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現代化課程建設已經邁向一個全面開放的嶄新領域。教學過程的科學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用最少的教學時間和精力,促使教學效果高效化的必然要求。電教媒體能實現和解決數學老師許多力所不及的教學設想和棘手的難題,是數學教師進行高效創造性勞動的得力助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電教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教學手段: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看。“苦讀加考試”“熟能生巧”的古訓完全束縛了學生的思想。隨著科學的發展,電視、廣播、網絡等日益普及,在課堂教學上,老師只點擊鼠標,就可以進行大量的演示,且通過顏色的對比、字體的改變、動態的效果、恰當的聲音配合,加上藝術的美感,讓學生多種感官接受刺激,漂亮的界面和不斷變化的圖文、聲音深深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用多媒體放映動畫片,以故事引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小白兔和小灰兔是兩個愛勞動的好孩子,一天,它們倆到菜園里幫媽媽干活,給兩塊菜地圍籬笆,一塊長方形,另一塊正方形,它們倆決定比賽,看誰最先完成。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比賽開始了,最后小白兔贏了,可是小灰兔不服氣,它大聲說“不公平,不公平,我這塊長方形地的籬笆比你正方形地的籬笆要長,不能算你贏。”它們倆爭得不可開交,這可急壞了兔媽媽了,怎么辦呢?誰能幫幫它們?我用鼓勵性的語言說:“答案就在你們手中。”大家利用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具開始想辦法,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創造欲。
二、運用多媒體,巧設練習,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練習是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和深化,是師生教與學反饋交流的一種形式。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創造一切條件,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常常反感形式單調枯燥的練習,喜歡做生動含有趣味情景的數學題,動用電教媒體精心設計練習,形式多樣。
1.在練習中體現趣味性
如,在學習了“質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知識后,設計了幫助小馬虎修改日記的練習。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陰
今天早上,我7小時起床,吃了300噸早飯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菜。媽媽手里拿著重5千克的環保購物袋,我們以每分10米的速度走向離家200厘米的學校,在路上遇見了重36噸的胖子小樂,走進長大約是6厘米,寬2厘米的小超市,我買了一個長20毫米的文具盒……
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批了“可能嗎?”同學們知道是為什么嗎?將枯燥無味的練習變成富有情境性的日記,激發了學生想馬上就把它改好的欲望,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充滿趣味性。
2.在練習中體現可操作性
在學習“角的度量”練習量角的度數時,讓學生點擊鼠標拖動量角器覆蓋在角的上面,使學生能夠看清操作過程,即量角器的中心(閃爍)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閃爍)與角的一邊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數,讓電教媒體成為學生有力的工具,動腦動手,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隨著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聲音,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但是使用投影儀和鼠標不能代替黑板和粉筆,肯定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同時也絕對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學的優點。教師只有鉆研教材,設身處地地從教學實際出發,才能使現代技術設計的軟硬件與課堂教學的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如,在相遇問題中,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同時行走的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接受,于是用電腦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6分鐘兩人相遇的畫面;然后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6分鐘,有6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借助計算機,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帶來的心理壓力,反而,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比如,在小學數學“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用電腦出示:“三年級教室里每排坐了6個同學,共有8排,這班的小朋友坐公共汽車去寶峰春游,乘車有兩種乘法:(1)不包車,每個座位2元錢。要買48個座位。(2)包車,50個座位全買,每個座位1.70元。請你幫助小朋友算算,怎樣坐車更省錢?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興趣高漲,立即投入到計算中。很快通過計算,不包車買48個座位要比包車買50個座位錢多,包車更省錢。但還有個別同學別出心裁,想出包車2個座位無人坐,還可招人上車,2個座位每個座位賣2元錢,可多省4元錢。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層次、高效率的現代教育手段。只要我們恰當地選準多媒體的運用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數學計算能力、數學思維方法等智力因素,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和提高,符合現代教育的需要,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
編輯 王亞青