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平
郭無爭認為愛心可以傳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業主們已從開始時的“遵守”進化到把小鎮當家,主動建設小鎮。
“明天想去泉州市區。”2017年1月12日晚上,張清寧開始發愁交通工具,她是北京一名文化工作者,當時正在福建泉州市惠安縣一個叫聚龍小鎮的地方出差。
聚龍小鎮不是建制鎮,而是一個大型的封閉社區,離泉州市區30公里。小鎮物業工作人員聽到張清寧的想法后,立即在小鎮愛心順風車群里發布消息。次日早上7:20,車主洪德煥準時到賓館接上了張清寧。
洪德煥是聚龍小鎮愛心順風車的發起人之一。入住2800多戶的小鎮,已有800多人加入順風車隊伍。他們不僅通過兩個微信群免費順路載客,還在小鎮設置了停靠點,路人有搭載需求時,司機會停車詢問,順路就拉。“只要拐得不遠,一般都會送一程。”洪德煥說,在小鎮上,業主之間類似的互助已形成一種習慣。
初到聚龍小鎮的張清寧發現,這里的許多業主會見人微笑打招呼,沒有一家裝有防盜窗,自行車不用上鎖,每天流水數千元的信用良品商店不設收銀員,也沒有監控,全憑顧客自助付賬、找零。

聚龍小鎮
“就要挑戰沒有人情味的都市生活圈。”小鎮的開發者郭無爭說。這位石匠出身的企業家的初衷是建一個沒有陌生、心有所安、情有所歸的“桃花源”。
“不要小看信用良品店”
聚龍小鎮始建于2007年,業主來自全國34個省市,一共包含6個小區,取的名字都充滿“世外”之意,如東籬、陶然居、甘泉居。
住在陶然新村的黃蓉,老家湖北,買房時看中的是小鎮的環境。封閉的小鎮依山傍水,占地2萬畝,但建筑物占地不到2000畝,剩下的都是景觀和綠化。
住進小鎮后,黃蓉覺得那里不僅環境優美,更新鮮的是鄰里關系“毫無陌生感”。
2014年裝修期間,有人帶她去了郭無爭家,小鎮的業主和公司員工都叫郭無爭“老板”。剛好老板要去一位業主家吃飯,便邀黃蓉一道前往,她不好意思,郭無爭堅持讓她參加,說在小鎮去鄰居家吃飯是很正常的事。
那頓飯后,黃蓉被他們那棟樓的物業管家陳小萍拉進了業主群。之后每周都能收到鄰居的吃飯邀約,或是來朋友,或是有人過生日,一去就是好幾家。她很快就和鄰居們打成了一片,其間還去“老板”郭無爭家吃過幾頓,這與她此前居住的小區鄰里關系有巨大反差。
現在黃蓉已習慣了與鄰居們的互助。1月14日上午,她接到了樓上鄰居的電話,那家保姆剛走,女主人懷孕,說要去黃蓉家吃飯。掛斷電話,黃蓉馬上從30公里外的南安縣城回到小鎮準備午飯。
入住后,黃蓉在小鎮商業中心租下了一間商鋪經營特產。她不想在她離開時關門,但又不想雇人,于是將特產店做成自助店,沒人時照樣開門,讓顧客根據價簽的標價自助付款、找零。2016年10月開業以來,平均每天的營業額在1000元上下,從沒發現過對不上賬。
“小鎮都是熟人,而且小鎮已經開了好幾個自助商店,都沒有問題。”黃蓉說。
小鎮的自助商店是郭無爭推動開業的,2014年下半年,郭無爭組織管理團隊到日本考察,看到了自助收銀商店。回到小鎮后,立即決定讓公司開一個信用良品店,主要賣蔬菜、水果、副食,店里就兩個工作人員,一個采購,一個理貨,稱重、付款、找零,都是顧客自己動手。
1月15日上午買菜高峰。一位中年女士準備付賬時意識到忘帶錢包了,但她并不焦慮,而是拿起粉筆在收款箱上方一塊黑板上記下“欠56.8元”,并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提上菜回家。她只要下次路過時將欠款還清,再將賒賬信息擦去即可。現在小鎮上已有8個自助商業點。
“不要小看信用良品店。”郭無爭認為這不僅是錢的問題,而是對顧客的一種尊重,提升了作為個體的價值,也提升了小鎮的品牌。
郭無爭想要過的生活,有一點是夜不閉戶。52歲的郭無爭現住著一套面積1350平方米的別墅,上下4層帶電梯,但他從來不鎖門,同一小區的居民可以隨時推門而入,喝茶、聊天,遇到飯點還能吃上一口。
“想找回兒時的鄉愁”
“有人問我為什么這么做,其實我也說不清楚。”1月15日下午,崴了左腳的郭無爭坐在別墅客廳的木椅上,吐了一口煙,“還是想找回兒時的鄉愁。”
郭無爭兒時家境貧寒,當時的惠安縣是國內有名的貧困縣。高考落榜后,郭無爭成了一名石匠。1988年,他走出家鄉到西藏創業,十多年后又回到惠安投資建設了臺商工業園。當地政府希望他繼續在家鄉投資,在離他老家前郭村兩公里的地方,給他劃了一片荒山,征了2萬畝地。
郭無爭本打算將荒山圈起來發展畜牧業,但政府希望他們建設樓盤。幾番考慮后,郭無爭作了個決定:“要做就按我想要過的生活去做一個項目,找回兒時的鄉愁。”
他對過去的回憶是,雖然很窮,但鄰里和睦,見面打招呼,夜不閉戶,那才是家的感覺。在他變得富有之后,“到處都有房子”,卻已找不到家的感覺,防范鄰居就像防小偷一樣。
與郭無爭同村的郭振輝當時是一國企的總經理,聽說這個項目后加入了郭無爭的團隊,二人商定不指望這個項目掙錢,如果掙了錢大部分還要投到小鎮的公共建設上。小鎮最終定名為“聚龍小鎮”。
2007年3月31日,小鎮破土動工。郭無爭一反行業常規,先建公園后蓋房,花巨資移栽了幾十萬平方米的名貴樹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樟樹,保證了小鎮“四季花不落”,一座廢棄的水庫也被改造成“聚龍湖”,湖面亭臺星羅,廊橋蜿蜒。
石匠出身的郭無爭,苛求細節。幾座掩映在花叢竹林中白墻灰頂的公廁,常被路人誤以為是茶舍,走進公廁的公共區域,呈現在眼前的是園藝、水池和盆景。
小鎮建成后,郭無爭提出“人過地凈”,以維護小鎮環境,要求所有的員工隨時隨地撿垃圾。他以身作則,看到煙頭、紙屑隨手就撿,在小鎮各顯眼的位置和路燈桿上印上了“禁止流動吸煙”的字樣。
70歲的陳秀菊是小鎮2010年入住的第一批業主。1月14日下午,她和十幾個臂帶“文明督導”字樣袖標的老年業主,從小鎮商業中心停車場出發,分頭前往聚龍湖等主要人流集中地區,沿途巡看是否有垃圾,對不文明的行為進行勸導。陳秀菊說,平時她外出時總會拿著一個礦泉水瓶,撿到煙頭就塞進去。
這種通過員工帶動業主的做法,是小區進行人文建設的一條重要路徑。
業主王美林慢慢覺察到小區的不一樣。她之前居住在泉州,買房本打算用于周末度假,但看到小鎮每位工作人員每次見面都跟她微笑著打招呼,特別是她女兒說“每次進出,看到帥哥保安微笑敬禮,是種享受”后,她也開始用笑臉回報別人,現在她已常住小鎮。
王美林是2010年入住的第一批業主。那年除夕,老板請所有業主在會所吃了年夜飯,共有二十多桌,喝茅臺酒,抽中華煙,每個小孩還能領到300元的壓歲紅包,她20歲的女兒也不例外。郭無爭談到第一個春節時說,總要用一些方式來凝聚人心。從入住后的第一個春節到現在,公司每年都會在春節給業主們發年貨。
在大多數業主看來,郭無爭對小鎮是舍得投入的,先后在小區按標準建了電影院、籃球場、足球場,以及三千多平米的美術館供業主免費使用。小鎮的特色之一是沒有陌生人,盛行請客吃飯,郭無爭就在聚龍山下建起了“鄰里情”廚房,可以擺十桌以上,供業主們免費使用。
“文明是會傳遞的”
總結小鎮能“做成”的原因時,郭無爭的情懷總被當作一個重要因素,但無論是業主還是郭無爭本人,也都承認財力的作用,“有錢想做事會容易得多”。
1月16日下午,住東籬一期的業主洪在成在聚龍湖邊釣魚。他以前在泉州,到了小鎮發現業主都是外地人。據統計,小鎮里60%以上的業主都來自福建以外。“如果都是本地人肯定搞不起來。”洪在成說,外地人到了陌生的地方,都想交朋友,加上公司的引導,大家彼此熟悉、融入小區的速度更快。
郭無爭、郭振輝也看到了這一點,特別是小鎮的各小區分批建成后,后來的業主也會本能地去遵守此前形成的規則。“文明是會傳遞的。”洪在成說。
洪在成今年43歲,在泉州市區的公司有三十多名員工,基本不用親自管,他每周只去兩三次,其他時間主要在小鎮釣魚。洪在成在泉州也有房產,小鎮開建后,他先是買了一間五十多平的小公寓,打算周末度假,住了一段時間后發現“不想離開”,干脆又買了一套160平方米的豪宅,全家在此安居,孩子入讀小鎮外國語學校。
小鎮許多業主都有兩套以上房產,經濟條件較好,到小鎮買房大多為了進一步追求生活品質,因而入住后更易于接受小鎮的現狀。
說到追求生活品質,在小鎮總能聽到“天鵝林”的故事。“天鵝林”名叫林志敏,年輕時到過很多國家,看到歐洲有湖泊的城市都養有黑天鵝,就想著回國后也能住在有天鵝的湖泊旁。
他在小區買了高層住宅,在陽臺上就能將聚龍湖盡收眼底。為了自己的“天鵝夢”,他先后買了6對黑天鵝、3對白天鵝和黃金鴨、鴛鴦、斑頭雁等,全部置養在聚龍湖,這些都屬于小區的所有業主,此后林志敏就被業主們稱作“天鵝林”。
在林志敏的帶動下,聚龍小鎮的業主經常在鄰里間饋贈。喜歡釣魚的洪在成就曾一次性買過12000斤萵苣送給業主,來自東北的業主孫小超給業主們送過一噸大米。小鎮的愛心公示欄顯示,業主們購買瓜果蔬菜在小區內饋贈很常見,動輒過萬斤。“就是覺得別人買東西分給我,我也要買點贈給大家。”來自湖北的黃蓉說不僅買過1000斤豆腐皮送給小鎮鄰居,還花1萬元給小鎮購買了健身器材。
“他們這么做不僅是因為有經濟條件,還有愛心。”郭無爭認為愛心可以傳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業主們已從開始時的“遵守”進化到把小鎮當家,主動建設小鎮。
2016年國慶節開始,小鎮愛心義工社的義工們又自發做起了愛心簡餐,地點在小鎮吻峰臺,每天中午提供素食,就餐者隨意付款,多少不限。
小鎮的管理引起了不少地產商和物業公司的關注,杭州一家知名房產公司先后派出兩千多名員工前往聚龍考察。“我讓下面毫無保留地介紹經驗,因為我不打算再做第二個,沒有競爭。”但這家公司至今也沒有學成聚龍的做法。
郭無爭認為別人想學他很難,除非老板不想掙錢,“但如果下決心做,一定能做成”。
他的“決心”包括巨額投入。這點業主們都能看出,一些有遠慮的業主也因此擔心郭無爭能持續投入多久,畢竟現在還有房產做支撐,而房子總有一天會賣完。郭無爭本人決定再開發一個東籬二期就不再蓋房了,二期預計建成五百多套。“以后拿什么支撐小鎮的投入?”物業公司總經理陳小香介紹,物業每年支出需三千多萬,但目前每年物業費全部收齊也只有一千多萬,需要聚龍公司補貼。
郭無爭覺得這些擔心沒有必要,在他的計劃中,除了物業費,還有停車費、體育中心的收費,以及小鎮一些對外的收費項目。2017年即將投建一個溫泉公園和溫泉酒店也是經營項目,已建成的私立外國語學校每年還有四千多萬盈利,這些收入都將用于支持小鎮的建設發展。
(李響薦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