不同作物長勢不一。該集中育苗技術,解決了污染土壤種植適宜作物問題。本試驗是為解決土壤污染問題大膽而設,并較好地篩選出了適宜種植作物(玉米、棉花、豆類、番茄、花生等),解決了當地從未遇到過的難題,也為今后同樣的問題提供了成功先例。面對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形勢,這一育苗方法將會被越來越多用到,用來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同類疑難問題。
該技術探討在生產中也有較多的用途,可用來解決其他一些實際問題。一是解決工廠化育苗問題。在同一溫室內進行多種作物育苗,也可借鑒此技術,解決由單一作物育苗向多種作物育苗轉化問題,滿足生產者的不同需要。二是解決發芽糾紛問題。可以在實地土壤中做發芽試驗,用來解決因天氣原因造成多種作物不出苗引起的種子發芽糾紛。三是用于病蟲抗性試驗。同時育出多種作物苗株,可以用來進行病蟲感染或抗性試驗,篩選抗病抗蟲作物或易感易染作物,為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四是解決生產缺苗問題。為確保作物生長整齊,可在播種后一次育出大田種植的多種作物苗子,在缺苗時進行移栽補苗。
但是,利用此項技術育苗,需要有一定的技術知識和管理水平、或有多年育苗經驗、或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現在短時間內育出多種作物苗子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熊格生,陳金湘,唐海明.作物無土育苗技術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07(10):42-45.
[2] 郝金魁,張西群,齊新,等.工廠化育苗技術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2(1):349-351.
[3] 徐海,宋波,陳龍正,等.不同育苗方式對主要蔬菜作物育苗效果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4(6):183-185.
[4] 徐嘉偉.淺談作物育苗與移栽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5):12.
[5] 樊樹龍.大田作物容器育苗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05(3):167.
[6] 任生蘭.稀植作物護根育苗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