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傳承傳統優秀教學經驗的需要,是語文學科自身特性的需要,更是落實新課改目標,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開發和利用現有的諸多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優化了教學模式,提升了教師教育科研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關鍵詞]資源利用;課程特點;資源優勢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從課堂教學到社會生活、文知識、自然之物都可以成語文課程資源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由于多種原因把教材視為唯的課程資源。教師們為了提高升學率把教材上羅列的知識點讓學生不斷重復的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甚至導致產生厭學情緒。如何讓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呢? 筆者認為: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摒棄教師對教材的專制是關鍵。
語文教學活動是語文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其活動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農村小學語文課程的開發和利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身邊資源 加強聽說訓練
新課標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質素的形成與發展”,“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也就是說,教師要有開發資源的意識,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課的首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應用。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舌頭語是口頭語言,作文就是書面語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說就叫語文。”筆者認為農村語文教學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方面,教師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給學生創造濃郁的學氛圍。
這些對教師來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但卻給學生能夠創造濃郁的語文聽說訓練的學習氛圍。無形之中語文知識在學生的學習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周而復始,學生就能積累大量的語文聽說經驗,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和內容,并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課程特點 倡導廣泛閱讀 培養良好習慣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空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把一切智慧和美好、愚昧與丑陋一起傳遞給你,使你馳騁與古經天地之中。”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令。”的美讀習慣。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凋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農村地區圖書嚴重匱乏的情況下,教師要想方設法盡可能組織學生廣泛閱讀,使學生在廣泛閱讀文本過程中從字里行間提取信息,并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廣泛閱讀可以使學生從中認識歷史和人生,提高觀察判斷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根據需要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圖書資料缺乏,我們可以動員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閱讀和欣賞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倡學生在讀中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看書閱讀質疑的興趣,通過討論把他們的視角從文本引向社會。
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朗誦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在活動小學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并可以對共性的看法,結合自己的質疑,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思維。達到豐富語文課程資源的目的。
三、發揮資源優勢 鼓勵自主探究 進行綜合學習
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把閱讀和口語交際定位于提高、充實、豐富學生整體語文知識之上,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語文實踐能力。
廣大教師還可以利用身邊的自然和人文的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間文化,使他們的語文素質擁有自身特點,是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上時代烙印。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既不脫離語文教材又不是為生硬的學習課本知識而學習知識。
廣大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師要真正認識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韁繩;要積極投身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踐中去,合理利用,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利用我們自身這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去演繹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課堂,才能迎來農村地區中學語文課程開發的一個又一個春天。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怎樣教 沈陽出版社.
[2]語文教學談藝錄 上海教育出版社.
[3]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