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麗+房亞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如何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一、平等的師生關系
新時代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共建課堂,在平等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欲望,教師起到一個引導引領和合作的角色,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中體會快樂。
二、給學生多一些選擇,多一些思考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課上要有意識地安排具有選擇性的練習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習指導,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合作性學習。比如:在探究燃燒所需要的條件的時候,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對燃燒認識的理解,自由地安排幾個實驗進行探究,學生可能會點燃紙張、點燃蠟燭,可能會拿來煤塊,但是在酒精燈上無法點燃等等實驗,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增進了感情,提高了對燃燒的認識,教師在實驗完畢后,實時地概括總結出對燃燒條件認識的分析,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激起思維的火花,讓合作學習成為學習的主流
思源于疑,設疑是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在有了疑惑之后,如何解決?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針對疑問進行解答,往往是學生按著教師引導的方向進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作用下,往往不是解決了疑,而是忘記了疑,久而久之,學生不是學會解決疑問,而是缺少了對疑問探究的興趣。例如,初中教材第五單元子質量守恒定律的研究中,對實驗的選擇上就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第一次接觸從質的角度去分析化學變化,所以,充滿著對實驗的好奇,對實驗的安排上我采取的方式是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第一組學生實驗:鐵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第二組實驗,碳酸鈉和稀鹽酸溶液反應,第三組實驗,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學生在實驗結束后,會出現對反應前后質量認知的三種不同概念,即反應前后質量不發生變化,反應后質量變小和反應后質量變大,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三個化學變化中生成物狀態的特點進行講解,效果特別明顯,同學們很容易體會到質量守恒定律中質量總和的概念,但是此實驗同樣出現了異常現象,即鎂條燃燒后,由于反應物有氧氣的參加,生成物的質量應該出現比反應前鎂條的質量變大的情況,但是,學生在試劑操作中往往會出現,生成物氧化鎂質量反而比鎂條的質量偏小的顯現,對于這樣探究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分析現象的本質原因,讓學生體會研究的樂趣,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知道思考會讓一切看起來不正常的現象得到合理的解釋,堅持下去,學生就會把思考變成一種習慣,思維得到鍛煉,學習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四、不斷加強教師自身業務素養,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智力儲備
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很強,時間跨度大,空間寬闊,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在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中,研究問題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往往超過了教師擅長的領域。因此本身這個過程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書生曾說:有作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著新我,每天都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設計自我,這應是每一位新世紀教師永不松懈的追求和必備的品質。要真正搞好研究性學習,教師一要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理論,時刻關注教育前沿的變化和動態,時刻把自己置于學習的氛圍中,不斷豐富充實完善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做到觀念上不落后。二要不斷吸納新知識,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不但要時刻關注化學學科的發展動向和趨勢,還要時刻關注與化學相關的學科,比如物理生物等學科的發展動態,時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技生活,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和舉措,時刻更新和充實自己,做到知識上不落后。三要不斷研究提高化學教學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手段,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完善,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把教學與教研緊密結合起來,努力爭做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
五、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創新意識
實驗是探究的搖籃,實驗是合作的形式,教師在組織學生實驗時,可讓學生查找一些實驗小竅門,改進實驗裝置、實驗方法,啟迪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探究和合作的欲望。并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例如,在對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的探究實驗中,學生會提出很多種實驗的方法,比如,人呼吸,碳在氧氣中燃燒,一氧化碳在氧氣中燃燒,碳酸鈣和稀鹽酸,碳酸鈉和稀鹽酸,碳酸鈣和稀硫酸等等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設計思路一一進行探究和對比,學生在探究和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體會了制取氣體的注意事項,并且對實驗過程的發生裝置的特點和氧氣發生裝置的對比,提高了對實驗器材選擇上的認知水平,對今后的學習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