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
在社交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懷著一種心理,這種心理會促進交流的順利進行,也會阻礙溝通的有效建立。人們都希望進行成功的社交,避免被動、不愉快的社交。在社交中如果能成功把握行之有效的心理策略,可以讓自己輕松自如地應對人際交往,有助于自己時刻把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quán),從而進行成功的社交。
一、遵循刺猬法則,把握好社交距離
“刺猬效應”來源于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兩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后來它們調(diào)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shù)木嚯x,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刺猬效應是指人與人之間如果太近就會刺傷對方,只有保持一定的適當?shù)木嚯x,才能使兩人有一定的默契。在社交中,刺猬法則同樣適用。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才能使人們彼此間的感情處于最佳狀態(tài)。把握好社交距離,能夠使雙方的感覺保持在一個最佳狀態(tài),從而使交往一直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
領導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可以把彼此間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好的,既不會因為太遠,而疏遠了員工,也不會因為太近使自己沒有了威嚴,與員工混淆了身份。所以,這種狀態(tài)是非常有利于彼此的最佳狀態(tài)。
當員工和領導不分你我,稱兄道弟時,是領導者將遇到麻煩的時候,雖然可以跟員工打成一片,但是很多時候自己的執(zhí)行力是在下降,領導的領導能力和效力大打折扣,不利于工作的開展。相反,當領導和員工保持的距離過遠時,員工會把領導看得高高在上,雖然會樹立威信,但是也不利于管理,員工不了解領導,對領導的意圖領會也會產(chǎn)生偏差,從而使工作開展不能按照設想的方向進行。因此,領導和員工應保持一段適當?shù)摹靶睦砭嚯x”,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
刺猬法則強調(diào)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當雙方離得太近時,有些問題必然會被摩擦出來,而離得太遠,人際交往會形同虛設,所以不近不遠剛剛好的程度是人際交往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狀態(tài)的法寶。這種心理距離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一方面要作好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親密關系保持一定的度,要親密有間,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一方面可以減少下屬的一些緊張心理和一些因為上司過于親近而產(chǎn)生的防備心理。另外,還可以減少下屬行賄自己,產(chǎn)生麻煩的機會。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社交中同樣要遵守這個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交流的節(jié)奏,能夠?qū)⒔涣饔行蝽槙车剡M行下去。
二、把握南風法則,運用溫情攻勢
“南風”法則,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jié)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意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在很多管理者眼中,下屬是需要管理的,于是他們似乎有些過于嚴厲,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他們每天都是板著臉,對下屬也沒有關心,這樣做雖然讓上司很有控制力,但是下屬不會喜歡領導的。南風法則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關心下屬,多點“人情味”,南風給人的感覺是溫暖和煦的,南風法則強調(diào)的就是用溫情去對待他人,用溫情攻勢去感動他人,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多注意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溫暖。尤其是緊張的工作、生活中,讓人們總是體驗不到真情,心中的冷漠使自己逐漸封閉起來,南風法則的運用可以逐漸暖化人們的內(nèi)心,從而展現(xiàn)真正的自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下屬出于感激會更加努力積極地為企業(yè)工作,維護企業(yè)利益。
不要把員工當成“會說話的機器”,不要隨意地使喚員工,就像仆人一樣,不要把自己的下屬放在最容易被人遺忘的角落,這樣做只會激發(fā)員工的反抗情緒,不愿意合作。古語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俘獲員工的心靈,員工才會為企業(yè)的發(fā)展死心塌地地工作。因此,要在管理中運用南風法則,這樣可以讓下屬感受到自己是公司很重要的一員,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更愿意在公司工作,享受這種感覺。
不僅企業(yè)管理這樣,在日常交往中,南風法則同樣可以靈活地加以運用。因為沒有人會愿意與那些平時態(tài)度強硬,尖酸刻薄,毫不講道理的人交談,即使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也是勉為其難,最終還是會選擇離開的。所以,人們在交住中要用心用情、以誠相待、將心比心,而不能目光短淺,只顧個人利益。這樣對方會從內(nèi)心感到溫暖,愿意將心中的話拿出來與你分享。南風法則可以化解人們彼此間因各種原因產(chǎn)生的隔膜和分歧,溫情攻勢能讓你如魚得水,使交流更進一步。
三、學會體諒和寬容,善于換位思考
俗話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是別人,所以不知道別人內(nèi)心所想,這樣的說法眾人皆知,但這種觀點并不成立。因為一個人的內(nèi)心所想會隨著自己的行為流露出來,或者通過話語有所表現(xiàn),這時如果注意對說話者加以觀察,可以大體推測出對方內(nèi)心的活動。如果因為一些因素不能推測的話,要學會體諒對方進行換位思考,這樣就能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獲得相應的信息,即使子非魚,也能知魚之樂。
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去感受和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通過換位思考,能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體諒對方的情緒和感受,改變自己的認知,實現(xiàn)相互了解、相互尊重,達成共識的目的。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們?nèi)Q位思考,因為人們的思維總是會受到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促進,也可能是阻礙,當一個人的思維受到阻礙的時候,換位思考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都有著共同的認識。換位思考能讓我們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改變原有的思考習慣,學會變通,解決常規(guī)性思維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寬容就是忍讓。對于別人的批評,朋友的誤解,相互間的隔閡等,過多地爭辯和反擊都不足取,只有冷靜、忍耐、諒解、退讓才是最重要的。忍一步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它能減輕人際間的摩擦和無謂的消耗,化干戈為玉帛,忍讓不是怕別人,而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生活更順利一些,就必須學會體諒和寬容,與他人保持和諧的往來。
四、遵循互惠互利原則,在對等交往中增強情感
互惠互利原則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提得最多的是貿(mào)易方面,又被稱為對等原則。在多邊貿(mào)易談判實踐中,只有遵循平等、互惠互利的減讓安排,才能在成員間達成協(xié)議,維護成員方之間的利益平衡,謀求全球貿(mào)易自由化。從這個原則本身看,它非常適合人們的社交活動。首先,交往中雙方平等才能在同一個平臺上,這是雙方進行交往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其次,在交往中享受對方關愛、恩惠的同時,也要給予對方對等的關愛和恩惠,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誠心,面對對方的示好,不能無動于衷,不能覺得理所當然,否則則容易被視為傲慢、無禮和無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使雙方能夠在互利、和諧、融洽、友好的氛圍中溝通和交往。
現(xiàn)在是個重視交流需要溝通的社會,能和別人交流、分享必須具備一種素質(zhì)和心態(tài)。只有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人們之間的交往才更加有彈性,才能更加持久地維持下去。所以,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能一味地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能只為自己的利益用力,要平等互利,讓對方也嘗到甜頭。互惠互利能使雙方在情感上有一個融洽度,再加上一些共同話題,這樣的交往會越來越開心,越來越投緣,越來越深入,溝通效果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與訓練[M]清 華大學出版社, 2003.
[2]劉勇.團體咨詢治療與團體訓練[M]廣州:廣 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