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公園作為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建筑也是歷史的見證,對于城市公園舊建筑的改造,本文在充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廣州文化公園一館的改造案例,提出對公園舊建筑改造性再利用,不斷改善城市生活空間的構想。
關鍵詞:城市公園;舊建筑;改造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6.092
1 基礎和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大量人口從農村不斷的涌向城市,城市公園是自然環境優美的棲息地,也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場所。本文案例廣州文化公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珠江河畔的繁榮商業區,南臨西堤二馬路,北靠十三行路,東至人民南路,西到鎮安路,占地 8.25萬平方米。園內綠樹成蔭,花草茂盛,是集宣傳展覽、文娛體育、園林綠化、游樂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每年接待游客達1000多萬人次,具有5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公園,曾被譽為“鬧市中的綠洲”、“廣州文化的窗口”,數十年來以她獨特人文和自然景觀吸引了無數市民游客,是人們體味南國文化情調的公園。下表為:
2013年,打造“十三行”文化名片被列入廣州市的六張城市文化名片之一,十三行博物館建設是十三行文化的重心,根據歷史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論證,文化公園為昔日十三行行商、商管的聚集區,并將博物館選址設在廣州文化公園一館。
廣州文化公園一館建成于1998年,占地3068平方米,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建筑面積共計13950平方米,其中負一層及第一層原用作廣州電子城;第二、三層用作日常展覽;其它樓層為公園管理辦公場所。
2 構思及改造
根據功能分區設置,博物館的建設需要展陳區、研討宣教區、行政管理區、配套設施(停車場及游客服務)等多項功能區域,而文化公園屬于城市中的綠洲,面積較小,年接待市民游客數量又非常大,并根據廣州市公園管理條例規定,公園項目的建設不能占用綠地及其他公共空間,為此經過多次專家研討和調整方案,本著尊重歷史,不搞大破大立的原則,建議將原廣州文化公園一館負一層改為停車場,一層改造成游客服務中心,二、三層作為博物館主體展陳區,五層為辦公場所。
為了進一步探索該套方案實施的可能,我們委托專業咨詢公司對本項目編制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時因為該棟建筑為九十年代所建,考慮舊建筑結構和承載是否滿足博物館的規范和要求,委托鑒定結構對整棟建筑進行了房屋安全檢測與鑒定。老城區交通現狀較為擁擠,考慮到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設置,及建成后對周邊交通環境的影響,委托咨詢機構對方案進行交通影響評估與分析。根據專業咨詢機構的鑒定結論和分析意見,本著最少的資金、最少的材料能源消耗、最低的污染排放及居民生活環境干擾、最大限度的循環使用,進行深化優化設計與改造。
在工程建設的實施階段,組織安排設計、施工、監理等各參建單位,定期召開工程例會,協調解決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做好施工圍蔽、除塵、降噪等環境衛生管理,加強工程質量檢測與監管,嚴格把控建設成本和計劃工期,實現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設項目如期完工,并對公眾開放,開館后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同時地下停車場建成也解決了公園停車擾民的問題,之前每日公園主干道路上停放的幾十輛展覽、演出等業務用車,全都移之地下車庫,一定程度釋放了市民游客休憩的公共空間。
3 結論
中國自古就有“除舊布新”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推倒舊建筑,建造新工程。由于這種盲目的擴建,可以很好的加以利用的舊建筑被毀掉,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不少的歷史環境遭到破壞,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觀變得雜亂無序。對于像我國這種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有太多值得關注和被保留的舊建筑群體了。近年來,舊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經成為建筑界一個越來越受重視的話題,尤其面對現今全球環境同益惡化的現狀,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責無旁貸。舊建筑的再生迎合了環保節能的主題,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改造過程中,舊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賦予新的內容,產生新的價值。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在舊建筑的改造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也正是因為他們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破壞了太多的城市景觀環境,反思到了保持和諧環境對于生存其中的人們的意義之重大。
城市公園的發展應更加開放、可達、服務社會,公園舊建筑作為一個生命結構體,在其建造、使用、維護、改造再利用直至拆毀的產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中,應盡可能的減少其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以達到可持續性的創造發展,對城市公園舊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既體現經濟社會價值的挖掘,又能展現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鄭麗榮,湯曉敏,車生泉.現代城市公園發展的困境及策略探討-以上海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12).
[2]盧箐,梁晶.功能與價值的重鑄-舊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建筑論壇,2003,6(23):3.
[3]周磊.再生建筑與景觀[M].沈陽理工大學,2009(12).
作者簡介:劉權(1983-),江蘇阜寧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