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恩



【摘要】分析戲劇燈光的藝術特質,探討戲劇燈光藝術與燈具設備技術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戲劇燈光;戲用燈具;燈光設計;燈光設備
當今中國戲劇,在整個演出行業中占有率高、種類繁多、演出活躍、專業性強、受眾廣、影響大,得到國家重視和政府扶持。許多“非遺”劇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典作品傳世。筆者從事戲劇燈光工作40年,設計過許多出戲,涉足多門類、多劇種。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筆者對戲劇燈光的功能作用、本質屬性、本體氣質、創作規律、專業技能、行業特點等問題有所思考和感悟,又親身經歷見證了舞臺燈具的發展與變遷,感觸頗深。故此想結合戲劇燈光的特點,談談對戲劇舞臺適用燈具(簡稱“戲用燈具”)的認識和期待,以及戲劇燈光藝術與燈具設備技術之間的關系。
1光在戲劇中的作用與功能,離不開戲用燈具的支撐
眾所周知,舞臺燈光是觀眾欣賞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視覺媒介,是為當代各類演藝活動增添藝術魅力的重要工具。當今燈光裝備(燈具系統、影像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的雄厚實力,能夠輕而易舉地改變任何物體的固有顏色和視覺形態,制造各種視覺沖擊效果。如筆者在榮獲文華大獎劇目的天津評劇《趙錦棠》中塑造“風雪牧羊山”的情景,那白茫茫一望無際的雪地,是用大量LED染色燈,將舞臺鋪設的黑色地毯硬生生染成雪白色。舞臺燈光的潛在能量被不斷發現、嘗試和探究,引起越來越多戲劇人的重視、挖掘和推崇。
實踐證明,當代戲劇燈光除了照明功能之外,還具有許多藝術功能——參與創造寫實或寫意、現實或心理,以及不同樣式、不同時態的動態時空;運用光的方位、角度、強度、質地、色調、區域、陰影的變化,對舞臺景觀再度“深化創作”,如:切割、取舍、并置多演區,展示多時空,賦予中性布景以個性化的形態與寫意特征等,挖掘并彰顯舞臺美術的內涵,表現戲劇動作的情緒和意義;用光色調和、統一舞臺空間色調,將人物與景物有機融合,美化、凈化、雅化戲劇時空;運用光、陰、影、色按照透視規律渲染舞臺空間,突出空間畫面的層次感和虛實感,增強景物與人物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通過“光色畫筆”的描繪與潤色,改變布景材料的虛假質感,使之煥發出生命活力;默契配合演出進程,令“光隨人動”“光隨景動”“光隨情動”,繪制一幅幅“織在時間上的畫”,創造出符合該劇“規定情境”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流變”意境;用追光或特寫光,強調突出人物或景物或局部,牽引觀眾視線聚焦于重點關注對象;光色還可以強化音樂音響的節奏感和表現力,外化內在情感色彩……戲劇燈光的種種藝術表現力,在業內被譽為戲劇的“靈魂”和“血液”。
上述舞臺光的諸般能耐,總是伴隨演藝設備與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本事見長”。戲劇燈光的藝術功能之所以能夠完美呈現于舞臺,完全仰仗高品質的專業燈具裝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離開設備與技術的強力支撐,燈光設計將有心無力、事倍功半,這是業界同行感同身受的不爭事實。
2戲劇燈光姓“戲”,燈具品質須滿足戲劇使用需求
當先人使用人造光源,開始有意識地改善戲劇演出效果,這便是戲劇燈光的原始雛形。人造光源和燈具設備,經歷代同仁數百年不斷探索發現和變革創新,從石蠟、油燈發展到今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現代舞臺燈光照明系統。戲劇燈光的功能也隨之發生巨變,當今戲劇燈光已經成為主導舞臺視覺形象的重要構成因素。然而,戲劇燈光的藝術價值只能體現在戲劇創作與演出之中,離開戲劇之源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戲劇燈光藝術不是獨立的藝術門類,而是戲劇綜合藝術“大家族”中的“子藝術”,“從屬性”是戲劇燈光的本質屬性。
“從屬性”決定了戲劇燈光的創作,必須以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舞臺美術設計的創作為基本依據。燈光不能隨心所欲、自行其是,更不允許喧賓奪主、嘩眾取寵。與通俗的秀場藝術不同,戲劇是嚴肅的高雅藝術,審美情趣和品位格調必須與之相稱。燈光是戲劇視覺藝術的傳遞者也是創作者,自然責任重大。分寸把握是衡量藝術境界高低的“試金石”,戲劇燈光對節奏因素的把控:快慢、強弱、輕重、大小、聚散、明暗、虛實、濃淡、冷暖……拿捏的精準度,十分考驗燈光設計的藝術涵養、審美眼光和掌控能力。因為戲劇燈光講究“光”的內涵意義,也就是“光”參與戲劇表情達意的“語匯”。不過,燈光“說話”不在乎多少,卻貴在恰如其分和恰到好處。“冷漠無情”“無動于衷”不行,“小題大做”“一驚一乍”更難容忍。戲劇燈光應安于本分,持守本體氣質:含蓄、內斂、考究、精準、細膩、順暢、簡約、意味、雅致、空靈、清凈、起伏跌宕如行云流水,自然融化于動作情境之中……
戲劇燈光如此這般“講究”與“嚴苛”,必然要求燈具裝備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可塑性和穩定性,才能為燈光設計提供堅實可靠的硬件保障,滿足戲劇藝術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就以舞臺上營造的意境為例,那是全體演職員精心呵護默契配合的結晶,來之不易又非常脆弱。比如:歌仔戲《蝴蝶之戀》中梁山伯與祝英臺于花前月下翩翩起舞,互傾愛慕之情,觀眾正為之陶醉時,一個意外的光色異動,定然使這美輪美奐的情境瞬間消失。又如:話劇《要離與慶忌》中刺客要離為義不惜揮劍自斷右臂的壯烈場景,觀眾無不為之震驚贊嘆,若此刻燈光突然亂閃,轉移了觀眾視線,那么難得的情感共鳴必然就此中斷。這就是為什么戲劇燈光設計對燈具性能和品質,百般“挑剔”又非常“苛刻”的原因所在。
究竟何為理想的“戲用燈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尚無標準答案。筆者雖然沒有能力對不同光源、不同種類的眾多燈具,逐一做指標數據的測定和研判,但可以就戲劇舞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共性需求作簡要表述:同款燈具的一致性(調光、調焦、調色等)必須高度一致,達到人眼察覺不出差異的精度;調光線性尤為重要,所有燈具在調光過程從0~100必須絕對平穩、柔順、同步,不允許絲毫“跳光”或調光不柔順的現象出現;光斑質量要求照度、色溫、色彩十分均勻;亮度、焦距、虛實、色彩、色溫、成像切割等可調范圍必須充裕、操控輕便、精準有效;燈體結實牢靠、不漏光、無“野光”、便于使用維護。對于電腦燈而言,要求智能化、精確度、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耐用性俱佳,光效、性能、品質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配備戲劇舞臺常用的顏色和圖案,單燈體量、重量適中,噪聲低,安裝、編程簡便快捷等。2016年PALM展會上,介紹了著名燈光專家金長烈教授牽頭的研發團隊專門研制的4款適合戲劇使用的“戲用燈具”。這是研發團隊為戲劇界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筆者深表敬佩。
3鏡框舞臺基本光的鋪設規律及戲用燈具的變遷
一般說,一臺戲使用燈具總量中基本光占絕大多數,其余為特殊光。基本光若能鋪設好,舞臺的基礎照明和空間色調就有保證。只需根據劇情和調度,合理組合配比來自不同方位的區域基本光,酌情選擇合適的色調和變光契機,燈光設計工作就完成一大半了。基本光的鋪設方法(以演員面朝觀眾的正面照明光為例):分別在面光和頂光的燈桿上,用多盞同款燈具組成燈組,燈組每盞燈的投射光位橫向銜接,鋪成一條條與大幕平行的“路狀光區”;每條“路狀光區”再依次縱向銜接成大面積“片狀光區”,將演員所到之處照亮鋪勻(保證演員的足夠照度以突出表演,是戲劇燈光的重要特性之一)。此外,側面、逆面、立面(指天幕、畫幕等)的基本光依照同理鋪陳。各方位的基本光應分區域控制,以便靈活組合調配,可以做到隨演員調度“此起彼伏”,實現“光隨人動”。基本光要達到亮度均勻、過渡柔和、銜接無痕、色調一致的良好效果并非易事,除了技師嫻熟的對光技能外,燈具的性能、品質、一致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嚴格說,只有勝任戲劇基本光鋪設要求的燈具,才稱得上品質達標的戲用燈具。
燈具的核心是光源,一種光源往往成就一代燈具。自電光源進入舞臺至今,先后流行并普及于戲劇舞臺的光源主要有三種:鹵鎢光源、氣體放電光源、LED光源,分別造就了傳統常規燈、電腦燈、LED燈具。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光源和與之匹配的三大類燈具,都經歷了從不成熟、缺陷較多,到不斷研發、反復改進,直至逐步提升完善的幾個階段。
常規燈發展周期長,鼎盛期已過,不再贅述。
電腦燈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迪斯科舞廳嶄露頭角,之后逐漸在大型歌舞晚會盛行。當時戲劇舞臺曾拒絕電腦燈,認為花哨躁動的五彩光束,與戲劇審美品位大相徑庭。90年代,在一些舞劇、音樂劇和探索性實驗戲劇演出中,逐漸出現電腦燈的身影。1995年,筆者在閩西漢劇《雷皮子七七》中首次嘗試電腦燈,以玫瑰紅活動光束模擬死去的女主角,與真人扮演的男主角交流互動,再現生前的戀愛場景。這種前所未有的動態光效,絕非傳統常規燈所能。于是,筆者興奮之余有感而發撰寫《從歌舞到戲劇——為電腦燈定位》一文,發表在《舞臺美術家》上。此后幾年間,競發展到凡參賽劇目,幾乎無戲不用電腦燈,直至如今全面普及。
LED燈具的發展歷程頗具傳奇:大約8年前,LED光源以節能、環保、耐用、安全特性而轟動于世,興起舞臺光源的革命。一時間,廠家爭相投產,LED燈具蜂擁而出。新光源燈具究竟如何?當時,演藝界專家曾將它與常規燈作比較,結果發現早期LED燈具存在諸多缺陷:單燈功率小、射程短、混色不均勻、調光線性差、光斑定焦、“野光”嚴重、一致性差、顯色指數低、燈種定位模糊、功能雷同單一等,與戲用燈具“標準”相差太大。但即便如此,當時LED燈具憑借“綠色光源”的四大亮點,在其他領域仍然大有市場,甚至供不應求,客觀上為LED燈具的成長注入了“強心劑”。市場紅火過后,有幸遇上國外LED芯片技術突飛猛進,為LED燈具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核心支持。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由此抓住商機,把目光轉向戲劇藝術這塊“蛋糕”,有意識按“戲用標準”研發制造各種新燈具。他們加大投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向高校學者和應用專家討教……進步之快,出人意料,短短幾年間就攻克難關,突破了一個個技術瓶頸,諸多缺陷逐一得到彌補,LED燈具整體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人們在試用中又逐漸發現其“天生特長”:光斑均勻銜接無痕、混色時亮度有增無減、變色過程柔順平滑、容易調出各種灰調問色、光質柔軟光影弱化使基本光顯得柔和干凈。因此,LED燈具在戲劇舞臺的使用率呈快速上升趨勢。不過,目前LED燈具尚存在光衰快、調色麻煩、同色相最高明度難調等問題。此外,大功率LED光源的圖案切割燈尚未成熟,盼望這一重要燈種早日完善,健全LED光源燈具系列。
當然,無論傳統常規燈、電腦燈,還是LED燈具,它們的優等品均可滿足戲劇基本光的鋪設要求,效果各有千秋。或許存在個人偏愛,但大多同行選擇因地制宜,為己所用。當下,三類燈具同臺兼容并用,已成為戲劇舞臺的普遍常態。
4藝術與技術“二位一體”親如兄弟
在戲劇燈光雛形期,使用者自己研究、發明、制造舞臺專用燈具;據父輩師傅們說,早先他們曾自己動手造過聚光燈;天幕特技盛行時期,許多非標特效燈,都是劇團根據劇目需求,“不擇手段”以土法研制出來的。可以說,原先制造與使用舞臺燈具的都是“一家人”。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化分工、市場壯大和科技進步,如今舞臺燈具的使用者與制造者分屬兩個行業:前者集中在舞臺美術行業,后者集中在演藝設備技術行業。但無論從歷史淵源、技術關聯還是商業鏈條,兩者都是密不可分的。戲劇燈光藝術與演藝設備技術的關系,從創作層面說,是藝術體現與創作工具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市場的角度說,是廠商與客戶的供、需關系。可以說,沒有舞臺演出藝術就沒有演藝設備技術行業;沒有精良的專業燈光裝備,就沒有精美的現代舞臺燈光藝術。總之,這對“孿生兄弟”應該是相互依存、榮辱與共、互利共贏、親密無間的利益共同體。
不可否認,兩個行業的專業側重面不同。設計師偏重藝術,工程師偏重技術,但偏重又不能偏頗。燈光設計師在藝術構思階段,無論如何天馬行空,最終都要落實到可行的技術體現方案:選用合適的燈具設備、設置合適的燈位、設計合適的總體布光方案、編制合適的變光程序……因此,設計師必須熟悉劇場情況,諳熟所用燈具、器材、設備、舞臺機械的功能和性能,還需要剔除或修復“帶病”的裝備。做到心中有數、應對有方,揚長避短、合理調配、恰當使用。反之,作為燈光裝備的專業生產廠家,首先要明確自家產品的市場定位,滿足客戶需求。廠家在研發新產品之前,工程師就應先行調研,了解產品的用戶、用途、用法和作用。“有的放矢”設定技術指標,使產品實用、好用,便于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以此作為產品定型的依據。避免閉門造車、盲目生產。這就要求工程師熟悉戲劇舞臺,認識燈光藝術。如此看來,設計師需要懂技術,工程師也要了解藝術。最有效的方式是二者間建立起密切的常態溝通機制,經常交流,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5展望未來,充滿期待
演藝設備與技術行業是個有潛力、有朝氣、有前途的行業,為滿足中國的演出藝術以及影視、教育、體育、娛樂等各行各業文化設備設施的需求,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文化振興和科技騰飛,演藝設備與技術行業依然任重而道遠:企業面臨與時俱進、轉型升級,與國際領先技術接軌,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等抉擇;還有,目前國內一線品牌的燈具裝備,與國際名牌同類產品相比,在技術、性能、工藝、品質等各方面尚有差距,有待進一步提升……
關于舞臺燈光裝備及相關機械的宏觀發展思路,金長烈教授在《論創造自由的照明空間》一書中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極具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可行性調研報告”,彌足珍貴。他提出“變革”的許多觀點、理念和設想,都是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留心積累、勇于思辨、潛心研究、廣泛調研,梳理提煉出來的“遠見卓識”,凝聚著一位智者執著的藝術追求和畢生夢想。這一夢想與兩個兄弟行業的奮斗目標息息相關,盼望有共識的同仁們給予關注,積極參與到“解放燈光藝術生產力”的“變革”之中,合力推動“夢想”早日成真。
演藝科技是推動舞臺藝術向更高境界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戲劇燈光究竟還有多少潛在功能,有賴于高科技孕育的新生代燈光裝備的“催生”。十分期待,純粹“以光塑形”的數字投影技術和數字化全息影像技術早日成熟,推廣應用。屆時,活動的三維空間影像將以嶄新的姿態,進入戲劇等演藝領域展示神奇的幻象。舞臺藝術的表現力將沖破物質空間的束縛,得到空前的釋放,賦予藝術表現手法以無限的想象空間。真人可以與影像在“光景”中同臺演出而真假難辨,情趣盎然又美妙無窮。光在戲劇等演出藝術中的作用、分量和地位必將產生根本逆轉。
科技改變世界,創造未來,其速度和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媒體不僅可以改變藝術形態,還可能催生藝術新品種和新業態。展望未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同仁們,攜手共創更加輝煌的明天。
個人見解與感想,難免偏頗疏漏,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