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遙原
摘 要:當代中國,音樂界重新提起了民族歌曲作品的傳承、變異和創新的話題。所不同的是從20世紀到21世紀這百年間,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發展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由原來的地方土民歌走向今天所謂的藝術民歌。在這發展的過程中,音樂家們進行實地采風,深入考察研究,在忠實于原民歌旋律風格和音樂色彩的基礎上,還加入更多的時代元素和創新思想,進行二度創新,形成一首新的民族歌曲作品題材,這就是今天所講的“民歌新編”。
關鍵詞:民族歌曲;再創作;新穎體裁;創新與發展
一、民歌作品的最早形式
民歌作品的起源:中國民族音樂界一般認為民歌作品起源于人類的勞動與生活。遠古時代,人類處于原始的漁獵時期,在與大自然搏斗和集體勞動中,發出的吶喊聲,勞動只余,愉快地回憶,模仿勞動情景,手舞足蹈地敲擊石塊,木棒,發出的歡快聲,謳歌聲,逐漸形成早期的民歌音樂。
二、近代新民歌的發展
(一)民歌進入新體裁
經歷了1919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民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近代民歌對新音樂文化的創造(尤其是歌曲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許多新音樂工作者用民歌曲調填詞,或依舊曲略加改編。創造了影響很大的佳作,形成了近代創作歌曲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類民歌音樂風格的歌曲作品。如:反映愛國思想,要求個性解放的《滿江紅》,直接反映工農革命斗爭的《北伐曲》,歌頌人民軍隊的《盼紅軍》等。這些作品由于較鮮明的時代特征而表現了與傳統民歌不同的新品質。
2.近代新民歌的音樂多采用群眾熟悉的本民族音樂(如傳統民歌,曲調,說唱,器樂和部分古曲歌曲)填詞或編配而成。這些新民歌以傳統民歌音樂填詞者為多,其填詞歌曲的曲調不變或基本不變的一類,如《盼紅軍》。
(二)新民歌的過渡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勞動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國民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筍般涌現出來,不但體裁新穎,而且音樂格調更加活潑、熱烈、開朗、歡快,充滿了向上的激情和樂觀主義精神,由于各個民族以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無文字,民歌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藝術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打都保留者“詩、歌、舞”相傳的形式。
三、九十年代民歌作品發展的新時期——(創新時期)
(一)新的民族音樂藝術體裁(形式)
黨和國家號召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提倡嚴肅高雅藝術,為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發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廣大的文藝,教育工作者解除了思想隔閡和精神束縛,通過對外的交流學習和自身的學習深造,實踐提高,給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展示了新的局面,迎來了一個創作上的深度、難度、創新,還是對延長聲音的認識,技巧發揮作用上的深度、難度,表現上都突出了時代的氣息,增添和發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欣賞,也引起了世界音樂界的注重和贊嘆。
(二)民族歌曲作品的二度創作
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首先是在演唱作品體裁的創作色彩上的變化和發展,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和享受,原始的民歌小調、山歌、號子也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滿足了不少人們的審美情趣,欣賞水平的需求,也不能使演唱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但民歌優美動聽的音調素材,仍然吸引著人們。依據原來短小的山歌,小調改變創作的新歌曲必定大量涌現,也出現了一批年青有為的優秀作曲家,如:徐沛東、王志信、胡廷匯等。作曲家借助人們熟悉的原始民歌素材,運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和作曲技法,把各種無聲的音符傾注在符曲上,構成新的大型聲樂作品。這些優秀的新民歌作品,時時閃現著原來民歌的韻致,是人聽來耳目一新。尚德義的《今年梅花開》,于學友的《小白菜》,白誠仁的《苗嶺的早晨》、今年來胡廷匯的《瑪依拉變奏曲》等,這一大批作品都是我國民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經過改變創作更加適合現代社會人們日益發展變化的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深受群眾喜愛和歡迎,也讓歌唱家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嗓音技巧和藝術水平。
四、作曲家及其改編的新作品
新民歌作品的先驅者——王志信:當我們翻開聲樂作品集時,不禁會發現曾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變成了一首首曲式新穎的藝術歌曲。《藍花花》、《桃花紅杏花白》、《昭君出塞》一系列都是聲樂必唱歌曲。
王志信的第一次嘗試:將陜北民歌《蘭花花》改編為聲樂作品,為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根據其對戲曲、合聲、配器等相關內容的全面掌握,使之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可,并在第四屆全國民歌大獎賽中引起轟動。后來搞教學的朋友都覺得此曲對教學的幫助很大,在民族聲樂教材無序的情況下很及時,建議搞入系列。所以之后《蘭花花》也很快出現在全國音樂學校的教材中。然后再將自己民族的精神、美德熔鑄于作品當中,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與道德觀念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的優勢和特點。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湖南:湖南文化出版社,2001.
[2]中國民歌時代.山西:山西出版社,2001.
[3]肖常緯.中國民間音樂概述.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