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平



摘 要: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容易受直接數據條件的影響,對文字隱含的間接信息(條件)容易忽視,所以在具體執教時要有針對性方案,才能提高低年級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就學生角度而言要注意學習遷移對解決問題的影響,信息刺激的強弱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將一個孩子認為困難和復雜的問題,通過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活動,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再給予孩子直觀的思考空間。通過畫圖、計算、對比練習等教學手段,動靜相宜的教學課堂,才是攜同孩子們一起快樂領悟、快樂成長!
關鍵詞:學習遷移;信息刺激;活動演繹;動靜相宜
錯例來源:
《小學數學1-6年級典型錯題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的錯題庫一年級上冊第8單元第100頁的思考題。大樣本問卷調查錯誤率:40%。
錯例呈現:
同學們做游戲,小明的前面有9人,他的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9+5=14
錯因分析:
原因: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以具體、形象為主,容易受直接數據條件的影響,對文字隱含的間接信息(條件)容易忽視,本題中一共人員的組成應當分為三部分,即小明本人,他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但是學生只關注到9和5兩個直接條件,忽略了小明本人,導致錯誤。
一、學生角度
1.學習遷移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學習的遷移性往往會對學生解決問題造成一定的影響。本冊教材中,求“一共有多少”,幾乎無一例外地是用加法解決,而且只要能找到題中提供的信息直接相加即可。一年級孩子的思維水平以具體、形象為主,當他們看到題目中顯示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這兩個信息時,頭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必須要用上這兩個數字,而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人”,受到教材中類似求和問題的遷移,孩子就非常順勢地想到用“9+5=14”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訪談中也可見一斑。
2.信息刺激的強弱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學生是非常容易受直接數據條件影響的,他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而對文字隱含的間接信息容易忽視,甚至根本不做考慮。本題中,只關注到9和5,而忽略了“除了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之外,還有他自己本人”這一隱含信息。
二、教師角度
在對同年級組老師進行該題調查時發現,其他班級學生所犯錯誤基本雷同,并且指向集中,錯誤率也更高。而本題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明確指出“需要借助畫圖,幫助理解題意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畫圖策略的重要性”。而在測試時,沒有一人用到畫圖以解決問題。當然,在進行該題測試時,教師并未進行事前干預,只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但在之前第6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在解決類似“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一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說明教師對于畫圖策略的指導力度不夠。該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事前未加干預的教學方法也值得商榷。
三、教材角度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類似于典型錯例的隱含隱蔽信息的求和應用問題,本冊教材中只此1題。雖然是作為思考題,但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顯得很突兀。
教學實踐:
第一樂章:動起來
游戲:找找我的位置
1.活動預熱:說一說
師:小朋友,你能說說你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你們組一共有幾個人?
(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隨機找幾個小朋友說說。
【這是初次感受,位置在一開始就說過,而且就是孩子們每天坐的位置,很熟悉。通過幾個孩子說下來之后,孩子會有一種感受,并不是兩數相加就是總人數。】
2.逆向活動:排一排
先請7個小朋友排成一排在講臺上。請參與活動的孩子來抽簽。簽條上寫著:你前面有3人,后面有4人。請小朋友找位置。請大家回答剛才有幾人?現在有幾人?
【再次感受,前面幾人,后面幾人,合起來都是7人,加1人是8人。】
3.活動展示:猜一猜
出示題目:
請小朋友來演一演,一個人演小明,9個人排前面,5個人排后面。請大家猜一猜:一共有幾人?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數。
再追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選擇讓孩子們自己活動演繹題目的情境,原因一: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的興趣。原因二:將學生覺得困難的學習情境變得生動而又真實。孩子們自己排著隊,自己體會隊伍中人數之間的關系。而二次追問是這里的重點。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娓娓地說出了本質,這是最美的聲音。】
第二樂章:靜下來
活動:畫畫顯真知
4.畫圖解題
師: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每次都排隊,要是只有你一個人,你能想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生:畫一畫。
師:怎么畫呢?
學生表達,教師參與。呈現出:一共?人
前面9人小明后面5人
師: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生:9+5+1=15
【在實踐游戲之后,是讓每個孩子靜下來思考的時候了。這里舍棄的是與直接加法的對比,避免產生歧義。而是直接選擇畫圖,用黑圓代替小明,在他前面畫9個,后面畫4個。熱鬧的活動得到了第二次的提升。在畫圖的過程中,孩子們清楚地意識到還要加上一個小明才行。所以用算式表示的時候,即使一開始有孩子無法轉彎,馬上就會發現還要加1。】
5.鞏固練習
出示:我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幾人?請孩子們先畫圖,再列式。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為什么不是9人?
【出一個類似的,數量相對簡單一點的題目,放手讓孩子畫畫,結題。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年級的孩子總是被扶得太牢,導致一些很有思想的孩子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而“為什么不是9人?”這個問題的拋出,直指問題的核心,使得孩子們將注意力轉移到關鍵點上。】
6.對比拓展
出示:從前數,我排第5,從后數我排4,一共有幾人?請孩子猜一猜,再畫一畫、算一算。
交流:為什么上題是10人,這題是8人?展示孩子的畫圖,直接說明原因。
【通過類似的變式練習,讓孩子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寬。有了前面扎實的畫圖作為基礎。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大部分還是能夠學有所用的。】
將一個孩子認為困難和復雜的問題,通過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給予孩子直觀的思考空間。再通過畫圖、計算,對比練習,讓孩子在動起來之后會靜下來思考,去探討問題的本質。這樣動靜相宜的課堂,伴隨的是孩子們快樂的領悟!
參考文獻:
[1]梁志援.和孩子一起學解決問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05.
[2]王薏.還數學于真實:解讀吳正憲老師充滿魅力的生活課堂[J].教學月刊(小學數學),2014(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