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千然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京劇《智取威虎山》簡評
倪千然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本文將從《智取威虎山》在對傳統京劇的繼承與改革、西方戲劇和影視的影響、政治色彩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其何以成為京劇史經典的魅力。
繼承;改革;西方影視
《智取威虎山》于1958年9月17日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正式公演時,還僅僅是一部地方劇。但在經過改編創造成為第一批樣板戲之后,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樣板戲之一。它對革命小說和傳統京劇進行吸收,誕生于政治的推手,在京劇上留下了新的一筆。本文將對其部分特點進行淺析,力求能夠展現其成為京劇史經典的原因。
傳統京劇在演出上選擇一折一折進行表演,只會表演對整個故事有重大影響的情節,著重對該情節的具體表演和感情渲染。而對于中間的不影響整體劇目的故事進行省略,留給觀眾自行想象。在對原著《林海雪原》的改編中,樣板戲創作人員選擇演出重要的情節例如楊子榮打虎和匪窟欒平對峙,對于原著中一些類似取得先遣圖的與劇情發展相關不大的事件進行省略。
中國戲曲的情節結構一般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樣板戲對情節結構也進行了一定的吸收,雖然并不是完全按照“喜——悲——喜悲—大悲——小喜”進行的,而是一種整體上趨向于喜,然后在中間穿插入“小悲”。在《智取威虎山》中,都是按照經過計劃、取得土匪信任到最后聯合人民群眾成功剿匪。如果全部都按照這個順序一帆風順地進行,那么整部劇就沒有波瀾起伏,不能擁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所以就加入了小常保回憶母親的離去和鄉親們受到土匪的洗劫等一些有“小悲”色彩的情節。
(一)西方影視制作方法
進行樣板戲創造時,創作人員是受到西方戲劇的影響。當時雖然西方的各種戲劇、電影還有民國時期模仿西方拍攝的大量優秀影視作品被視為“毒草”和“封資修”,但是江青為了樣板戲的創造更加優良,給了創造人員看這些“毒草”的權利。改編創造人員們觀看《水中刀》、《紅菱艷》、《魔盒》、《楊門女將》等作品,將許多西方的電影表現手法和戲劇表現吸收進了對《智取威虎山》的改編。
在進行《智取威虎山》的拍攝時,導演有意識地采用了西方影視拍攝的鏡頭。利用近景、中景和遠景的有機結合來表現了各場的人物關系。例如在匪窟楊子榮與群匪對峙交流的時候,楊子榮、座山雕還有其余土匪獲得的鏡頭次數不同。另外還有利用了蒙太奇的手法進行電影敘述。
(二)西方悲喜劇的結構
《法國文學簡明辭典》中認為悲喜劇擁有“浪漫的主題,令人驚訝但并不可怕遭遇和一個幸福結局”。從某種意義是說,《智取威虎山》都是滿足以上的要求的。決心單槍匹馬擒匪首在主題上具有浪漫傳奇色彩,化裝潛入匪窟遇告發絕對是令人驚訝但并不可怕遭遇,而經過自己的機智勇敢和群眾的齊心協力消滅土匪絕對是一個完滿的幸福結局。
(三)西方舞臺、音樂的吸收
配樂的選用上,《智取威虎山》選擇了中西混合樂隊。這是首次在京劇表演上選擇中西混合樂隊,這不能不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京劇的傳統配樂上,它選擇了保留傳統伴奏樂器“三大件”(即京胡、京二胡、月琴)、四大件(即板鼓、大鑼、鈸、小鑼),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大篩鑼、啞鈸、小堂鑼、高中音大鑼等打擊樂。
在對西洋管弦樂器的選擇上,增加了短笛、長笛、園號、小號、鋁板鐘琴、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另外,為了保留京劇音樂的濃郁風格和表現特有的民族氣息,又增加了鍵盤排笙、曲笛、琵琶、海笛、嗩吶、竹管、板胡這些民族樂器。這些民族樂器使重要角色的唱腔富有感情色彩。比如常保在回憶里想起自己家遭受的悲劇,撕心裂肺地一聲“娘”時就選擇了板胡進行表現。
由于沒有先例,在對京劇動作、舞臺布景的重新設計、創新中也曾經出現一些挫折和爭論。例如在拍攝《智取威虎山》的樣板戲時,曾經計劃在東北的大森林雪地里拍攝,希望能使拍出的樣板戲更加壯觀。
但也引來了許多新的問題,例如“打虎上山”時楊子榮是需要騎真馬還是依然延續中國傳統京劇中的舞蹈動作通過揮舞馬鞭表示騎馬?并且在實景拍攝時,發現許多傳統京劇藝術中的精粹無法表達,最終選擇尊重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放棄實景拍攝。這應該是明智的選擇。
最后決定采用西方電影搭景,力求“要盡量靠近原始森林的景色”。攝制美工用電影道具的技術制作出“原始樹干”,還將從十三陵皇陵砍來的一些樹枝、樹葉搭在制作出的樹干上。劇組還搭建了獵人小屋的外景和內景,都是采用了電影的布景方法。但是同時依然有對京劇傳統布景的吸收,例如獵人小屋里桌椅的擺放,一桌二椅都遵循著“對稱美”的美學原則,留出的用于演員表演的空間也是接近于圓形。一桌二椅在舞臺裝置上以方為規范,留出的空地在表演程序上以圓的余地。因而展現了京劇的程式化,展現了“天圓地方”和“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原理。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武俊達著.《京劇唱腔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3]閻廣林.喜劇的審美效果[J].文藝研究,1986,(3):40-43.
[4]洛嘉.中西戲劇內在審美特征淺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5,(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