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一種生活污水的處理工藝,污水經預處理后,依次初次沉淀池、生物池和二次沉淀池進行處理,所述生物池包括缺氧段、厭氧段、第二缺氧段、第二厭氧段、第三缺氧段、好氧段。通過低DO和厭氧和缺氧段的交替設置,有利于絲狀菌和菌膠團競爭均衡,既提高了污水處理效果,又可以防止絲狀菌污泥膨脹的發生,大大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
關鍵詞:多級A/O;生活污水;脫氮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6.043
1 引言
活性污泥法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污水處理工藝,隨著該工藝在生產實踐中的不斷改進,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對其生物反應和凈化機理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活性污泥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改進的活性污泥法A/O法。A/O法具有處理效率高、出水水質好等優點[1-2],但也存在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污泥膨脹。污泥膨脹的主要表現為污泥結構松散,沉淀壓縮性能差,SV值增大,二次沉淀池難以固液分離,導致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渾濁,回流污泥濃度低,有時還伴隨大量的泡沫產生,直接影響著整個生化系統的正常運行[3]。本文提出了一種污水處理時間短,效果好,且可以有效防止污泥膨脹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
2 工藝及參數介紹
工藝及參數:
如圖1所示,將污水經格柵、沉砂池預處理后,依次初次沉淀池、生物池和二次沉淀池進行處理,該生物池包括缺氧段、厭氧段、第二缺氧段、第二厭氧段、第三缺氧段、好氧段;污水和來自二沉池的回流污泥進行混合后進入缺氧段(DO0.2~0.5mg/L)進行處理,污水停留時間為0.3h;缺氧段的出水進入厭氧段(DO≤0.2mg/L)處理,污水停留時間為0.2h;厭氧段的出水來自好氧段的回流污水混合后進入進入第二缺氧段(DO0.2~0.5mg/L)處理,污水回流率為20~50%,污水停留時間為0.4h;缺氧段的出水進入第二厭氧段(DO≤0.2mg/L)處理,污水停留時間為0.5h;第二厭氧段的出水和來自好氧段的回流的污水混合后進入進入第三缺氧段(DO0.2~0.5mg/L)進行處理,污水回流率是20~50%,污水停留時間為0.5h;第三缺氧段的出水進入好氧段(DO0.5~0.8mg/L)進行處理,污水停留時間為0.5h,一部分出水回流至第二缺氧段和第三缺氧段,其余出水進入二沉池進行沉淀分離,處理后的污水經排放口排出,部分污泥回流到預缺氧段,其他污泥進入污泥處理系統。
3 案例介紹
以某城市污水處理廠為例,采用A/O處理工藝,表1為該廠2015年4月~2015年7月連續四個月的實際運行數據,其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二級標準。該廠于2016年6~9月開始采用本處理工藝,檢測這四個月的出水完全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A標準,詳見表2。
4 小結
(1)采用多級A/O處理工藝對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結果顯示其出水完全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A標準。(2)生物池維持在較低的DO水平,有利于絲狀菌的適當繁殖,形成不易破碎的網狀結構絮體,能吸附截留水中的細小顆粒和游離細菌,提高SS的去除率。絲狀菌的適當繁殖還可以加快底物的降解速率,提高處理效率,降低污水停留時間。(3)將厭氧和缺氧段交替設置,以及好氧段污水分兩股回流至缺氧段,又能抑制絲狀菌的過量繁殖,保證絲狀菌和菌膠團始終處于平衡狀態,有效防止絲狀菌污泥膨脹的發生。(4)缺氧段和好氧段的交替設置,有助于硝化和反硝化的同步進行,以及短程硝化的進行,大大提高了污水的降解效率,還減少了污泥量的產生,降低后續污泥處理成本。
參考文獻:
[1]楊岳平,徐新率,劉傳富.水處理工程及實例分析[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葛光毅,王維紅,王思民等.ABR-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烏魯木齊小區生活污水[J].廣州化工,2015,43(23):186-188.
[3]趙賢慧.生物接觸氧化法及其研究進展[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0,36(09):26-28.
作者簡介:林瑾(1984-),女,江蘇高郵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