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艷
電影《迷魂記》(Vertigo)在2012年擊敗奧爾森·威爾斯執導的《公民凱恩》(Citizen Kane),躍居權威電影雜志《視與聽》每年一次甄選的時代最偉大電影榜首。這說明最偉大電影的評選標準與以往已有不同。斬獲這一殊榮,《迷魂記》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這部1958年的懸疑電影沒能進入20世紀60年代初的《視與聽》榜單前10位,但排名卻始終在穩步上升,最終擊敗自1962年以來就蟬聯榜首的《公民凱恩》,成功登頂。
如今,這兩部電影都被視為影史經典,但這卻無法從其奧斯卡獎項上得到體現——《公民凱恩》共獲九項提名,最終只贏得最佳原創劇本獎,《迷魂記》只獲得最佳音效和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在獎項眾多的時代,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一下獎項的評判標準。除了諾貝爾獎外,還沒有哪一個獎項能超越奧斯卡獎的聲譽和威望。然而,作為質量的試金石,奧斯卡獎若想在盛名之下符合預期,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1981年,奧斯卡獎沒有把最佳影片頒給馬丁·斯科塞斯的杰作《憤怒的公?!罚≧aging Bull),而是授予了《普通人》(Ordinary People)。同樣,1983年,奧斯卡獎也放棄了一部經典之作——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而選擇了《甘地傳》(Gandhi)?!镀胀ㄈ恕贰陡实貍鳌愤@兩部作品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但這么多年來,似乎鮮少再被提及,更別說同時代的其他電影了。
奧斯卡獎在評估電影的經典指數上時有失手。在一項基于846位評論家、導演和電影鑒賞家的試聽清單中,排名前十的是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Tokyo Story)、讓·雷諾阿的《游戲的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F.W.茂瑙的《日出》(Sunrise),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約翰·福特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吉加·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卡爾·西奧多·德里爾的《圣女貞德蒙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和費德里科·費里尼的《八部半》(8?)。
上述排名中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全世界電影學院必備的教材,只要言及電影教學,教授們肯定會向學生傳授這些經典之作。同時,它們也被今天最出色的電影人不斷引用和致敬。但這10部影片中,只有《日出》贏得了第一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八部半》于1964年獲得過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一些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也被奧斯卡忽略了,希區柯克從未贏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其作品被學院認可之前,斯科塞斯和斯皮爾伯格也花了若干年的時間。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有多少杰作從未贏得過奧斯卡獎?
塞西爾·B·戴米爾的《戲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是部杰作,但它杰出到能夠擊敗《正午》(High Noon)和《平靜的人》(The Quiet Man)嗎?《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誠然不錯,但是當奧斯卡將最佳影片頒給這部影片而錯過了《好家伙》(Goodfellas)時,相信很多業內人士都在奇怪評委腦子里在想些什么?約翰·邁登執導的的《莎翁情史》妙趣橫生,但如果你是評委,你會把最佳影片頒給它而非《拯救大兵瑞恩》嗎?
多數奧斯卡獲獎作品有三個共性:更輕快、明亮、傳達出來的情緒偏于樂觀,利用無以言說的時代精神,將其價值觀表現得更為徹底。
這些因素都將影響接下來的第89屆奧斯卡評選,并且無疑非常有利于歌舞片《愛樂之城》戰勝勢均力敵的對手《月光男孩》。盡管前者的故事中也有痛苦,但生活中喜悅更為明顯,也更具感染力。當大多數美國人仍沉浸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的不快中時,這部影片至少提供了一次逃離現實絕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