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楚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260
淺析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轉移
張 楚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260
西方現代藝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紐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本文從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和達達主義在美國的影響,以及后來的抽象表現主義在紐約的流行等現象,通過美術史的角度來分析其中的原因。文章淺析了現代藝術中心陣地轉移的原因以及現代藝術中代表性的現象,旨在更好地引起世人對現當代藝術的關注,以及對當代藝術不同地域所表現的現象有更進一步分析。
紐約;抽象表現主義
架上繪畫,在20世紀的藝術家,評論家看來,已經被發展到瓶頸的階段,寫實主義無法繼續在手法上超越文藝復興時期,隨之而來的,已經開始是意識與形式的探索,畢加索在藝術史的地位就是20世紀藝術變革的最好解釋。當印象派畫家走出室內,來到戶外,在陽光下對著大自然寫生,架上繪畫革命開始了。社會發展,繪畫已經不再有過多目的,不再是像過去那般擁有傳播宗教意圖和為貴族作畫的目的,畫家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畫匠,而開始真實地追求藝術。繪畫似乎走到了盡頭,沒有了最實際的目的,那就只能自己去發掘。當藝術家們開始反傳統的時候,現代藝術也慢慢和過去的傳統漸行漸遠。
二戰后,以歐洲為藝術中心的局面已經不再。歐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這場毀滅性的戰爭令歐洲的經濟與文化元氣大傷,歐洲人已經不敢再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現代藝術的中心已經逐漸轉到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貝克曼、格羅茲和一些包豪斯的中堅人物逃難到美國,并在芝加哥成立新的包豪斯,1940年后法國淪陷后一大批移民新潮也涌向美國,其中有藝術家蒙德里安、達利、夏加爾、恩斯特等人。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理性、形式主義的純抽象思潮,以及達利、恩斯特為代表的反理性的超現實主義的到來為美國規模小但勢頭強勁的現代藝術實驗增加不少動力。
談及美國現代藝術,不得不提及杜尚。他的現代藝術理念不僅僅是因為戰后把達達主義帶到美國。更是他的現成品——“Ready-made”,創造了現代藝術的新概念,杜尚不滿足于在畫布上進行“形式革命”,他的目的是單純而又復雜的,是去探究藝術的本質是什么。杜尚的作品《自行車輪》現藏于紐約當代藝術美術館,這件作品是早在1914年就完成的,杜尚自己的解釋是當他做這個東西的時候,他腦子里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他只是將這個輪子當作一個令人愉快的小器具。杜尚似乎在對眾人說,工業化的世界,藝術家的作用在改變,他不再是傳統的手工業者,而是觀念的制造者。在紐約的日子,杜尚依然制作他的作品《大玻璃》,花費同樣長的時間去完成《給予:1、瀑布,2、照明煤氣罐》,他通過改變藝術品展示方式來證明他的觀念。期間他也總是即興似地把玩著各種無意義的物品,讓這些東西與藝術發生關系。在藝術史家看來杜尚很難歸于某一個派別,他是超前的藝術家,對二戰后的藝術流派影響非常大。
二戰后紐約成為了藝術中心,確立這個重要地位的時期是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出現的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最早是用來評價康定斯基早期的抽象作品的,1946年被美國批評家羅伯特科德斯用來評價當時的一批美國畫家的藝術風格。這些畫家包括:德·庫寧,波洛克,紐曼等人,表面上看這些畫家的共同點并不多,但是實際他們的作品中都帶有美國式的極端主義趣味。抽象表現主義作為在紐約出現的一個藝術現象,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和視覺形象上分為“行動畫派”也就是像波洛克、德·庫寧、克萊因等藝術家這種熱衷于創作時的動作、手勢、顏料質感。還有一類是“色域畫派”,他們運用大片的、統一的色快來表達內在感受,代表有羅斯科、紐曼等。波洛克是這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熟悉美國西南部印第安藝術,尤其是沙畫,他吸收了很多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尤其那些強調自動作用的創作方法,強調隨機。德·庫寧在1948年個展上就展出了他個人風格定型的作品《發掘》,跟波洛克一樣是感情宣泄的代表。
色域繪畫是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分支,紐曼、斯蒂爾、羅斯科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943年,斯蒂爾參與起草羅斯科和戈特利布給《紐約時報》的信,這是第一次闡明了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畫的單純性體現在色彩的單純上,大面積的涂抹或許是戰后的人們表達心中那留下的最后一抹純凈。但是視覺的沖擊也占有一定地位,色域繪畫的面積非常大,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中,現存有不少羅斯科、紐曼作品。
紐約是個國際大都市,后現代藝術的舞臺在二戰后慢慢轉戰到這里析。美國的多元化讓后現代藝術在這里蓬勃發展,除了社會的多元,還有歷史,畫廊,美術館的大量籌建,諸多的原因使得現代藝術的中心轉移到了美國。文章淺析了現代藝術中心陣地轉移的原因以及現代藝術中代表性的現象,旨在更好地引起世人對現當代藝術的關注,以及對當代藝術不同地域所表現的現象作進一步分析。
[1]馬永建.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10.
[2]卡斯比特.藝術的終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6.
[3]島子.后現代藝術系譜圖冊.重慶出版社.200105.
[4]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