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華
克州中心幼兒園 新疆克州 845350
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之我見
孫曉華
克州中心幼兒園 新疆克州 845350
我多年從事學前班教育教學工作,經過自己的摸索和實踐,我深切體會到: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幼兒抓起,我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根據每年招收新生幼兒(四歲半至五歲多)的年齡特點和剛步入學校對新環境不習慣,不適應情況。以及現在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加之父母外出打工的多,跟隨爺爺奶奶,吃飯張口,水端來洗手的現象,其中很多孩子在家任性、嬌橫、依賴性強,他們初進學前班尤如被關進鳥籠子,怎么也呆不住,不是哭,就是鬧,這一現實,首先我以慈母般的關愛去感化他們,讓他們覺得老師很親切,與老師在一起很安全。同時我也從一些生活小事上引導和吸引他們,漸漸的他們對我產生了感情,變成了好朋友,也喜歡上學了,對學校和學前班生活也就逐步習慣了。
我注重從入學常規和日常行為規范抓起,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認真抓好常規訓練:幼兒的學習生活,要求幼兒樹立嚴格的時間和集體觀念,遵守必要的紀律和規則。幼兒年齡小,需要經過反復訓練。因此從開學第一天起,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先講怎樣上課,每人的腳手放哪里,怎樣專心聽老師講課,回答問題,怎樣放課本,怎樣擺放文具盒,如何下課,背書包,站隊等明確要求,然后反復練習,對做得好的幼兒給予表揚,并讓他示范做給大家看。
二是抓品德教育:用兒歌“國旗,國旗,我愛你,五星紅旗多美麗,全國人民熱愛你。”講一些革命先烈,如何熱愛自己祖國的故事,如劉胡蘭,董薦瑞,對他們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對他們進行“愛心教育,讓他們對人,對集體有愛心,要善于團結和幫助同學,關心集體,熱愛自己的學校。”
三是禮貌教育:教育幼兒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語言,同時做到不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要還,損壞公物要賠償,拾到東西要歸還失主或交公,如有時小朋友拾到錢物,不論多少,我都要在班上進行表揚,同時教幼兒做誠實、勇敢、不說謊話,知錯就改的好孩子,還要做到伙伴之間友好相處,不打人,不罵人,互相謙讓。
四是培養幼兒按時到校和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的習慣:要求幼兒每天按時到校上課,不隨便缺課,不遲到早退,因病或家里有事要請假。聽見上課鈴響后,迅速進教室在各自的座位上靜候老師來上課。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認真專心聽老師講課,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自己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并培養幼兒愛惜書本和學習用具,注意保持整潔的習慣,不許把課外書和玩具帶進學校。
五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采取多種形式訓練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讓他們能做的事自己做,在他們熟悉學校環境的基礎上,除要求他們逐步做到如上體育課、游戲課、集合、星期一集會和飯前洗手,排隊要快、靜、齊外,還要求他們在進早餐和午餐時,要愉快,安靜地進餐。引導幼兒要愛惜糧食,不挑食。菜渣殘骨不亂扔。在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我盡量教給幼兒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教會他們上廁所,大小便入坑,午睡時有順序地脫衣服鞋襪,并自己穿衣服,系鞋帶,梳頭,整理好床上用品等。
六是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幼兒愛清潔,講究衛生,經常保持服裝整潔,會使用小手帕和手紙,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幼兒終生受用的。我規定每個幼兒自備一個小紙盒或小塑料袋,裝自己無用的廢品,如擦鼻涕的手紙,鉛筆屑等,每天下午放學時幼兒把各自的小紙盒或小塑料袋裝的廢品倒入班里裝垃圾的袋中,伙伴之間互相監督,保持教室地面無紙屑,同時要求他們養成勤洗澡,勤換衣服,勤理發,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吃零食的習慣。讓幼兒明白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不但可減少疾病,而且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
我除對幼兒進行上述六個方面的教育外,還充分利用學校和班級這塊陣地,培養幼兒熱愛集體,遵守集體規則,不擾亂別人,愛護班集體公共財物的習慣,不在課桌椅墻壁涂沫刻畫,愛護校園內的花草樹木。
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培養和訓練中,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控力較差。因此,老師和家長提出要求和教給方法外,平時還應加強督促,檢查以及經常提醒,以便使他們的良好習慣不斷強化,進而形成自覺的行為,對于個別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幼兒,我常與家長交換意見,共同配合,循循善誘,單獨進行教育,少批評,耐心細致給他們講解一些簡單的道理,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等等。從而使這些幼兒各方面都有所進步,趕上行為習慣好的幼兒。
幼兒的模仿性都比較強,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幼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又特別是班主任,對本班的影響就更大。在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幼兒的表率。凡是我要求學生做到的事,作班主任的要首先做到。如使用禮貌用語,上課不遲到。我主動使用文明用語,做到上課前幾分鐘到教室。總之,班主任工作必須從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充分發揮自己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做,才能把學生教好,讓家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