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花
長期在教學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大凡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都能從其家庭教育的軌跡中找到明確的緣由。從教育成效來看,我們也知道,家庭環境、結構和功能對子女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健全的家庭對子女發展起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不健全的家庭則會對子女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一般來說,成長困難學生主要是指離異、喪偶、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殘疾、寄養、父母殘疾、服刑和孤兒這10類家庭中的子女。這些特殊家庭中出生和成長的孩子,在學校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存在,其中尤以厭學問題最突出。那么,如何根據成長困難學生厭學的原因有效解決他們的厭學問題呢?我們提出了以下對策。
成因一:家庭結構的不完整性造成厭學
離異、喪偶、分居、寄養、服刑、孤兒等家庭中的孩子都面臨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從這些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們就能夠發現,他們因為平時在家庭里面缺少和父母的交流,缺少來自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心理上的溫暖感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少很多。自然,這些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個性扭曲就值得我們關注。
教育對策:多方合作,共同教育
成長困難學生其實更需要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關注與教育。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要對這些成長困難學生進行摸底調查,了解清楚這些孩子的真實情況。通過建檔立卡的形式讓這些孩子在校期間的成長有明顯依據。了解了成長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學校就要動員孩子所在班級班主任、科任老師、學生等各方力量去努力做好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從班主任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尤其是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課后輔導、家訪等工作中要傾注更多心思。從科任老師的角度來說,在不觸及這些特殊學生自尊心理的前提下,盡自己所能給他們以學業上的更多幫助和指導,這是責無旁貸的。從班級內其他學生的角度來說,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們平時多幫助這些孩子,讓這些孩子得到來自同伴的溫暖和互助。所以說,離開了來自學校內各方力量的互助合作,要想讓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取得實效將會更難。
成因二:家庭環境影響學生形成畸形性格,造成厭學
成長困難學生特殊就特殊在其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長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觀念已經讓他們的性格瀕于畸形,心理靠近扭曲的邊緣。有的學生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溝通,變得沉默寡言,抑郁苦悶,沒有活力更沒有動力。有的學生敏感多疑,心理脆弱,經不起半點打擊。有的學生因缺少父母的正向教育,道德品行方面的認知嚴重變形。這些成長困難學生所出現的問題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教育對策:改變觀念,自我進取
既然學生離不開其成長的環境,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從他的內心著手去改變他的認知進而改變他的行為。人的變化首先是觀念的變化,觀念變則行動變。首先,改變成長困難學生的學習環境。一方面,要督促孩子多和同伴交流,讓有條件的孩子和同伴同吃同住同學習。另一方面,學校要創造條件,讓成長困難學生選擇住校,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生活在集體中,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力量。其次,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教育方案,讓成長困難學生的教育更加全面,防止放任自流之后出現的滑坡和不可收拾局面的出現。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緊緊圍繞成長困難學生的知識短板和道德缺失面去進行,要側重于心理輔導和矯正,要注重個體一對一的有效交流。再次,學校還要聯合社會力量,讓成長困難學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畢竟學校的力量是單薄的,有限的。相信只要發揮學校、社會等各方力量,從改變成長困難學生的為人處世學習、交際等觀念入手,讓他們不斷從微小的改變做起,相信他們一定會有進步的。
成因三:社會環境的復雜性造成成長困難學生的厭學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所帶來的教育困惑不僅僅是特殊家庭、特殊學生的增多,在面對大量特殊學生的同時,我們回溯追究就會發現造成這些特殊的社會環境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本身。復雜的社會環境讓成長困難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越發顯得復雜。一方面是就業觀念和就業現實的沖擊,另一方面是“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換個角度,大面積的打工潮流也吸引了不少特殊學生的目光,讓他們的視線過早轉移到學校之外。
教育對策:耐心教育,持之以恒
社會大的環境我們暫時無法改變,但從學校來說,我們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接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和同伴的正能量。首先,學校要讓成長困難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希望。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在活動中讓學生收獲成就感。老師要看得見每個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同伴之間的團結互助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其次,學校要聯合特殊學生家庭成員,用盡可能真誠的態度,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家庭生活環境。總之,要想改變一個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真誠,還有耐心、熱情、持之以恒。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特殊家庭(成長困難)學生教育對策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號:BY[2014]G16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