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蔡益航 吳建宇
摘要 針對莆田市的地域與氣候特點,對耐旱、耐鹽堿的濱柃開展扦插育苗試驗和苗木栽培試驗。結果表明:用200 mg/kg ABT生根粉1號溶液浸泡插穗在園土+珍珠巖的基質上扦插90 d后,平均生根10.5條以上、根長17 mm左右,成活率達71.11%以上。同時,使用園土+珍珠巖、砂壤土等較為肥沃、疏松的栽培基質,能促進濱柃扦插苗和苗木的生根、生長與成活,有利于海岸防風固沙,并實現快速繁育的目的。
關鍵詞 濱柃;扦插育苗;栽培;適應性;生根;生活率;福建莆田
中圖分類號 S723.1;S79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125-03
莆田市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長、夏季炎熱、降雨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2 300 mm之間,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季風明顯,濱海風大,尤其易受臺風、強臺風的侵襲。海岸線長度為443 km,擁有湄洲灣(北岸)、平海灣、興化灣(南岸)三大海灣和湄洲島、南日島等11個有居民海島及600多個無人島礁。莆田市東南沿海及海島,土地鹽堿化明顯,含鹽量高、有機質量少、酸堿度高[1-2],缺水嚴重,植被少,時常遭受風沙影響,尤其是風口地段,適宜栽植的樹木少,無法防風固沙而形成林帶缺口,對工農業生產構成影響。目前,莆田市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及旅游景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對海島的綠化要求更高,亟需耐旱耐鹽堿的適生植物。
濱柃[Eurya emarginata(Thunb.)Makino]又名凹葉柃木,為山茶科柃屬常綠灌木,雌雄異株,蟲媒傳粉,主要分布于我國浙江、福建、江蘇、臺灣等沿海地區及日本、朝鮮的南部。其樹體低矮,匍匐生長,花開于少花的冬春季,小花密集、芳香,漿果球形,熟時呈紫黑色,主要生長在基巖海岸的巖石縫、崖壁或面海山坡的灌木草叢中,具有耐鹽性強、抗性強、適應性強、耐修剪等優點[3-5]。國外如日本已將濱柃栽植為庭院及綠籬植物。已有學者對濱柃的葉脈特征[6]、播種育苗[7]、遺傳分化[8-9]、抗旱耐淹[10-11]和鹽脅迫[12-13]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為濱柃的栽培種植打下基礎。濱柃播種育苗方面,有研究認為其存在種子細小、處理難、出苗率低、生長期緩慢等缺點[14]。本文開展濱柃的扦插育苗和適應性栽培試驗,以為濱柃在莆田市氣候特點下栽植做出有益的探索。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仙游縣大濟鎮山岑村溪田,年平均氣溫20.3 ℃,年平均降雨量1 610.2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6.4%,年平均無霜期318.4 d,年均日照時數1 847.6 h。扦插苗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g/m2消毒2~3 d后,攤開并整成寬100 cm、高30 cm的苗床。栽培苗床由不同的基質組成,土壤消毒方法與扦插苗床相同。
1.2 扦插試驗
1.2.1 試驗材料。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母樹上成熟的濱柃枝條,每支插穗10 cm,僅保留頂部2~3個葉片,穗條上切口平截,下切口斜切為45°。
1.2.2 試驗設計。扦插試驗根據不同的栽培基質[園土、園土+珍珠巖(V2∶V1)、珍珠巖]、不同的生根劑濃度(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ABT生根粉1號0、100、200、400 mg/kg)設置成12個處理組,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次重復30支穗條。試驗分為春季(4月10日)和秋季(9月15日)各1次。
1.2.3 扦插管理。穗條修剪后用1 000 mg/kg多菌靈浸沒10 min后再浸于不同濃度生根劑中3~4 h,晾干備用。扦插深度為穗長的2/5。扦插前噴濕苗床,扦插后再澆透水,保證插穗與基質緊密接觸;定期噴霧保持相對濕度在80%~90%,生根后減少噴霧次數;覆蓋50%透光的遮陽網,遇高溫時在9:00—16:00拉網遮陽,加強通風、噴淋降溫等措施,防止日燒苗。同時,每15 d噴灑1次1 000 mg/kg多菌靈溶液,幼根形成后噴施0.2%葉面肥。
1.3 適應栽培試驗
1.3.1 供試材料。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株高和地徑基本一致的一年生濱柃容器苗300株。
1.3.2 試驗設計。根據不同的栽培基質[園土、園土+珍珠巖(V2∶V1)、珍珠巖、砂壤土和海岸砂土(鹽堿土壤,含可溶性鹽12 g/kg)]設置5個處理組,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次重復20株。
1.3.3 日常管理。栽植前將不同栽培基質整理成寬1 m、高35 cm的苗床,并開挖0.6 m×0.6 m×0.3 m的定植坑,回填待用。栽植時,挖開土并放入容器苗,填土壓實,再澆透水。每天檢查植株的土壤濕度情況,及時澆水。同時,每隔15 d噴灑1次1 000 mg/kg多菌靈溶液,長出新葉后噴施0.2%葉面肥。
1.4 測定項目與數據分析
扦插90 d后,統計各處理的扦插成活率,并各隨機抽取10株,統計其生根數,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根長。栽培試驗90 d后,各處理也隨機選取10株,統計每株新葉量及栽培成活率。所得數據以X±Sd表示,并且采用Excel進行處理,t-檢驗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濱柃扦插情況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組合對濱柃扦插生長情況的影響差異較大,其中處理7不論春季扦插還是秋季扦插,其平均生根量(10.60條和10.50條)、平均根長(17.60 mm和16.93 mm)和扦插成活率(71.11%和75.56%)均表現最優,與其他處理組有顯著的差異(P<0.05)。另外,處理3、6、8、11的生長表現也較好。在處理1、5、9未使用生根劑,可作為不同基質組合的對照組,其扦插成效均較差,與各處理組差異均顯著(P<0.05)。此外,還可以看出,春季扦插的濱柃苗,其生根量均多于秋季扦插,平均根長也好于秋季,但差異不顯著(P>0.05),這應該與春季是植物生長旺盛期,生根部細胞活躍,根系發育良好有關。同時,春季扦插的成活率普遍比秋季扦插略差,甚至有些處理組合差異顯著(P<0.05),這主要是因為春季扦插后進入炎熱的酷夏,受高溫和臺風暴雨等影響,加上控溫、保濕、防護等管理措施跟不上,影響扦插苗的成活,而秋季氣溫轉涼且氣候變化小,適宜扦插苗的生長,只不過生根、發芽和植株生長等性狀不如春季。
2.2 不同栽培基質對濱柃生長情況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園土+珍珠巖的栽培基質既營養豐富又較疏松,扦插成效相對較好。如春季扦插的,其平均生根量為10.03條,分別比園土組、珍珠巖組增加3.94%、2.03%,差異不顯著(P>0.05);而成活率為60.89%,分別較園土組、珍珠巖組的提高14.76%、16.60%,差異顯著(P<0.05)。平均根長方面,珍珠巖組最長,為18.29 mm,分別比園土+珍珠巖組和園土組增長13.81%、17.77%,差異顯著(P<0.05),說明珍珠巖更為疏松、能保濕,基質中含有更多氧氣,有利于根部細胞的呼吸,促進根系的發育、延長;但對于生根量和成活率上,單純以珍珠巖作為栽培基質則不是最好的組合。同樣,不同基質進行秋季扦插,其扦插表現基本上與春季相似。
2.3 不同生根劑濃度對濱柃扦插情況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ABT生根粉1號對濱柃扦插苗的生根、生長和成活率具有較好的作用。濱柃扦插時,浸沒生根劑溶液后,比不浸蘸生根劑的生長情況優異,春季扦插苗的生根量、平均根長和成活率分別比對照組提高2.87%~11.70%、0.96%~17.13%和11.60%~29.00%,差異顯著(P<0.05)。從表中還得知,使用生根劑濃度為200 mg/kg的扦插苗生長情況較好,與100 mg/kg和400 mg/kg差異顯著(P<0.05)。
2.4 不同栽培基質對濱柃苗木生長的影響
土壤性質不同對濱柃苗木的生長構成很大的影響因素。從表4可以看出,海岸砂土組的新葉片只有10.30片,比其他試驗組少8.74%~31.07%,尤其與園土+珍珠巖組、砂壤土組差異顯著(P<0.05);同樣在成活率上,海岸砂土組比其他試驗組低29.25%~44.74%,除珍珠巖組外有顯著的差異(P<0.05),而且植株生長不理想,新葉少、不正常。園土+珍珠巖組、砂壤土組的成活率均在90%左右,新葉和植株生長多且正常。這主要是海岸砂土中含鹽量較高,使根系細胞內外環境失衡,引起生理生化的變化與不適,從而影響植株生長,因而在濱柃苗木移植前應進行土壤改良或挖掘大坑,填入底肥和客土,等苗木成活后施加肥料或噴施葉面肥,以逐漸適應鹽脅迫。還有研究表明,濱柃較其他植物更為耐鹽堿,但如果土壤中含鹽量過高,同樣不利于根系的延伸和植株生長。園土+珍珠巖組、砂壤土組中土壤較疏松,含腐植性物質,營養較高,易于排灌,有利于植株的生長;而園土雖然營養較豐富但黏性高易于板結,排灌不良也不利于根系的生長;珍珠巖中營養貧瘠,無法提供植株生長的需求,且珍珠巖保濕性能好,一旦含水量過高也可能影響其根系的呼吸與發育生長。
3 結論與討論
(1)野生濱柃采種不易,種子細小、處理困難,且常因貯藏不當引起種子失水、壞死而影響其發芽率。同時,種子育苗,育苗期長達2~3年,出苗率不佳,特別是育苗第1年苗木生長緩慢[15],因而采用扦插、組培等無性繁殖是其快速繁育、供苗的重要途徑。本試驗中,在春季和秋季扦插90 d后,園土+珍珠巖組的扦插苗平均生根10.5條以上、根長17 mm左右,成活率70%以上,效果較好,可代替種子育苗并大量提供濱柃苗木。
(2)栽培基質是植株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不同基質的理化指標也不同,特別是所含的有機質、有效氮磷、有益微生物的類群與數量、常(微)量元素、pH值及土壤的黏結性不一,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在試驗中,扦插和苗木栽培所用的基質不同,其生長性狀表現結果也不同,甚至有明顯的差異。園土+珍珠巖的栽培基質既營養又較疏松,對濱柃扦插成效較好,如春季扦插苗的平均生根量分別比園土組、珍珠巖組的增加3.94%、2.03%,但差異不顯著(P>0.05);成活率為60.89%,分別較園土組、珍珠巖組的提高14.76%、16.60%,差異顯著(P<0.05)。而珍珠巖組的根系較長,表明根系的發育生長與土壤的疏松度、含氧量、有機質多寡有關。同樣在苗木栽培中,使用園土+珍珠巖、砂壤土栽培,其苗木生長、成活率明顯比海岸砂土優異,成活率在90%左右,效果較優。這與陳 榮等[16]的試驗認為扦插基質對濱柃扦插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和平均根長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結論不同,其可能與采用的土壤性質不同或試驗方法不一等有關。珍珠巖保濕性能好,易澇,含水量過高時可阻礙植物與大氣環境的氣體交換,造成植物組織缺氧[11],影響成活率。本試驗結果表明,適宜的基質可促進苗木的根系生長和植株生長,提高成活率。
(3)有試驗表明,生長調節劑的種類、濃度是影響扦插成活的主要因子之一[16]。本試驗分別在3種不同基質使用4 個濃度梯度的生根劑研究對濱柃扦插苗生長情況的影響,結果表明:使用200 mg/kg ABT生根粉1號溶液浸穗的效果最佳,其春季扦插苗的生根量、平均根長和成活率分別比不用生根劑的提高11.70%、17.13%和29.00%,差異顯著(P<0.05)。試驗還表明,扦插苗的成活率并不隨著生根劑濃度的增加而提高,達到一定濃度后反而下降,這與潘 健等[14,17-18]對細齒葉柃、翅柃、格藥柃的扦插試驗結果基本相似。由于本次試驗所用的生根劑濃度梯度較大,至于具體的最適宜濃度需進行細化試驗或運用方程回歸方法深入探討。
(4)植物的生長發育還與季節氣候有重要關系。春季是萬物生長的最佳季節,但在生長過程中須經酷熱的夏季,雖然細胞生發旺盛、植株生長快,但管護不力易受高溫灼燒、缺水等原因抵制細胞功能甚至致死[19-20]。秋季氣溫回落且變化平穩,適宜進行扦插或栽培,在林業生產上還是苗木補植的重要時節。本試驗結果表明,秋季氣溫轉涼且氣候變化小,適宜扦插苗的生長,成活率得到保障,但生根、發芽等生長速度不如春季,可作為春季育苗、栽培的補救時段[21]。
綜上所述,使用200 mg/kg ABT生根粉1號溶液有利于濱柃扦插苗的生根、成活,同時使用園土+珍珠巖、砂壤土作為栽培基質,能更好地促進濱柃扦插繁殖及濱柃苗木的生長與成活。
4 參考文獻
[1] 林永生.施用不同肥料對鹽堿地栽培火龍果的影響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74.
[2] 張彩鳳.城市園林植物生態適應性研究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8):344-349.
[3] 張健,李玉娟,談峰,等.淺談幾種新型海濱樹種的植物特性[J].上海農業科技,2008(2):88-89.
[4] 張椿芳.優良鄉土樹種濱柃[J].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6):114-116.
[5] 趙向炯,陳斌.鹽脅迫對野生濱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J].種子科技,2014(7):41-43.
[6] 黃芯婷,方玉霖,劉劍秋.福建柃屬植物葉片脈序的比較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0(2):82-90.
[7] 王國明,王美琴,徐斌芬.濱海特有植物:濱柃播種育苗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5(6):22-23.
[8] 張帆,王中生,安樹青,等.種子漂移對舟山群島臨海植物濱柃遺傳分化的影響[J].海洋科學,2007,31(5):25-31.
[9] CHUNG M G,EPPERSON B K.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of allozyme pol-ymorphisms in a population of Eurya japonica (Theaceae)[J].Silvae Gen-etica,2000,49:1-4.
[10] 高大海,陳斌,賀位忠.柃木等5種地被植物的抗旱性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3,33(1):49-51.
[11] 屠娟麗,黃超群.6種灌木耐水淹能力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6):71-72.
[12] 趙穎,王國明,陳聞,等.鹽霧脅迫對7種海島樹種生理特性的影響[J].浙江林業科技,2016,36(1):24-31.
[13] 趙紅洋,陳莉.鹽分脅迫對5種園林灌木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2,32(2):7-14.
[14] 潘健,程家壽,張自清,等.格藥柃扦插繁殖試驗[J].江蘇林業科技,2004,31(6):12-14.
[15] 李茂瑾.濱柃實生苗生長規律與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3(10):22-23.
[16] 陳榮,胡迪科,鄭炳松,等.濱柃扦插繁殖技術試驗[J].浙江林業科技,2009,29(5):62-64.
[17] 潘健,程家壽,湯庚國,等.細齒葉柃繁殖技術的試驗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9(6):123-125.
[18] 潘健,程家壽,湯庚國,等.翅柃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2005,30(5):52-55.
[19] 聶森.濱柃植物群落動態及結構特征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20] 馬進.濱柃幼苗(Eurya emarginata)對NaCl脅迫的生理響應[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10):110-114.
[21] 陳榮,胡迪科,鄭炳松,等.濱柃扦插繁殖技術試驗[J].浙江林業科技,2009(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