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平
摘 要:書畫展的創辦,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表現之一。書畫書畫展的舉辦,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展覽資源,同時還有利于群眾文化工作的展開。本文從文化館書畫展的開展為研究內容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夠促進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進步,使得文化館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文化館;書畫;群眾性;大眾化
一、主動舉辦展覽實現公益服務
文化館要打破傳統工作方式,主動積極的進行展覽的舉辦。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應對某個活動專題或者節日,同時要讓文化館書畫展覽的舉辦更為常態化以及規律化,同時積極拓展展覽舉辦渠道,尋找參展方向。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服務機構,文化館都應當在各區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功能,這甚至是各地政府都無法取代的。作為倡導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工作范圍不僅限于本地區,同時也能擴大到全社會以及全民族,擁有巨大的優勢。因此,文化館只要積極進行展覽的舉辦,其資源就會源源不斷,從而有效的實現社會公益服務,對參展群眾和生產展品的人才進行培育是辦展常態化能夠做好的關鍵所在。文化館如果在參展群眾和作品上存在不足,一切工作也就很難實現,公益服務也就很難完成。而想要做好這兩個方面的培育工作,就需要從兩點人手:首先,要引導社會群體自我展示和自我宣傳的意識得到提升。讓群眾們逐漸認識到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主要力量和我國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因素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都是依賴于文化,讓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有效豐富。讓他們能夠主動成為文化創造者、捍衛者以及欣賞者。其次,要為展品的形成制造有利條件,如組織書畫展走進生活,獲取更多的藝術素材;創辦書畫創作培訓班,讓作者的審美和創作能力再次提升;對作品創作和研討活動進行組織;為作者裝裱作品、保護作品以及宣傳等。
二、多渠道舉辦展覽
文化館是具有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其工作性質與職責決定了文化工作的公共性、服務公益性以及社會性等。在進行書畫書畫展覽舉辦的工作中,文化館可以免費向社會進行開放,不收取任何費用進行展覽的舉辦,從而將文化館的服務性與公益性充分展現出來。多渠道舉辦展覽是指文化館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使其融入到共享行列中,從而實現共同參與,共同分享。文化館要積極鼓勵公共文化服務對象進行文化權利的使用以及文化活動參與的行為,同時要倡導與支持政府之外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從而補充政府力量的不足之處,將文化館更加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的選擇展示給群眾。從現階段文化館發展來看,很多城市的文化館都開始舉辦書畫展覽,在場館安排方面,率先展示的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向社會免費開放的進行展覽。同時,文化館在結合各個辦展要求的時候,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應當最大程度滿足他們的要求。公益性服務不但體現在辦展以及場館免費的方面,同時也要鼓勵一些有展品辦展的單位與個人,積極鼓勵他們參與社會文化共享工作,提倡公益服務精神。例如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展覽、和某活動相關專題的展覽以及對作品發放稿費或證書等。文化館通過多渠道辦展覽的方式,不但能夠擴展文化館公共服務的道路,同時也實現了文化館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目的。
三、為保障公益性展覽實現資源共享
任何資源都有枯竭的時候,因此,要想確保事物長遠發展,就必須實施資源的共享,實現資源再生,這對于文化資源來說也不例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文化資源共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將文化發展道路大大延伸開來。文化館在進行展覽舉辦的過程中,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資源的共享,才能夠在展覽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文化館不但要進行全國全省展覽資源的利用,同時也要學會利用城鎮展覽資源,甚至是各個部門以及站線資源的利用。在運作共有展覽資源的過程中,文化館的首要任務是做好引進與推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將高質量的展品從全國或者各省份引進來,并將其在自身所處區域進行展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引進展品的時候,并不單單是對個別作品的引進,還可以引進整個展覽,這屬于資源共享的一種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將展覽活動在各個城鎮區域進行推薦,將公益性展覽活動發展到各個城鎮中去,從而最大限度的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有效的實現文化書畫的推廣。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隨著我國不斷拓展公益服務渠道,每年有十幾萬群眾受益于書畫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文化館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舉辦公益性展覽活動,這樣能夠將文化館公益性服務的總之充分體現出來。但是我國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書畫展的舉辦過程中,文化館可以主動舉辦展覽實現公益服務、多渠道舉辦展覽、為保障公益性展覽實現資源共享,在促進書畫展發展進步的同時,實現了文化館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促進了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曾黎.淺談書畫展的群眾性與大眾化[J].南方論刊,2012(4):100-101.
[2]趙祖云.辦好社區文化場館的幾點思考[J].杭州:周刊,2014(2):66-67.
[3]李明輝.淺談群眾書畫展的參與性與大眾化[J].大眾文藝,2015(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