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瑞琦
摘 要:皮亞杰從其發生認識論哲學出發,把活動與動作看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橋梁,是知識的來源,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則。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在小班化美術課堂中運用新的教學觀念對活動教學進行新的研究和實踐,讓學生在動態、開放的活動過程中展示個性特征,提高創造素質。結合實例從幾個側面闡述了如何在小班化美術課堂中進行有效的活動教學,使學生學到更有價值的知識,讓美術課堂永遠充滿生機。
關鍵詞:活動教學;動態開放;創造素質
問題的提出:“小手放放好,小腳并并攏,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老師,說話先舉手,才是個好孩子。”這是大多數孩子在入學之初便學會的一首兒歌,目的是明確紀律,規范動作。于是,我們的課堂看上去總是那么靜悄悄,齊刷刷。不想指責這種做法有多大的不妥,因為良好的課堂紀律的確能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可是換位思考一下,不論誰,那么筆挺地坐40分鐘都是難熬的,更何況是孩子呢?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好問、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育專家指出:學生的好問應該受到扶持和鼓勵;“好動”則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師不能打擊、壓制。兒童在心理上還表現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的需求,就是說兒童具有受到他人承認和不愿受約束的強烈愿望。因此,如何讓孩子在自由、民主、活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表現自我,是現階段小學美術課堂上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什么是活動教學
皮亞杰從其發生認識論哲學出發,把活動與動作看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橋梁,是知識的來源,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則。
什么是活動教學呢?本文所指的活動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活動課題,采用分組活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動態的、開放的活動過程中提高素質的一種新教學模式。這個定義揭示出:第一,教學活動分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本文所探索的教學活動是課內的教學活動,與人們通常所指的課外教學活動有所區分。第二,教學活動力圖打破封閉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平靜沉悶的課堂教學氣氛,采用活動的方法組織教學。第三,活動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
二、活動教學的特點
1.開放性特點
活動教學過程的最大特點是民主、開放。在各種活動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最大化的開放,他們能想自己所想,干自己所干,思維的火花被完全激活。這時,各種奇思妙想不斷涌現,課堂便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我認為,這是課堂走向最佳狀態的必經過程。在此基礎上,再由孩子們去實踐、探索,從而獲得最佳答案。這時孩子們就像田間的老農一樣體驗著收獲的快樂,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
2.實踐性特點
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與學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深刻,不如做中學那樣牢固,不如活動教學那樣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和能力。所謂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才能學得會。活動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就是實踐,在實踐中收獲體驗,得出結論。
3.綜合性特點
皮亞杰說:“認識一個對象并不意味著反映一個對象,而是意味著對一個對象發生動作”“意味著建立一些以這個對象為依據的轉變體系。”這一轉變體系便是活動教學過程,是綜合多種感官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孩子的眼、腦、手、鼻、耳等多種感官被充分的調動,他們在自由探索中獲得感受,得出結論。
三、如何在小班化美術課堂中開展活動教學
1.小班化美術課堂的特點
(1)教與學個體可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大大拓展
美術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孩子們在學習探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困難,這時他們需要同伴的鼓勵、老師的支持,但是在傳統課堂中,由于人數的限制,教師往往顧此失彼,部分學生的困惑也因此得不到解決,形成個人的學習盲點,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興趣將削減,學習熱情也隨之淡化。小班化美術課堂中,孩子們的自由探索時間和得到關注的時間大大增加,這種現象將不再出現。
(2)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密度、強度和效度得到提高
課堂中每一個孩子都是教學主體,但是因為各種先天、后天因素,他們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學生很難用同樣的時間與同樣的速度學習同樣的內容,并達到同樣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美術課堂要照顧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因此備課時教師只能對教學活動的密度、強度作一定調整,以適合每個孩子的發展。而小班化美術課堂中,沒有這個后顧之憂,教師可對同一個教學難點進行多層次的活動設計,讓孩子們在體驗后得出結論,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師生人際接觸、互動交往機會增加
在小班化美術課堂中,我們經常會根據教學內容改變教室空間格局,尤其是課桌椅的布置。過去那種簡單的秧田型,會被馬鞍形、品字形等多種形式代替。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師生會一起走出教室,在操場上、公園里、馬路邊開展教學活動。在親密互動的交往中,師生之間也會相處的猶如朋友一般輕松自如,教學目標也能順利達成。
2.在小班化美術課堂中開展活動教學的嘗試
活動教學由活動導入、活動展開、活動發展、活動評價四個部分組成。從活動教學的基本目標出發,活動教學過程始終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
(1)活動導入——提出問題
波普爾曾經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踐,去觀察。”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活動教學以問題為開端,活動導入的過程即是提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活動導入設計時應注意密切聯系生活、密切聯系時事、密切聯系學生,這樣學生的創造意識將被最大化地激發,教學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小班化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應面向每一個學生,所以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在學習《能站立的折紙動物》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教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張畫紙,并出示問題:聰明的小朋友,你能讓這張紙穩穩地站著嗎?請試一試!這時,孩子們的思維被這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激活了,紛紛開始自己的實踐。他們有的嘗試卷,有的嘗試粘,有的嘗試折,有的嘗試用中介物支撐,方法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然后,教師請學生分別介紹自己的方法,通過比較孩子們明白最簡單的方法是在紙張合適的地方折一折,它便會穩穩地站立了。這個學習活動對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嘗試,結論也是由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后得出的,所以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上自編《茶語》時,教師通過“回顧新聞”這一活動形式展開新課,新聞內容來源于杭州日報報道:今天上午,“倡導茶為國飲,打造杭為茶都”高級論壇拉開帷幕。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茶界專家將在接下來的3天時間里,圍繞“倡導茶為國飲,打造杭為茶都”開展考察和研討。這一圍繞杭州時事而展開的活動引起了班里的每一個杭州小市民的密切關注和共鳴,他們在討論之后更是為自己是一名杭州市民而自豪,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被高度激發。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也很強,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的“每事問”即是一種問題意識的萌芽,因此導入環節中的問題應為學生的問題萌芽創設良好的發育條件,讓這些萌芽能順利地發展壯大。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造的源泉,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
(2)活動展開——思考問題
在小班化美術教學中展開活動更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教師要善于結合學校的本土資源,善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善于創設充足的學習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并獲得真知。
①合理利用校本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本資源,這些資源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熟悉的親切,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利用校本資源設計活動,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悠悠運河情》是一節以運河為主線開展的美術教學。我校建在運河畔,對我校的學生來說運河是他們的母親河,每一位學生都對運河抱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在出示運河現狀照片時,學生被震驚了,他們難以相信千年大運河的現狀是如此不堪。這時“我們該為大運河做些什么?”這個討論活動便自然地展開了,經歷了充分的討論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設計公益廣告這一美術形式來保護運河。
②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開展教學活動
美術教學的最大作用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多種藝術流派共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靠眼睛去發現美、感受美。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極大地高漲。
在上《身邊的點》一課時,教師設計多種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發現身邊各種各樣的點。用眼睛找點是大多數學生的首選方法,教師提問:“我們的耳朵能發現點嗎?”很多孩子都搖搖頭,于是一段節奏感很強的音樂響起,教師帶領孩子隨音樂起舞,這時能干的孩子感受到了音樂中的點,教師請他們將聽到的點畫在黑板上。然后,第二段音樂響起,這時大多數孩子感受到了音樂中的點,師生一邊隨音樂起舞,一邊在畫紙上記錄點。教師啟發:“除了眼睛、耳朵,我們還能用什么感官發現點?”這時,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能發現點,皮膚也能發現點,腳也能發現點……”學生的回答此起彼伏。
③創設充足的學習空間,開展教學活動
牽著牛鼻子吃草的學習方式是低效的,在課堂中創設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實現。
在上《涂涂畫畫》一課時,如果讓孩子們隨著老師的動作涂涂畫畫,的確也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不能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于是,教師把舞臺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隨意涂畫。這時有的孩子選擇多種繪畫工具重疊涂畫,有的孩子走上講臺用粉筆涂畫,有的孩子還用手指頭隨意涂抹,對他們的行為教師沒有過多干預,而是用微笑的眼神進行鼓勵。對比較膽小的孩子教師和他們一起創作,讓他們感受多種方式的不同效果。在自由揮灑之后,教師再集中所有的學生欣賞作品、評價作品。這時,孩子們就會發現他們創造了很多神奇的涂抹效果,這節課也在輕松隨意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3)活動發展——延伸問題
活動發展過程是問題的延伸過程。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內解決所有的問題。教師應設計發展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延續到課后,使學生明白知識的發展性和梯度性。同時在發展性問題設計時教師也應明確學生層次的不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問題展開思考。
在上《我和秋天的親密接觸》一課時,由于時間、環境等因素,課堂中教師請學生運用油畫棒、水粉顏料、水彩顏料等常見繪畫工具進行表現。但是繪畫的表達形式是多樣的,因此,教師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并實踐。教師發給每個學生實踐表一張,請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綜合材料進行表達。對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鼓勵他們運用多種(三種或四種)繪畫工具綜合表現;對程度一般的學生,教師請他們用單一的繪畫工具表現;對能力相對較差的孩子,教師鼓勵他們和程度較好的學生結對開展活動。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嘗試的機會,他們在嘗試中明白: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材料表達同一個主題。
在上《有趣的臉》一課時,學生對西班牙藝術大師達利的作品《朱顏》非常感興趣。如果僅讓學生紙上談兵,在畫紙上進行繪畫創作的話,學生不會深入了解藝術大師創意的奇妙,所以,教師將學生分成八個活動小組,將他們帶到操場上開展現場創作,因為時值秋天,校園里的枯草落葉很多,于是學生將這些唾手可得的材料搬進了自己的畫面,不多時,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由多種材料綜合而成的臉出現了。這樣的拓展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美術創作的無窮樂趣。
(4)活動評價——反饋問題
活動教學過程始發于問題、推進于問題、收獲于問題。活動的評價應傾向于過程,傾向于個人和小組的縱向提高,應能反饋出活動中存在的真實問題。評價方式不能搞教師“一言堂”,學生自評和互評都是可取的方式,通過談體會、談得失,達到讓學生分享成功快樂、樹立創造信心的目的。
在上《威武的大獅子》一課時,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對威武的獅子具有天生的好感,他們的畫面也各具特色。有的是在愜意地曬太陽的獅子,有的是在動物面前發號命令的大獅子,有的是欣賞美麗彩虹的大獅子,有的是在逗小鳥的大獅子,每一張畫面都很有內容和故事,讓教師難以評斷。所以,教師讓孩子們在畫紙的反面為這張畫寫一段小故事,并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初評。經過學生的文字說明,畫面更具特色了,有些不起眼的作品也包含了很多內容,讓人覺得趣味無窮。
綜上所述,活動教學始終以生為本,牢固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活動教學中的“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的自由活動,“學”不是接受性的,而是發現或主動參與、親自實踐化。活動教學能營造民主、活躍的學習氣氛,能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
參考文獻:
柳斌.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