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金
摘 要: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之一,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寫法。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更多書法大家的涌現,中國文字的書法藝術也逐漸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更多時代的內涵。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書法教學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課程。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主要圍繞這些最基本的注意事項展開,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練習書法前,了解漢字相關知識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著重說明書法教學的目標以及意義;第三部分討論聯系書法與培養心性之間的關系;最后為結論部分,提出作者觀點,總結全文。
關鍵詞:漢字知識;教學目標;培養心性
一、了解漢字的相關知識
中國的漢字是中華民族祖先為了記事而發明出來的文字。漢字在其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同于我們現在接觸到的漢字,早期的漢字更像是字符畫。實際上最早的漢字就是由畫演變來的,人們為了記事而將事物用簡短的線條畫出來,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慢慢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線條,進而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而且也會不斷地演變下去。此外,漢字比較特殊的一點在于漢字屬于表意文字,也就是說每一個漢字都是可以單獨表達意思的,甚至有些漢字可以單獨構成一個小故事。比如說“眾”字,三個人在一起,表達了多人的意思,與發音的關系并不大,而是通過其他象征符號來表示意思的。不同于拼音文字,如英語、西班牙語、朝鮮語、日語等,只表音,通過讀音來將字和意思結合起來。表音文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日語和朝鮮語。在日語中,掌握了五十音圖以及清輔、濁輔音,那么聽到任何日語詞匯都可以將其拼寫出來,而漢字則不能做到這一點,有很多音是漢語所發不出來的。
二、書法教學的目標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隨著世代的流傳不斷增添了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所以說,書法教學并不單單作為課程設置的一部分,更是傳承文化,繼承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組成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好看的漢字不僅可以提升個人形象,而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初中階段的書法課要講究“四美”,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進行充分的考量。針對初中生的書法教學,應該具有明確的目標,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引和指導。
1.以培養人為首要目標
書法不僅僅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中國文字的魅力,而且還可以用文化去熏陶學生,讓學生充分受到文化的感染,進而去追求更高的目標與精神層次,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一技之長,而書法作為一項特長,可以達成這個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
2.適當分層教學
在書法教學中,要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人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不幻想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書法家,但是學生必須充分參與,將字練好是最低的要求。同時,還要著重培養那些具有天賦的學生。
3.書法教學必須持之以恒
要求學生不斷地練習,否則日久會生疏。教師也應該為學生預留出充分的時間去練習,在練習中不斷思考,逐漸感受書法背后的文化魅力。
4.書法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人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該盡量全面地為學生介紹各種經典的“體”,讓學生大致了解,讓學生自行嘗試,多看多練,逐漸引導學生的興趣。
三、練習書法培養心性
書法教學對于學生的意義是多重的,對于培養學生的心性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練習書法可以讓學生更加自信
前文已經提及,好看的字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形象,可以讓學生刮目相看,讓學生更加充滿自信。
2.書法教學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耐性
書法絕對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速成的,一定是在長年累月的練習中不斷完善的。而且在有些條件下,學生在比較枯燥的條件下練習,可以讓學生思考良多,能夠堅持下來,就可以在日后有始有終地做事。
3.練習書法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舉辦與書法相關的興趣活動,在活動中進行比較,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適當地嘉獎,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練習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能力
通過對書法藝術的觀賞與研習,在一定的知識背景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最終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為目的。
總之,初中書法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上所提及的幾點內容。首先,要學習書法、練習書法一定要對書法的對象——漢字,有最基本的了解,了解越深就可以感受更深,從而在練習的時候更有針對性。第二,要明確書法教學的目標,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對學生進行教學,同時要注意“因地制宜”。最后,在教學生練習書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逐漸感悟,逐漸體會,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加強學生自我心性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游曼.初中語文教學中書法教育實施的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5.
[2]王宇.初中書法教學探索:以西安高新第三中學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王琳琳.跨文化交際中的書法教學路徑研究:以泰國學生學習書法為例[D].吉林大學,2013.
[4]聶媛媛.書法的趣味性融入初中書法教學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