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氣細顆粒物(PM2.5)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并在逐步受到全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而我國由于近些年來的粗放式發展,也出現了相對嚴重的PM2.5污染形勢,對于我國居民的健康影響十分嚴重。據此,本文列舉了PM2.5所造成的危害,并通過對顆粒物來源的分析,確立相應的防治策略,希望可以借此偽居民身體健康水平提升提供相應的幫助。
關鍵詞:細顆粒物;PM2.5;危害;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6.030
從目前我國的空氣狀況來看,顆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的污染問題較大,其中細顆粒物(fineparticles,PM2.5)的問題更是成為了霧霾出現的主要原因,使得人們的身體受到嚴重的危害。在早些年的環境質量標準監測中就已經有了成熟的定論,并在我國監測范圍的74座城市中進行統計,其中有68座城市的空氣PM2.5標準不符合要求,其危害波及了超過六億國民。隨著時間的推移, PM2.5的污染問題更是出現了范圍廣、濃度高以及區域性顯著等方面的特質,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事實上,國內外已經有不少的研究將PM2.5定性為健康危害物,其所具有的吸附性可以攜帶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滯留于人體內,直接或間接造成臟器損害。現代社會所多發的呼吸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是大多離不開這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對PM2.5的危害和防治引起高度重視。
1 細顆粒物(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細顆粒物(PM2.5)污染所造成的人類身體健康危害存在于多個方面,主要是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這類危害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細顆粒物(PM2.5)污染可以吸附有毒物質,并透過人體呼吸道的防御毛發狀結構直接深入體內,造成危害,引發各類疾病。同樣也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損害和毒害,具體來看,這部分負面影響主要通過炎癥反應所產生的繼發高凝狀態,或是改變自主神經功能所造成的。
事實上,人體在吸入細顆粒物(PM2.5)會造成機體內的一系列的急性應激反應,并會造成循環系統功能的變化,最終引發心血管系統的疾病產生。從國內外的大量流行病理學研究來看,可吸入細顆粒物在濃度上升后很容易造成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聯動性提升,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
例如,燃煤取暖等空氣污染會在某種高程度上損害兒童的心肺功能。因為細顆粒物(PM2.5)容易在進人肺部后產生沉積,而且這類粒子越小越容易吸附各類物質,并增加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例如吸附重金屬物質、有機物、細菌和病毒等等。現代社會常見的病例,例如肺癌、氣管癌等等均離不開細顆粒物(PM2.5)的影響。
2 細顆粒物(PM2.5)的主要來源
目前,環境空氣中的所含有細顆粒物(PM2.5)主要分為固態和液態兩種形態,分別形成于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一部分主要形成于各類污染源和發生源在空氣進行直接的發散,例如油煙、建筑揚塵、花粉、煙花爆炸煙塵等等。另一部分則是部分化學物反應所形成的氣態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具體來看,目前有不少工業產業均是污染產生的主要源頭,尤其是火力發電廠、鋼鐵廠、建材生產廠家、化工、煉油、有色冶金等重工業。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的移動型污染源頭,例如汽車、摩托車以及船舶等等,而生活污染源則包括了飲食業、露天燒烤等等。
3 細顆粒物(PM2.5)的防治策略
(1)強化機動車污染的治理監管。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污染排放已經成為了我國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因此,對這類污染源頭的監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然而,政府作為各項監管工作的領頭人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做好各項工作的規劃和設計。首先,需要積極出臺相應的引導措施,鼓勵并引導汽車廠商研發和生產低排型交通工具,并引導居民對環境友好汽車進行使用和購買。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油耗標準的限制,加強高油耗汽車的篩選,促進節能型汽車的發展。尤其是需要加強對該項政策實施的監管和完善,保障正常實施的效力。
(2)強化燃煤污染的防治治理。不斷強化對燃料結構的調整,提倡并推廣清潔能源的施用,減少新污染產生的同時對老污染源進行治理。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城市供暖進行集中處理,減少非必要能耗的支出,提高能耗效率,減少粉塵的產生。然后,根據目前的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在清潔能源供應上的補貼,以此引導城市居民對清潔能源的消費比例。在采用集中供暖的過程中,還需要適當配給相應的除塵設備,防止過量的粉塵危害城市環境。在燃料的選用上加強控制管理,推廣適用效率較高、環保的潔凈配煤。
(3)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革新。事實上,科技的發展一直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環境的重要基石,雖然在過去形成了不少的環境危機,但是在人類共同的努力下,也逐步平穩度過。因此,在目前的環境條件下,有必要強化在除塵技術方面上的研究和實踐。這樣一來,擁有強技術支撐的工作就可以進一步消減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具體來看,這部分工作的開展還需要企業與政府重視對該方面技術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為技術研發奠定人才的基礎。同時加大對成熟技術的推廣,保障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設備能夠盡快發揮作用,對細顆粒物(PM2.5)進行治理。
4 結束語:
事實上,細顆粒物(PM2.5)污染的治理問題需要分兩步走,一部分是減少源頭的產生,這部分包括了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筑粉塵以及化工等等。另一部分需要加快研究,并對當下的問題進行治理。除此之外,還需要將環境保護即健康保障的觀念深入忍心,生態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可以獨立完成的,還需要人們轉變自身的生活習慣,減少各方面污染的產生,切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曹軍驥.我國PM(2.5)污染現狀與控制對策[J].地球環境學報,2012(05):1030-1036.
[2]溫昶,徐明厚,于敦喜等.煤粉O2/CO2燃燒時PM(2.5)及其Fe、S的生成特性[J].化工學報,2011(04):1062-1069.
[3]杜金花,黃曉鋒,何凌燕等.深圳市大氣細粒子(PM(2.5))中汞的污染特征[J].環境科學研究,2010(06):667-673.
[4]陳媛,岑況,S.Norra,N.Schleicher等.北京市區大氣氣溶膠PM(2.5)污染特征及顆粒物溯源與追蹤分析[J].現代地質,2010(02):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