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漢語主觀化的研究現狀
沈 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本文主要從主觀化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三個角度,介紹了漢語主觀化的研究現狀。
主觀化;研究現狀
近些年來,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法的興起,語言的“主觀化”已經逐漸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主要從主觀化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三個角度,介紹了漢語主觀化的研究現狀。
沈家煊(2001)認為,主觀化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按照這個定義,“主觀化”既是一個“共時”的概念,即一個時期的說話人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或形式來表現主觀性,又是一個“歷時”的概念,即表現主觀性的結構或形式是如何經歷不同的時期通過其他結構或形式演變而來的。
自2001年沈家煊發表文章介紹國外主觀化研究的理論和最新成果以來,主觀化的研究引起了漢語學者們濃厚興趣,下面將簡單介紹漢語主觀化研究對象、主要的研究方法,并作出總結。
(一)漢語主觀化研究對象
從研究對象來看,主觀化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主觀化的現象研究,二是主觀化的理論研究。
周靜、徐李潔(2011)通過統計論文數據庫里213篇論文,認為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及中國在語言現象研究。其中詞義演變和句法主觀化是兩大熱點。說明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具體的語言現象,理論研究還是比較缺乏。
周靜、徐李潔(2011)指出,在語詞詞義研究方面,學者們集中于用主觀化理論來解釋語詞詞義和句法結構的發展與演變。國內學者從語氣詞、程度副詞、動詞、形容詞、連詞等方面做研究的很多。
在語法結構的演變方面,國內學者重點研究了語言中的指示語(吳一安,2003)、插入語(駱美嬋,2006)、重復(李艷華,2009)、時體標記(文旭、伍倩,2007)以及各種關系復句(徐盛桓、李淑靜,2005)。
關于主觀化理論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對理論的介紹和述評(沈家煊,2001),也有學者研究了主觀化的模式(徐李潔,2008)、主觀化對等在翻譯中的應用(王明樹,2009)以及交互主觀化與主觀化兩種機制的區別(吳福祥,2004)。
(二)主觀化的研究方法
1.歷時
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主觀化研究主要采取共時與歷時相結合、個體研究與比較研究
相結合的方法。
陳秋娜(2010)指出,研究歷時的“主觀化”往往與詞語的語法化緊密結合,從詞語或語法結構的語法化進程來分析其中的主觀化演變。
例如:武建明,盛愛萍(2009)指出,“甭說”一詞,從作謂語的狀中短語到連接復句的關聯短語,再到獨立語的形成。姚占龍(2008)指出,“說、想、看”的這種用法,從語義上來說,是經歷了一個主觀性不斷增強的演變過程,即“說、想、看”從動作義到“認識情態義”,再到“話語標記”的主觀化演變。
國內的這些研究成果中,語法化與主觀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推進的過程,語法化為主觀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主觀化又會進一步促進語法化的完成。
2.共時
陳秋娜(2010)指出,研究共時的“主觀化”通常從認知、情感、視角等角度分析其分布及主觀化用法。例如:曾立英(2005)指出,“我看”與“你看”的分布,當它們后帶時體成分時多表示“觀察義”,帶小句賓語時常表“認知義“,“認知義”的進一步虛化使得“我看”與“你看”成為了“話語標記”。同時對“我看”與“你看”帶小句賓語的結構——“我/你看+NP+VP”進行了分析,由“(我/你 +看 +NP)+VP→我/你看+(NP+VP)”的重新分析的過程具體反映了“我看”與“你看”主觀化的演變歷程。
3.個體與比較
除以上歷時與共時研究角度以外,國內學者也用到了個體研究與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比較研究不僅有語言內的研究,也有跨語言的比較。如:徐敏(2007)的《表達說話者主觀態度中日副詞對照淺談》。
以上對漢語主觀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做了簡單的介紹,可以看到,漢語主觀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語言現象,主觀化的理論研究還比較缺乏,而這些理論問題,應該是我們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視點。另外周靜、徐李潔(2011)指出,國內學者對于漢語和世界其他語言在主觀化現象對比上研究力度還不夠。對于主觀化有沒有反例,即有沒有主觀化減弱情形,我們也需要進一步考察。同時,我們也希望國內語言學界能從漢語語言習得的角度探討主觀化理論的相關問題。
[1]陳秋娜.漢語主觀化研究綜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3]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4]姚占龍.“說、想、看”的主觀化及其誘因[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5).
[5]曾立英.“我看”與“你看”的主觀化[J].漢語學習,2005(2).
[6]周靜,徐李潔.國內主觀化研究綜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